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对传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标,利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2000-2014年动态面板数据构建GMM模型,研究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符合倒U型曲线特征,且目前除了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以外,大部分地区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段,但我国倒U型曲线的拐点出现在较低位置。环境管制、对外贸易、储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会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加强对外贸易、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1-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土地违法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与其拐点分布。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与土地违法之间存在显著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但在省级层面,除江苏、河南、新疆等3个省份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以外,其他省份尚未拟合成库兹涅茨曲线;政府干预能改变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值,如通过土地督察可加大土地违法成本,减少其涉案面积,降低其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土地督察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推动土地督察立法,完善土地督察联动机制,并对土地督察机构工作人员形成激励约束机制,避免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1981-2004)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1981-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区域差异性与趋同性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部分污染物具有明显的EKC特征,转折点的收入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污染物EKC特征的短期性和对于模型设定形式的依赖性都表明,我们必须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对于环境-收入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从另一角度说明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根据门限变量人均实际GDP将30个省份内生分为4组。研究表明,4组的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都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形状。其中,低收入与中低收入两组的拐点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35.55%和44.64%。高收入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的是库兹涅茨曲线形状,而且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此外,工业化进程与节能减排投资仍表现为对碳排放的扩张效应。因此,现阶段中国节能减排战略应遵循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考虑到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城市化程度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求出苏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峰值,认为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出现之前,如果苏州市不抓住机遇对污染物减排推进机制进行优化,将会难以实现苏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想状态;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经济和环境的政策创新,促使苏州市尽快在当前特定的历史阶段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推出污染物减排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 EKC) 模型,以中国东部 11 个省( 市、区)2006—2015 年的污水排放为研究对象,用面板工具分析污水总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工业污水排放分别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之间关系。 研究发现:首先,中国东部各省的污水排放与经济发展 GDP、城市化率 UR 形成二元二次回归曲线;不同的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关系,但都与城市化率成线性回归。 其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是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的单向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存在双向格兰杰原因,其变化直接导致污水排放的变化。 再次,城市化率和经济发展对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的影响大小和方向不完全相同;城市化率对生活污水排放起到正向影响,对工业污水排放呈反向影响。 最后,由于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的变化不完全相同,一定时期内污水排放模型呈现出的图形将会与污水排放和变化较快变量形成回归方程的趋势相近,这也解释污水排放与经济发展中还有其他形状图形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将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有机结合,采用西部地区1991至2011年十一省的经济增长指标和工业环境污染指标,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1年不同工业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系数和脱钩状态不同,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整体强脱钩趋势不是很稳定,经济发展依然带来高污染排放。EKC进一步揭示: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均存在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EKC为递增曲线状态,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阶段,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的环境治理决策使EKC曲线拐点提前出现,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最终强脱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中心主题。文章以1978~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对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与第一、二产业的产值结构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与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率与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推进是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原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不同国家城市化中期阶段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中期是城市化率30% ~ 70%的阶段.文章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发现城市化中期的年碳排放量与年人均碳排放量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虽然各国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但所有对象均不会在城市化中期出现碳排放的峰值,碳排放下降拐点的出现应在城市化后期.再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各国在碳排放总量与城市化之间未必存在因果关系,但人均碳排放与城市化之间基本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1992—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四种工业污染物,两类环境质量衡量指标为因变量,对影响污染物排放的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各污染物的排放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以及污染拐点的位置与污染物、模型以及环境质量衡量指标的选择有关,且以污染排放强度指标为因变量计算的污染拐点小于以污染排放量指标为因变量计算的污染拐点;没有系统的证据可以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的成立;与污染治理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假设相反,大型企业规模的扩张显著地增加了中国的环境污染,而中小企业则无此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贸易和环境间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近来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增长和CO2排放之间关系的探讨。然而,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贸易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也加剧了CO2的排放, 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围绕这一问题, 从区域的角度出发,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 利用1995—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CO2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对全国及东部的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中部和西部的这一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东部、中部及全国较显著地存在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 西部不存在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3-2014年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法,选取老龄化系数、老少比两个指标,对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区域进行了差异分解;然后结合省级面板数据设定模型,使用FGLS估计法实证检验了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严重的地区差异的特点,东部、西部和中部的老龄化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地区差异变化反复波动,并不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会越来越严重。出生率和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最大,城市化率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而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存在多种可能性,但是对于全国来讲影响较大,文盲率对于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78年以来的基尼系数和调整后的人均GDP数据的拟合,可以看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变化趋势很好地验证了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假说。通过对拟合方程的估算,预测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大致出现在2010--2015年的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1991-2009年29个省级区域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据,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固体排放物等变量与人均GDP拟合全国和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方程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符合倒U型假说,并且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适合倒U型假说。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环境负荷的拐点来比较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情况,描绘了中国现阶段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为进一步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会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对碳排放效率产生明显的差异作用。基于全要素视角,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超效率模型对中国2008—2016年30个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以此为基础,探求命令控制、市场激励与自愿意识三种环境规制类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全国层面上,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与综合环境规制强度同碳排放效率间呈现“U形”变化趋势,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影响的主导力量由“倒退效应”转变为“倒逼效应”;(2)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命令控制型平均规制水平已跨越曲线拐点,实现“倒逼效应”,但中部与西部地区尚未超过拐点值,而对于市场激励型与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目前各区域“倒退效应”仍处于主导地位;(3)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依靠市场激励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更有效率,而对于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仍处于主体地位,且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提出选择科学的环境规制工具,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分布曲线、分布特征以及其发展型式的研究,来说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进一步区域城市化转型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且不同城市化时期城市经济增长分布特征不同;其次,随着城市化阶段上升,城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后,不同城市化阶段,城市需求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国民经济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呈现倒"U"型关系。在广泛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视角,选取东北三省2001—2010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探究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替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东北三省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规律,其拐点为人均GDP达到78 696.9元/人.年;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对数与人均GDP的对数呈现倒"U"型假说,其拐点为人均GDP达到12 464.24元/人.年;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与人均GDP呈现倒"U"型假说,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其拐点分别为人均GDP达到28 926.7元/人.年和42 857.14元/人.年。  相似文献   

18.
在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是36%,2009年达到了近47%,城市化率年均递增一个百分点左右,而且这种加速态势至少还将延续20年。由此,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讨就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30年甘肃省耕地与经济发展的数据库资料,建立回归模型揭示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1)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2)耕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城市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与库兹涅茨曲线并非呈典型的倒"U"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3)经济结构演进与耕地利用变化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模型,从人均生产总值、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几个方面,选取部分数据对照模型标准进行测度,分析了滇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滇西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库兹涅茨统计意义上的"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的基本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滇西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