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艺术经验入手,深入历史及语言领域对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了史的批判研究并阐释了其本体学的意义。作为精神学科中的一门独特领域,艺术经验更能体现对真理的非科学性表达。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美学康德、席勒对“游戏”概念主体观念的批判性阐释,时“审美区分”的质疑,强调了艺术本体建立在理解与阐释的过程中,艺术、美成为一种开放、意义不断生成的未完结的存在。理解者的前见、理解的时间性以及效果历史等成为把握艺术作品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使得艺术真理呈现出历史相对主义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为补救初级规则,哈特的法律规则理论引入作为次级规则的承认规则和裁判规则。两大规则的核心基础均为官员,尤其是法官接受的内在观点,这决定了两大规则间必然存在密切联系。在法律空缺与不确定条件下,承认规则对裁判规则的内在鉴别,裁判规则对承认规则的不确定性规制。  相似文献   

3.
哈特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法理学家之一和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他从分析奥斯丁等早期分析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入手,对法律的概念以及其它相关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他指出,法律不是以威胁为后盾的强制性命令并从法律的内容、法律适用的范围、以及法律产生的方式三个方面论证了“命令说”的荒谬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法律概念的重要学——法即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圣经>的解释权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消除神学家在<圣经>解释上的偏见,从而将解释<圣经>的最高解释权利还归大众,斯宾诺莎在严厉驳斥以往流行的、敌对的<圣经>解释方式及各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考求<圣经>真意的最准确的方法",同时又对其诸多"难处与缺点"作了深入剖析.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方法及理论,对之后科学地解释和批判<圣经>以及西方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分析法学的代表,H.L.A.哈特教授在1961年出版了《法律的概念》一书。在这本传世之作中,他从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论开始,代之以法律规则论,并提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相结合的理论。法律规则理论具有全新的价值,对后来的分析法学家有重大影响。然而哈特的理论中也有一些解不开的情节,比如作为他的法哲学起点的规则本身应当如何理解,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具体应该如何结合,承认规则的效力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6.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一)“尊德性”宗旨的要领,是“隐恶扬善”并“择善固执”。(二)“道问学”就是在经典诠释中“致知”,具体展开为:1.“尽精微”(学、问、思、辨)以“道中庸”,意指经典本义的理解。2.“温故而知新”,意指经典新义的生成。不仅如此,这里还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因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3.徵万事以证经义,意指经典意义的证明。(三)“敦厚以崇礼”则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旨归,意在“鉴往而知来”,指引未来的制度建构。作为诠释宗旨,“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  相似文献   

7.
哈特认为,承认规则提供了人们确认法律制度中的其他一切规则的权威性标准。法律效力就是人们关于承认规则的使用的一种内在陈述,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承认规则的接受。法律的效力问题是一个法律制度的内部问题。它最终取决于承认规则,而非道德。但在法律的效力标准中,哈特承认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律效力观,它根源于哈特采取的道德中立的描述性法律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影响深远。学者们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点局限于现代性、科学技术、文化工业以及批判理论社会学,忽略了其诠释学意义的探讨,本文则力图通过对神话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分析,从《启蒙辩证法》的某些细节中来讨论批判诠释学是如何在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核心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那里通过内容的逻辑与形式的逻辑得以阐释的。  相似文献   

9.
数年来,有关"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尤以傅伟勋教授、成中英教授、黄俊杰教授和汤一介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人的摸索为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已有的几种"中国诠释学"体系中也暴露出一些应予关注的问题,如"中国诠释学"的构建不能只在方法论层面上下功夫,还须进行本体论层面的梳理;对西方诠释学的借鉴应当有所选择,无区别的移植只会损害"中国诠释学"应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在哈特《法律的概念》中,法律是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的结合.作为次级规则中的承认规则,正是立足于一个社会事实的基础之上,被社会普遍接受为鉴别法律的终极标准,以及对法律效力最终来源问题.但是,哈特这一承认规则的社会实践理论,同样不是法律实证主义完美的理论架构.本文从承认规则的效力、社会事实性、以及法律的规范性三个方面对承认规则进行剖析、反思,希冀以此更好的加深对承认规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赵岐《孟子章句》的诠释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岐的《孟子章句》一直被认为是以追求对文本的“纯客观”诠释为特色的“汉学”的代表,而与以“意义发挥”为特色的“宋学”相对应。然而,事实却是:《孟子章句》以“解”“喻”结合、“原意”与“用心”互现的诠释实践,开启了中国诠释史上方法论诠释与哲学诠释相统一的诠释之路。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中医文本经典性的内涵与标准,以及当前的研究策略尚有探究的意义与必要。诠释学作为探讨文本、作者、读者关系以及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其真理观、文本理解理论、实践理论受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广泛关注,运用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阐明《伤寒论》的原典性、典范性、权威性的经典性特征,中医经典的真理内涵与理解实践的发生,以及结合当前临床实践的文本解读,为中医经典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奥斯丁的"命令论"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给规则应有的地位.由此,哈特将规则引进法律本体之中.但是,只有义务规则的社会,其规则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的克服必须依赖于义务规则之外的授权规则.由于授权规则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义务规则导致的诸多缺陷,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通过授权规则与义务规则的结合,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即法律是义务规则与授权规则相结合的"规则论",开始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4.
近代哲学对于诠释学的关注从阿斯特的经典诠释学开始上升到一种专业哲学的高度,从而奠定了诠释学哲学发展的基础。诠释学哲学历经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逐渐逼近哲学的核心领域。而当代诠释学的实践转向应被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使诠释学从方法论、本体论的语境中又转换出了一种新的视野。诠释学的实践转向是从方法论、本体论维度对诠释学的理解转向了人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要求包含着人的自然能力的施展、真正灵活运用知识以及把科学和生活相联结起来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诠释学真正达到了一种人的哲学的高度,它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人的实践能力本身,这也是诠释学实践转向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诠释学源于对神圣文本的说明,最初是作为精神科学独有的方法论出现的。20世纪之后,科学的本质和作用显现出其携有社会因素的属性。英美分析哲学思想与欧洲大陆传统哲学思想的碰撞与沟通之后,当代科学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诠释学在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中的普适性。没有绝对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普遍具有诠释学的特征。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方法论的相互侵染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扩展。  相似文献   

16.
17.
《龙船调》是一首优秀的湖北民歌。这首歌中的“龙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实体道具而已。从诠释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解读,其实它意蕴丰富,是一条虎虎有生气的“蛟龙”,充溢着神性和瑞性浑然一体的文化韵味,昂扬着福生、奋进与和谐的民族精神。这种全新的意义视域,正是我们在重构“龙船”的历史语境中自然而然呈现的。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尽管无意识去进行理解方法论的建设,理论却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其批判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诠释学的现象学方法和胡塞尔的经验视域、主体间性等观点,从而提供了诠释文本一些操作性原则之提示。  相似文献   

19.
哈特是战后法律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因应时势对法律实证主义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人们称哈特的这种调整为法律实证主义的“诠释学转向”。即,从法律实证主义的“外在视点”转向了诠释学的“内在视点”。所谓“外在视点”指的是早期的实证主义者追求法的客观性,对法采取的是一种外在观察者的态度。这种“外在视点”无法把握法的全部特点,无法为法的有效性提供恰当的理由,因为法律的解释者同样是法律实践的参与者,无法采取“纯”客观的态度。哈特认为,法的有效性的根据要参考官员和市民对法律的内在态度,即“内在视点”。哈特的“内在视点”开启了法律诠释学之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