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雇主责任案件普遍存在,促生着对雇主责任制度的规范,相关司法解释在规定了雇主责任的同时规定了雇主追偿权,但真正实现雇主追偿权却存在困难。实务中应将雇主追偿的条件限于雇员故意和重大过错的情形,同时对雇主追偿的范围进行限制。通过对雇主责任险的拓展,积极发挥雇主责任险的作用,分担雇主责任。  相似文献   

2.
借用员工是我国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用工形式,其雇佣与使用的暂时性分离的特点,给建立在传统雇佣关系基础上的雇主责任制度带来了冲击.我国现有的雇主责任制度在借用员工致人损害适用中存在困境,建议借鉴国外的"控制理论"和法国司法判例形成的规则,对"控制权"作出一般与特殊的区分,出借方与借用方分别就自己的控制权部分对借用雇员的致害行为承担雇主责任.  相似文献   

3.
职场性骚扰雇主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场性骚扰雇主责任依据骚扰类型实行不同的归责原则:一是对于监督管理者雇员实施的交换型性骚扰雇主承担严格责任,即典型的雇主替代责任;二是对于敌意环境型性骚扰雇主承担过错责任。更恰切的说是过错责任中的推定过错责任,即若雇主对防止和纠正性骚扰行为已尽到谨慎注意提出合理抗辩就不再承担责任,否则雇主就要为其过错承担责任。这属于雇主的自己责任,而不是替代责任。  相似文献   

4.
张继青 《南都学坛》2003,23(6):94-95
雇员造成他人损害的,并非均由雇主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法律乃是一种衡器,各国的大多数法律制度均兼顾各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在雇主转承责任制度中也是如此。一方面要维护受害人的利益,雇主即使无选任监督的过失仍然要对雇员的侵权行为负责;另一方面,要考虑雇主的利益,只有在雇主与雇员有雇用关系时,才对雇员所从事的与执行职务有关联的过错侵权行为负责。  相似文献   

5.
雇主代责任,即雇主就其雇员的职务行为对他人造成的损害所应负担赔偿的责任,是现代法律发展的共同趋势。然而对于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各国规定各不相同,我国理论界也有很大的争议。从比较法上的考察以及对我国理论界两种代表性主张的评析,可以得出我国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为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并且需要对过错推定原则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在将来《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对于雇主责任采取何种归责原则,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比较我国目前适用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的规定以及其他国家以及地区采取的规则原则后,我国司法解释就雇主责任的无过错归责原则符合世界民法之潮流,也颇具科学性。本文试从雇主责任概念、各国立法比较及评价入手,试论我国采雇主无过错责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雇佣关系中,雇主对雇员于完成受雇工作中所受到的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文章对雇主对雇员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职务发明制度肇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起初专利权由国家所有、单位持有的模式具有较为浓厚的时代特色。2000年《专利法》修改时将该规定删除,并建立了以法定权属规则为主,辅之以约定权属规则的“雇主主义”模式。尽管此次修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产业变革和技术革新需求相适配,但仍存在转化结构失调、激励机制失效和交易效率失衡等问题。横向考察国际视野下的职务发明权属制度可以发现,现有的雇主主义模式和雇员主义模式两种主要立法例均未臻完善。将专利权完全归属于雇主抑或是完全归属于雇员发明人,势必在二者之间产生职务发明权利分配不公的争议,进而导致雇主与雇员发明人之间的严重隔阂,从而抑制雇员发明人的创新活力或雇主的投资积极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打破绝对的“雇主主义”和“雇员主义”立法路径,采取混合主义的立法模式。我国职务发明权属制度采取“雇主主义”模式是实现职务发明创造转化和运用的根本途径,但对于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增加财产总量仍存有不足之处。我国关于职务发明权属制度的改革应当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执行任务”标准,限缩职务发明类型范围。首先,基于雇员发明人在劳动关系中的人身依附性,将“物质技术条件标准”排除出职...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反职场性骚扰的研究多从劳动法角度展开,从民法角度的较少。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了反职场性骚扰条款,表明我国将采取不同于劳动法的规制路径。职场性骚扰侵犯了劳动者身体权或性自主权,也侵犯了其工作环境权和平等就业权。由此,雇主要对雇员执行职务的行为承担监督管理责任,而对工作中受害的雇员则要承担安全保障责任。我国目前没有专门规制职场性骚扰的立法,未来为充分适用《民法典》反性骚扰条款,可以借鉴域外经验制定专门反性骚扰立法,也可以对现有劳动法进行修订,以形成更加严密的反职场性骚扰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海商法学界对“Himalaya条款”的理论基础探讨一直不曾间断,但鲜有结合民法一般理论进行探讨的先例。文章结合民法中雇主责任制度的理论,分析“Himalaya条款”在两大法系不同的适用情形,明确该条款系传统民法雇主责任制度融入了海商法保护承运人的特殊价值取向,体现了海商法是民法特别法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雇佣关系已经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国立法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雇主责任制度,学界对雇主责任的理解分歧较大.<论雇主替代责任>通过分析雇主责任与替代责任的理论基础,认为雇主责任与替代责任制度在责任形式,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方面都具有共通性,论证了雇主责任的性质属于替代责任.在此基础上,对适用归责原则理论理解雇主责任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并从内、外部责任承担与免责事由等方面对雇主替代责任的具体承担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久逸 《社区》2009,(21):16-16
作为雇主,也不要光对保姆挑三拣四,看看雇主们的不良行为,自己犯了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13.
雇佣关系是雇主责任生成的前提和基础.雇主对雇员因工致伤的赔偿责任属侵权责任,而不是违约责任,其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该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含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雇主责任的成立前提之一是雇佣关系,这一结论看似当然正确,却暗含着对雇主责任这一侵权法概念与雇佣关系的合同法概念的混淆,从而导致实践中依合同性质是雇佣或承揽判断承担雇主责任或定作人责任的现象的发生。事实上,雇主责任不能和定作人责任"等量齐观",更无法与雇佣合同一一对应,其适用范围的界定标准必须要从其指示监督的内涵出发。以有偿代驾案件为线索分析,或能展现出雇主责任适用范围判断的"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的利弊,并对结论的正确性予以检视。  相似文献   

