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注释编排方式略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注解”“注释”,根据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或“解释字句的文字”的意思。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9年1月12日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简称CAJ-CD规范)之前,绝大多数期刊都不区分“注释”和“参考文献”,而采用“注释”的方式标注引文出处和解释、说明正文字句,其编排位置或采用随页脚注,或采用篇后尾注。自从CAJ-CD规范颁发之后,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该规范,注释与参考文献分道扬镳,注释编排方式开始走向统一。但由于积习难改,有不…  相似文献   

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注释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简称CAJ-CD规范)出台后,社会科学信息情报界和编辑界好评如潮,赞扬声不绝于耳。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纷纷采用这一标准。高校文科校报研究会据此翻版,制定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要求所有文科学报采取这一规范,一时间该规范横扫大江南北,将所有大学文科学报定于一尊。除了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有若干批评文章外,学术界几乎鸦雀无声,忍受着这一抹煞各学科特点和个性、形式极为烦琐、使用非常不便的规范。为了中国人文学术、至少是笔…  相似文献   

3.
笔者日前曾撰《注释编排方式略议》一文,就传统的注释编排(或著录)方式与近年来推广的CAJ-CD规范之优劣,不揣谫陋,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该文中,笔者曾经提到与CAJ-CD规范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另一套与之相对立的规范,所指其实即为《历史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学术期刊所使用的规范。笔者认为,在CAJ-CD规范推行多年、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接受该规范的时候,《历史研究》等权威史学刊物以挑战的姿态推出与CAJ-CD规范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文献引证标注方式”(以下简称为“《历史研究》规范”),其中的对立,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4.
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与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化是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学术论著中存在的有关不规范乃至失范的现象 ,文章论述了注释和索引的基本功能 ,批评了学术论著中的一些技术性失范和社会性行为失范现象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学术注释规范与国家权力--再与周祥森先生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高兴看到《历史研究》的文献引证标注方式(注释规范)和周祥森先生的回应文章。实际上,我们的共同点远甚于我们的分歧。首先,我们都认为良好实用的规范是学术进步的基本要求;其次,我们也同意目前各期刊各自为政的注释体例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第三,CAJ-CD规范和《历史研究》的标引规范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同时,我们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分歧。这里提出了供进一步的讨论。一、《历史研究》的文献引证标注方式更适合史学论文我为《历史研究》顶住压力、仍然坚持历史学最通行的和适用的注释形式而深感欣慰…  相似文献   

6.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拙作《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一文(以下简称“拙作”)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发表后,赞同者固多,持异议者亦不罕见。据笔者所知,持异议者的批评意见大同小异,其中肖永平教授提出的四点商榷意见(以下简称“肖文”)具有一...  相似文献   

7.
福乎?祸乎?--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伟然 《学术界》2001,(4):159-164
近读周祥森先生《“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严重危害》一文 ,颇觉痛快。———但在此须赶紧声明的是 ,笔者感觉痛快并非认为周先生说出了笔者想说的话 ,恰恰相反 ,是因为周先生在文中以编辑身份所叹的苦衷。也就是说 ,笔者的看法与周先生是完全相左的 ,特此写出来供周先生和其他有此雅兴的先生们批评。周先生的文章很长 ,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多 ,在此仅就以下三点进行讨论。一、编辑应该干些什么活  周先生在文中列举的所谓“严重危害”共分六点 ,其中除第三点外 ,其余五点都涉及到编辑人员的职责范围———换言之 ,不妨表述为编辑…  相似文献   

8.
也谈学术论文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著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期刊撰稿与编辑规范十二讲》是本好书 ,但其“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著录”一讲中有个别提法需要推敲  相似文献   

9.
<正> 《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在《学术月刊》表发后(见《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一些同志对我提出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真理只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看法不一。安起民同志还专门对拙作提出商榷意见(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以下简称安文,凡引此文不另注)。笔者不仅对安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敢苟同,而且认为进一步弄清正确的感性认识到底是不是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有益的。所以,有必要再谈些浅见。一方面答安起民同志,再是也希望其他同志正教和参加这一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10.
周振甫先生新著《李商隐选集》是一部对李商隐研究有所创获,学术质量较高的著作。周先生研究李商隐用力极勤。古人说:“著书难,注书更难”。商隐的诗歌文赋,多用典实,词旨隐晦,索解尤为不易。加之诗人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讽喻、隐刺、比兴、寄托等艺术手法,若非博学敏求的选家万难措手。周先生诗学工底深厚,一生博极群书,著述宏富,出版过《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  相似文献   

