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阳国亮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1-3
《江泽民文选》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十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大的理论成果,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是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中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典范。要学习好《江泽民文选》,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牢地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2.
侯宝宝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36-4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黄建水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22-126
学习研究《江泽民文选》中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特别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入宪反映了时代要求,体现了党依法执政的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入宪技术上要求人大启动宪法解释程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需要漫长的法律化和程序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余茂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F0002-F0002
学习《江泽民文选》,对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校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要求.按照中央的部署,把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师生理论学习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学习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起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6.
张世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
“三个代表”不仅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本质性要求的深刻揭示 :要求创造出符合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 ;要求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并推进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 ;要求党的先进性必须不断提升 ,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求党的宗旨必须更具高层性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科学的进程 ;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同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联系 ;要求必须不断地更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认识到这七个方面 ,才能理解“三个代表”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振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28-3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8.
韩振峰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17-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9.
吴苗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22-24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就我国政治发展有诸多论述,内容涉及政治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发展的动力、政治发展的指导原则、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等方面,由此形成了江泽民的政治发展理论。江泽民政治发展理论的精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随着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汤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1):1-8
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伟大理论创新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始终胸怀天下,强化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过程中,自信自立把握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由此才能在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竞争中赢得社会主义光明的未来与前途。 相似文献
11.
郑金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1-20
《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中共有203篇著作,其中有40篇对教育做了重要论述(第一卷9篇,第二卷15篇,第三卷16篇)。笔者研读了这40篇原著,把其中的主要论述摘录出来,进行认真消化,并作分类。江泽民同志围绕着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七个方面对教育工作作了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吉彦波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73-77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许益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5-7
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科技观进行了梳理,分别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在科学技术战略地位、对待外国先进技术的应有态度、怎样发挥科研人才作用、怎样发展科技事业、科技伦理问题等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韩振峰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有节约群众对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的认同成本、克服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搭便车行为、减少对党员干部的激励成本与增强对党员干部的激励、降低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与教育费用以及消减干群之间的摩擦成本。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识形态功能,必须进一步加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投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人权的深情关注,展示着中国人民享有的人权的丰富性、层次性及实现过程的历史性,多角度揭示了中国人民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与手段.其所深含的多重人权意蕴,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前赡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国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2):49-5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 ,但却离不开江泽民的智慧和心血。江泽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突出表现在 :他首次完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概念和重要思想 ;系统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 ;科学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探索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贾秀总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5(6):1-5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把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发展、创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认真研究解决女子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建设特色、合格、优秀的女子院校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才立琴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2(1):6-8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永葆我党的先进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建、进一步明确了内容与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四有”公民培养目标;面向现代化、未来、世界的民族、科学、大众特色;主旋律是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除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外,还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建设的根基,把西方优秀文化作为吸纳对象,弘扬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