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2.
谈黑龙江方言中的词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方言中 ,词缀非常丰富 ,“拉”就是一个较有普遍性的词缀 ,本文主要探讨充当词缀时 ,“拉”及其成词的语音、语法、语义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化”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词缀的“化”,以其能产的、积极的构词功能出现在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中,许多现代汉语的语汇,一旦带上了“化”缀,就立刻获得新的指向性的语义,从而使汉语的语汇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已往的语法著作,大都认为带“化”缀的词语是动词,而实际上“化”缀词中的单  相似文献   

4.
以无义性、类化性、单向高搭配性为标准来考察近代汉语三音副词的后缀“里”,我们发现其来源于方位词“里”,其后缀化经历了由类词缀-准词缀-词缀的渐进的过程。单向高搭配性是词缀与类词缀、准词缀的共同特质,它蕴含了方位词“里”向词缀“里”转化的必要条件。无义性、类化性则属于词缀自身的特质,这两种特质使得词缀与方位词分化开来,“里”正式成为近代汉语里构词的词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汉语词缀目前的分类无法概况所有词缀,且未能完全表达出某些词缀中所包含的内在特色,因此拟以词缀“老”为例,对汉语词缀的分类进行新的尝试,按照其是否具有语义色彩和语用功能为标准,区分出语法化词缀和语用化词缀,并着重分析一些在语言实际变化中正在由语用化词缀向语法化词缀转变的词语.  相似文献   

6.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自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系统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了令人炫耀的发展。在美国和西欧掀起了“系统运动”,在苏联和东欧出现了“系统研究的热潮”,在日本形成了新的行业——“系统工程业”。近几年来,在我国科学界、工程技术界和哲学界也出现了系统研究的热潮。哲学界的“系统热”尤其引人注目。除了大量论文和译文之外,自然辩证法领域的学术讨论会上和教科书中似乎都在谈论“系统论”、”系统方法”、“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者”是词缀而不是助词,因为助词关涉句法,参与构形,而词缀关涉词法,参与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名词化”,它的语义功能是转指并且有“指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风”是个多义字。新编《辞海》“风”字收有十几个义项。《尔雅》释“风”、《古今图书集成》“风”字条、《经籍纂诂》“风”字条均收有多个意义。在“风”的诸多意义中,“空气流动的现象”(新编《辞海》)是其本义,又是其常用义,《说文》:“风,八风也”,“八风”,即“八节风”说的正是“风”字本义。“风”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一般字书中均有训释,也不乏用例,本文不涉。但“风”字有一个“景象”义,颇令人费解: 《辞海》:风,景象,如“风景”“风光”。“风景”中的“风”字,为何训释为“景象”,不见典籍,小学和训诂中也查无先例。  相似文献   

10.
“是”字可以做谓语动词,并且是汉语里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动词,这是大多数语法学家所公认的。但是,“是”字也可以做词缀,却只有著名语言学家,美籍中国学者赵元任先生提出来了(此前,张志公先生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但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本文试图根据赵先生的意见,探讨一下这种可以做词缀的特殊的“是”字。  相似文献   

11.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是语言接触的深入表现.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外来词通过提取典型语素并使其转化为外来语素,成为汉语新的造词材料,如“族”这一类词缀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语言接触初期表现形式的借词,在构成新词语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这些构词语素具备了类词缀的特征.外来语素的词缀化是语言接触过程中借入成分进一步汉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出现,以“霸”为类词缀的“X霸”组新词大量出现,并迅速流行。“霸”字可以分成霸1、霸2、霸3三类不同的“X霸”新词。文章通过对三类“霸”族词的比较,分析“X霸”族新词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试从语言内部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对其大量出现的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辩者”之称,无“名学”之名。传统知识分类体系有“名家”之位,无“名学家”之说。“名家”如何在近代学科分类中演变为“名学”和“名学家”?随着晚清分科体系的建立和大量新名词、新概念的涌入,一系列学科新名词,如化学、计学、名学等被创制生成。词缀“学”在指称学术思想之外成为了具有近代学科意义的学科名称的后缀。在此背景下,“名学”成为了一门学科(discipline)。从“名家”到“名学家”并非自然直接的过渡,除了需要“名学”转接外,还需要“家”这一新词缀。此外,“名学家”一词的创制还与近代汉语在构词上通过附加类词缀构造新词以及汉语的词汇化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4.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15.
“儿化”是北京话语音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一个明显的小称形式。小称形式经常引申为“可爱”的意思。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儿化”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表示轻蔑等厌恶的感情色彩。“儿化”贬义的获得主要来源干两个方面:一是它本身的俗语特征,二是与“小”类词缀的对译。  相似文献   

16.
动词词缀“打+嘎子”在秦陇方言中是一种很独特的语法现象.秦陇方言中“打”作词缀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实际意义已经消失,完全虚化为词缀,只能起到增加音节、增强句子韵律、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与“打”组合的动词大部分不能单用,与“打”组合后变成双音节词语,所以“打”又具有成词的作用,表示词根本身的动作具有“随意、不经意、不认真、稍微、应付”等色彩.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后缀时多带“嘎子”,作补语.针对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词缀的使用情况,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作前缀、后缀以及语言传承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 南阳方言中的词缀qí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从一些口语中看,其意义很象普通话中充当补语的程度副词“极”。 一、qí是词缀 qí不能单说,只能附在词根后面,对词根起补充限制作用。如: 黑~ 湿~ 凉~ 坏~ 在这里,qí表示“非常”、“很”的意义,表示程度加深。与普遍话中的“极”大致相当。所不同的是:qí是词缀,“极”是词;如“坏qí”是一个词,“坏极”是一个词组。出现的位置不同,“极”既可以出现在词的前面,也能出现在词的后面,如可以说“好极”、“坏极”,也可以说“极好”、“极坏”。而qí只能出现于词尾,不能出现在词首。如可以说“坏qí”,而不能说“qí坏”。适用范围不同。“极”多与形容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词缀。它产生于唐五代 ,发达于两宋时期 ,元明时则逐渐萎缩 ,今天仅在现代汉语的个别方言中保留了其用法。其语法性质是词缀而非助词 ,基本意义是表达一种认定事物情状的类别义。“生”来源于汉语口语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缀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汉语中的“缀”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语法单位。“缀”的本质应是自然语言的羡馀性在语法的不同层级单位中的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词这个层级单位中表现为“词缀”。词缀因其羡馀性或半羡馀性而表现为游离性或半游离性 ,游离性和半游离性是鉴定是否词缀的基本标准。汉语词缀可分为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语用化词缀三大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通而转化。  相似文献   

20.
试论“X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