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民族习俗,即民族的生产、生活(饮食、居住、婚姻、生育、丧葬、信仰、衣着、服饰、节庆、娱乐、好恶、禁忌)等方面的传统习惯。对民族习俗的研究表明,民族习俗的功能是两方面的。它既是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反映出民族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又是民族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反映(体现了民族的知识水准、劳动技能、生产力状况)。民族习俗的这种双重功能,决定了它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民族人口的身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民族习俗的优劣,影响着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对落后的民族习俗进行改革,理所当然地应摆上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议程。这是在近年开展的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讨论中,民俗改革的问题引人注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广西彩调是在南疆多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壮、汉、侗、苗、瑶、仫佬等12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戏曲艺术,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来自边疆民族叙事题材及其蕴涵着的多民族审美文化意蕴。这些民族题材剧目生动展现了南疆民族倚歌择偶的婚恋习俗、风情各异的节日民俗、富于壮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以及富于少数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新疆少数民族的认识,这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对待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因子的同时,抛弃其落后、愚昧的文化因子,使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发展中求精、求团结、求稳定、求繁荣。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口素质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这与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偏低有重大关系。民族地区要加速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较小,但其分布的地域广阔,仅民族自治区域就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建国40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开发民族地区,使之得到了较快…  相似文献   

6.
民族生活习俗的内涵及嬗变轨迹黄光成处于不同生存环境中的民族,为了生存并生存得更好,无不以其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特有传统方式来顺应和利用客观的外部环境,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因而,各民族在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习俗特质往往与其...  相似文献   

7.
浅谈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法律变通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族是一个复杂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社会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反映其民族心理特点的习惯、风俗、传统和宗教,而用民族习俗、传统、宗教干预和裁决犯罪案件,几乎与民族形成的历史同样久远。司法实践证明,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目前仍然沿用自己固有的习俗、传统、宗教来影响甚至决定某些刑事案件的程序及实体问题。这种习俗、传统、宗教以不成文的形式形成了“两法”之外  相似文献   

8.
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这些丧葬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对于元代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教育 ,要树立现代民族教育观 ,以改变在民族教育观念上的陈旧与狭隘的认识 ,促进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再提高 ,途径是多元文化教育观的促进与交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上四大族系之一的秽貊系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具有本族系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当秽貊系民族融入其他族系的民族之中,也把秽貊系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入其中。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是认识这个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钥匙。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是这一民族文化史的组成部分,也是认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透镜,通过对民族习俗与文化的认识,可以对其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秽貊系民族虽然最后灭亡了,但夫余、高句丽都创造了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在秽貊系民族在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由自然地理环境,人的生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由于历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上存在着差别。这个差别是世界各国的人口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始日益重视人口素质问题。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口素质的差别将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因此,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各国之间人口素质的差别,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内急需解决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2.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并最终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化相应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沟通频繁,藏民族的饮食习俗悄然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一种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3.
《畿辅方言》包含多种文化元素,其中关于燕赵历史文化习俗方面的资料尤其珍贵。考察《畿辅方言》,可以发现其方言词不仅再现了清末民初燕赵服饰文化习俗和饮食文化习俗,而且还保留了清末民初燕赵的居住文化习俗和交通文化习俗。挖掘和传承《畿辅方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文化习俗与民族传统,可以更好地弘扬历史悠久的燕赵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的原因,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大至生老病死,小至日常生活,都受着伊斯兰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回族的婚姻习俗,更与伊斯兰教的婚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回回民族从形成初期开始,又受着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受到汉族或居住地区的民族婚姻的习俗的影响。因而,回回民族的婚姻习俗既源于伊斯兰教的婚姻制度,又杂有汉民族婚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就相同点而言,有临终仪式的相同;丧葬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同点而言,有奠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个民族在丧葬形式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两民族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存在异同的原因如下: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上造成差异的应该是两族不同的生死观;原始宗教对两个民族的影响程度不同;佛教的传入与地理环境影响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6.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极具特色,几乎存在了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藏族葬俗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受藏传佛教影响大、葬式种类齐全的三大特点。藏族葬俗的形成受诸如民族信仰、民族间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哪一种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黄海云 《学术论坛》2001,(Z1):72-74
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教育落后,教育落后又直接导致了人口素质不高,人口素质不高又严重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如此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民族地区要实现突破性超越式的发展,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因此民族教育功不可没又责无旁贷.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始终不懈地纳入广西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广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虽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一些问题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东北方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东北方言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各自漫长的社会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习俗。这些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与当今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既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又有制约精神文明发展的一面。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尽量减少乃至消除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01,22(2):75-77
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这种殡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研究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 ,是今后做好殡葬工作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