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主张,它既关系到我国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之后的法治发展战略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道路以及相关的法治保障问题。法治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策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今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继承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对社会主义民主治国、民主国情、民主过程、民主决策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 ,并将其付诸实践 ,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新局面。这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创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目标和要求,还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因而其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提出的现代化,突出的是通过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适应性调整,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生产力发展步伐。由此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我国现行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一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要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也要体现本国特色,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就我国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目标取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其标准必须既体现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一般要求,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要求相适应,其构成要素必须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达到。现阶段,应当从四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三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抓手,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人类社会最高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然而,整个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新事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总任务和总目标,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搞上去,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诸多因素形成一个强  相似文献   

6.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7.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走人治之路还是走法治之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法治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是,要正真实现江总书记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设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实现依法治国道路的探索和研究。一、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全国法学、政治学规划小组召开“七五”规划会议,经过研究讨论,拟定出政治学“七五”规划国家项目草案。(一)我国国家行政管理研究(或称:我国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项目论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国家行政管理必将日益复杂,它不仅需要有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而且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技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关于讲政治与经济建设的辩证法 ;“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本质 ;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现代化建设十二个重大关系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观点 ,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 ,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理论的新提升,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全面性、和谐性、人本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要以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的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98-204
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坚持问题导向、民主取向和制度为本,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统一,并与市场经济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他对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所存在的体制性弊端及其封建主义根源有深刻的剖析,主张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深化综合性的改革。他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成为我国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的理论制高点。这些思想构成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稳定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持政局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稳定观是在正确判断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正确判断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在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如何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政权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是我国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越来越重视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并不能由此就认为国家的法律是万能的,认为有了完备的制定法就算是实现了我国的法治现代化。法治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深远的工程。需要对历史、现实等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国家经历了十年内乱之后,在我们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之后,正当全国人民在党的“十二大”路线指引下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新《宪法》)。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新《宪法》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逐步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组织和管理经济工作的职能就越来越显得重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就必须有完善的经济法制,以实现国家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调节。由于我国经济法制还不健全,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又十分需要,因此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就是当前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经济方面的法律和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就是通过经济法制来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我国1978年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  相似文献   

17.
赵紫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三大的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指导思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而民族工作进行的好坏,又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为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分析民族问题,以党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了新任务、新使命。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全面”二字,着力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要做到科学理论“全面”指引,战略安排“全面”实施,本质要求“全面”体现,系统布局“全面”延展,有利条件“全面”利用,精神动力“全面”激发,主体力量“全面”凝聚,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更足、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虽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一些新困难、新挑战,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全面”这一“牛鼻子”,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新实践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它的思想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共同理想”的论述,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既是我们党在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保证我国全体人民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