15.
以华硕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202份有效问卷,通过运用SPSS 17.0对雇主品牌竞争力评估和消费者行为进行方差分析,探索雇主品牌对内、外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雇主品牌对外部消费者在重复购买、推荐购买和购买意向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于内部消费者,仅在推荐购买和购买意向方面具有显著效应。在营销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履行和传播社会责任、改善员工薪酬和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等策略,提升雇主品牌形象,从而提高长期的品牌资产,获得消费者心灵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6.
雇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监督下的隶属关系,是指以雇佣契约或以作用于劳务提供过程中的现实的控制监督关系为表现特征的一种从属关系。在校车服务由学校自行提供,校车归学校控制监管,校车运行路线、学生接送时间均由学校确定的情形下,应认定学校与驾驶员之间存在雇佣关系,适用雇主替代责任。校车服务由他方提供,学校与校车服务提供者之间成立客运合同,除特定情形下可认定存在雇佣关系、雇主承担替代责任,一般不适用雇主替代责任。在学校对校车服务提供者有选任、指示过失的情形下,可认定学校与驾驶员之间存在雇佣关系,适用雇主替代责任。  相似文献   

17.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揭示了管理的两个本质属性:管理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组织的一切活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现实中国企业管理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常常违背管理的本质属性,忽视雇员需求和发展,实行低工资、低福利的管理政策,其后果是侵害了雇员的利益,影响了雇员的发展,造成了雇主和雇员的关系紧张,最终也降低了组织的效率。究其原因是在中国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所形成的雇主主宰、单向主导的劳动关系,以及雇主存在着将雇主和雇员利益对立起来的认识上的偏差。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雇主需要转变观念,实现雇主的单边革命,重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雇主转承责任袁有信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雇佣劳动方式相继出现。在该劳动方式中,雇主与雇员之间雇佣劳动关系的缔结与终止由合同法调整;如果雇员在受雇期间从事职务活动,给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时,则由侵权行为法调整。但是,对于此种...  相似文献   

19.
工作场所电子邮件监视与雇员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场所雇主对雇员进行电子邮件监视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针对邮件监视行为,雇主和雇员都有正当而相互冲突的利益存在。欧洲在个人数据和雇员电子邮件隐私保护方面比较进步,相关经验值得借鉴。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雇主管理权与雇员隐私权作适当的平衡,雇主对雇员的邮件监视应遵守比例原则,监视不得毫无限制、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仍应适当保留雇员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邮件的隐私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以往有关雇主吸引力构成维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新区特点,构建了其雇主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和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高新区雇主吸引力的评价模型,对环渤海地区九个高新区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高新区提高雇主吸引力、吸引目标人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