11.
王宇 《阴山学刊》2001,14(2):83-84
贯彻实施《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阴山学刊》目前最切实际的办法是分清有关期刊编辑工作一系列规范中的“强制性规范”和“推荐性规范”,有了这种明确区分,就可以分清主次,将规范化和个性特色有机的统一起来。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独具匠心的封面设计、精心设计有创意的专栏、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注释、通栏双栏兼得的版式。  相似文献   

12.
《文汇报》2005年1月29日第七版特大字标题(《学术“抢滩”不可取》)下的编者按语与沈国威先生一文拜读之后,笔者对学术批评的规范问题颇有感触,现提出来就教于编者、作者与读者。该报在第五版天头“文汇周末特刊”的“导读”上列目:“从冯天瑜新著《新语探源》,看‘学术抢滩’的危害”,醒目的正副标题(副标题为:《惊读冯天瑜新著〈新语探源〉》)与按语,都在提示读者注意:冯天瑜先生在学术规范上出了大问题。编者按说,沈文“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目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术课题上的争夺。许多高校为此组织力量大干快上,搞大题目,出大…  相似文献   

13.
宁瑶瑶 《云梦学刊》2011,(1):161-162
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著《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和郑奇编著《较量》面世之际,“第二届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14.
《文汇报》2005年1月29日刊发沈国威君的《学术“抢滩”不可取》一文,对拙作《新语探源》发表评论。本来,严肃的学术批评是值得欢迎的,揭示作品的成败得失,于作者、于读者都大有裨益,即使批评中有某些与实情不尽相符的处所,也可以本着“无则加免”的精神对待。然而,沈君之文似乎不属此类,其总的立论,如标题所示,是不许“抢滩”,也即外人不得进入他的“学术圈地”。沈君是语言学者,长期做日中语汇交流史研究,他所说的不许“抢滩”,显然是指,做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人,不应涉足语言学领域,尤其不应涉足“中日西语文互动”这样的“热闹”课题。如果…  相似文献   

15.
注释、参考文献著录中若干规范问题再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版《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颁布以来,注释、参考文献的规范问题受到我国期刊界、学术界极大关注。当前,我国现行的几种不尽相同的参考文献著录体系都面临不少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和探索注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并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际,求大同存小异,探寻符合学术成果表达与传播规律的优化统一的著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与学术规范--Harvard System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规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学术规范的领域非常广泛 ,本文仅以介绍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为开端阐述学术研究中客观、准确、规范、如实地呈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论坛》2006,(4):157-160
1.“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专家座谈会综述 由中国法学会网站举办的“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于2006年2月26日在北京举行。《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中国法学》主编陈桂明,学术批评网创办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教育部法制办副主任张文,《法学研究》责任编辑谢海定等参加了研讨。座谈会由中国法学会办公室负责人刘剑主持。  相似文献   

18.
1957年以来,周谷城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的美学论文。从去年三月份开始,学术界环绕他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等文章,针对他所提出的“无差别的境界”、“使情成体”、“时代精神”等等哲学和美学观点,展开了批评和讨论;周先生也陆续作了答辩和反批评。目前,辗转的批评和反批评的学术争辩还在继续进行。据不完全的统计,截至今年七月底为止,包括周先生的论文在内,有关报刊共登载了三十多篇文章。为了有助于读者的了解和讨论的深入,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李宁同志的《关键是探讨“暴露”的“尺度”》(教本刊一九八○年第五期)一文,批评了拙作《文艺的歌颂与暴露问题》的观点。再三研读之后,颇感失望。不仅找不到新鲜引人的“尺度”究竟是指什么,而且对拙文的批评也似乎讲不出多少道理,因此,笔者愿意再申述自己的看法,就正于李宁同志。 一 《文艺的歌颂与暴露问题》意在探讨文艺在反映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在创作中实际存在着的歌颂与暴露的辩证关系,是一篇学习一九七九年获奖短  相似文献   

20.
《论语·侍坐》孔子赞赏曾皙所言,不是“淡泊明志”,而是“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礼乐教化”的治国理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不是记叙文,而是切中时弊(藩镇割据)的,夹叙夹议的议论性散文。陶渊明《桃花源许并记》中”悉如外人”不能译为”都象桃花源以外的人”,而应该在“如”字上寻求相反的注释,把“悉如外人”译作“都不如桃花源以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