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伊玛堪音乐是赫哲族千百年来世代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至宝,也是赫哲族历史的一部活书,涉及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宗教、民俗在内等许多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赫哲族伊玛堪传统音乐在社会的变迁中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对伊玛堪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是中国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性质。本文对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及其继承与开发进行研究,以期对保护"桦树皮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老字号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老字号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无形资产,保护传统老字号及其商号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还没有直接保护传统老字号商号权的国内法。应当利用现行法律从知识产权、民事、行政等方面间接保护和通过立法直接保护仍在业的传统老字号的商号权;对于非在业传统老字号的商号权的保护也应给予重视,不能笼统地将它们推向公有领域。必须历史地考察非在业传统老字号创立和演变过程,确定其权属和保护期限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表现出实施载体的非物质性、保护标准和实施方式的国际性、运行环境的虚拟性、作品侵权的隐蔽性等新特点,并呈现出网页制作权、网络复制权、网络传播权以及网络数据库版权等新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应构建技术、法律、道德三位一体的著作权保护理路.以规范和协调网络主体的责、权、利,鼓励作品的创新和传播,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现代化与赫哲族农户生计转型: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一个赫哲族社区农户生计方式变迁的田野调查发现,由于逐步卷入近代以来特别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代化浪潮,延续了千百年的赫哲族传统渔猎经济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生计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与此同时,随着融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为这一古老民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扶持项目,赫哲族农户开启以现代种植业为主的生计转型。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赫哲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是目前非遗保护行之有效的途径,街津口赫哲族乡在这方面有着较成熟的开发实践.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以知识产权为支撑,否则会导致其文化遗产被自由获取,进而产生原住民社群与第三人利益分配失衡问题.将乡村旅游、知识产权与非遗保护三者有机结合,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非遗传承保护寻求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以文化权利为其法律基石,相关国际公约亦奠基于文化权利基础之上。基于基本人权的视角,作为客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样态、文化价值和人权意义等方面具有文化权利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主要包括:对自身文化享有权的保护;对文化身份权和文化尊严权的保护;对文化生存与发展权的保护和对文化活动参与权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是国家文化主权特殊表现形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类型多样.由于生计方式的变迁,现如今除了鱼皮制作技艺与桦树皮制作技艺之外,赫哲族的民间工艺处于自然凋零的状态.有鉴于此,作者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工作经历,从记录整理、研究挖掘、活态传承、生产销售等方面提出了做好赫哲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对其传统民歌中的山歌小调类歌曲、民间歌舞中的歌曲、民间说唱中的歌曲、"萨满"祭祀歌曲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传统法律框架内,侵犯个人信息权的行为通常视为侵犯公民隐私权,其法律保护模式往往是侵权法保护。在信息经济市场,个人信息的市场资源属性日益显现,个人信息的合同化收集方式逐步成为主流,在法律保护上,与此相适应的违约责任保护模式亟待建立,个人信息权违约责任保护可以与侵权责任保护模式实现良性互补。以个人信息权的违约责任保护为立足点,重点研究确定个人信息控制者的合同责任、违约责任构成、违约形式、违约赔偿责任范围及标准,以构建网络实名制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合同法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赫哲族鱼皮服饰探寻三江平原的造物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哲族鱼皮服饰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延续性、民族融合与族际交流痕迹等多重文化特征,也反映出其民俗、宗教等内容。通过对特定的生态环境与渔猎经济文化类型分析,述评赫哲族造物的情感特征、审美特征、技术特征与功能特征,可以透视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人与宗教、人与物、人与自我精神世界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及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苗族迁鄂后 ,其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文化涵化、发明创新、迁徙方式和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迁 ,逐渐融合成鄂西的地域文化 ,成为鄂西多元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鄂西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模式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人口60年来,从不足400人,增长到近5000人,由于人口规模小,面临的经济结构的变迁也非常迅速,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传统文化在快速流失,渔猎业在衰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文化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人类群体,企业家成长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家成长与文化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为此,应该更新文化环境观念,即从传统的"文化环境"过渡为全新的"文化生态"概念。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阶段所孕育的文化生态是迥异的,所以,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也很复杂。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文化生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步改善的,制度转型成为中国企业家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5.
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的视角,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结合文化生态学与怒族传统文化的“文化核”和文化适应的关联性研究,认为云南怒族的传统生存方式的产生和存在自有其内在必然性。进而提出了特定民族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的关系问题。同时,在方法论上使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知识加以必要的深化,上升到对特定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各种旨在改变他们命运的意图和行动的科学考量。  相似文献   

16.
马知遥 《东方论坛》2020,(2):148-156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向多元化发展。尽管随着时代的转变,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但促进传承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直是非遗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积极营造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探求非遗文化认同和活态性保护模式,增加传承人身份认同和传承的自为意识无疑是提高非遗存续力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中国大学校训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力图说明中国大学校训源于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就我国若干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传承取向作了分析,有些校训直接来自传统文化经典,有些校训是多部经典的结合,不少校训传承着院校自身的文化命脉,同时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价值;着重探讨大学校训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如勉励师生明确为学之序,力求知行合一,激励师生遵循大学之道,厚德诚正而止于至善,昭示师生实事求是而追求真理,营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文化氛围,唤起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大学时中日新,引领学校追求卓越,进而影响社会的价值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是构建校训并使校训更具文化魅力的源泉,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训,也应立足传统文化,结合学院文化,精心凝练,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自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文化中的民间“非遗”项目被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在与安徽省省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葛庭友访谈中,发现阜阳剪纸面临着剪纸风格模糊、资金投入稀缺、传承人才流失、传承环境消失等突出问题。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解决阜阳剪纸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其关键路径在于以下三点:第一,以剪纸为中心,设置非遗产地核心区;第二,多方力量促进,完善非遗传承机制;第三,吸收传统文化,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各自独立的异质文化体系,但这两种文化体系在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契合性。这些契合之处是两种文化互动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三化"的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狩猎文化是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灵魂所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首先应当从复兴少数民族的狩猎文化做起,其关键就是建立少数民族狩猎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少数民族居民是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并可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狩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