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同志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揭示人的主体性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关键。本文试从主体性因素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这一目前人们还较少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的本质。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什么?一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认为它是人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这种解释原出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21页);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引用和发…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从根本上体现了认识的主体性原则。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后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书没有很好深化和发展这一原则,导致了某种忽视主体性的机械和僵化的缺点。今天,在克服这一缺点提倡认识的主体性时,不能走向抛弃能动反映论的另一极端,而应当坚持认识的主体性原则与能动的反映论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认识的本性在于“简化”物质的客观过程李烈炎人类的认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而认识的本性则在于“简化”物质的客观过程。对于认识的“简化”,恩格斯和列宁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  相似文献   

4.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认识论领域首次提出了默会认识理论。他从认识的默会维度出发,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前提、认识的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对追寻排除一切人的因素的"客观知识"的客观主义认识理想予以批判。他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寄托的框架之中,默会认识是认识最本质的形式,个人知识才是认识的真正结果。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个人知识"的认识理想。  相似文献   

5.
6.
对认识主体进行微观研究已成为当代认识论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试图借助突变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揭示认识的思维飞跃过程(即由感性到理性及理性的深化过程)的形式、结构和机制方面做一尝试。一突变,作为事物的一种非连续变化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运动中普遍存在。诸如火山爆发;社会武装暴乱、企业破产;人的意志的突变等等,这些突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一种社会设制,其职能是为生产新知识和探索实际运用新知识的途径等活动提供保证。科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发展中的知识体系,已获得的知识不断用于获得新知识。认识活动则是科学的生命,一旦它停止不动,那么科学只能是档案资料、教科书和成果。换言之,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在一定的体制内即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知识生产的活动。自组织则体现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设制的性质。它的结构,奖励科学成就和吸收新人进行认识活动的方式,对认识活动的评  相似文献   

8.
基于意识形态的森然对垒、国家属性的判然有别以及依托先进—落后图式的界定,日本将他者中国作为不同时期日本国家整合的主要参照系,通过他者中国的映照和比对确立自我的主体意识,从而在民族认同层面树立信心和权威。这也是战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庞红付 《社科纵横》2007,22(3):149-150
探索自主创新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主体性原则方法论的引导,因此,主体性原则在成功通向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健康的根本保障,是完善人格,培养理性精神的有效途径。数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由认知到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感悟、累积、和转化的过程。本文以“新课标”对数学文化学习要求为出发点,介绍数学文化价值以及教育特征。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变化?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等等。这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有必要从理论上给以说明。一 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或政治经济学辞典,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论述,几乎都把经济危机定义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者说,商品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最基本的特征。而苏联经济学家科兹洛夫等在1958年主编的《简明经济学辞典》,把经济危机的辞条干脆写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之,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2.
哲学认识论中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应科学地分析认识过程所包含的不同质的阶段,这样才有助于指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关于认识的一般进程,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列宁的这一段论述,一般地被理解为:这里说的生动直观是感性认识,抽象思维是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只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本文将限于讨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暂不涉及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其实,列宁在这里论述的只是认识的总进程,并非具体地…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常听到的首先是价值规律,其次是按劳分配规律,其他经济规律已经不经常被提到。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调节的说法也流行起来。然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其调节功能是否能大到囊括市场调节的主要功能?这是很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主体与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这一问题给与了深刻的揭示。他把主体作了二重化的划分,展现出主体的内在矛盾性,由此导致了认识过程的双向性运动。它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主体的自我意识。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一下求索。 一 康德区分对象为现象与本体,对世界作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划分,这是主体二重化的理论前提。康德把现象界作为认识领域,将认识主体确立为能动的功能性主体,而以其区别于以前本体论“灵魂”这一实在的实体性主体。他在批判心理学的“谬误推理”时,指…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轻慢。然而仔细揣摩,倒又觉得传统的答案过于刻板,难尽人意。但是,这却是一个关系到批评品格的重要问题,不容你无视。随着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扩展,一批新的文学批评命题产生了:批评即选择;批评乃是审美反应的阐释;我所评论的就是我……等等。一时间,各种观点流传迅速,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确给批评界注入了一股活泼的生机。新命题的核心,有这么两层最重要的内涵:目标的选择和主体的重建。我们曾过分拥挤地将注意中心集中在若干文学现象上,试图用儿条权威性的论述去构造大一统的规范化批评。这种努力在一定时期会取得相当积极的成果,但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施行却使它变成喋喋不休的说教或繁琐重复的论争。我们走过的批评道路已经留下许多教训,当我们还缺乏自觉意识时,旧日的错误又变为惰性力量而产生批评本身的自同性,成为发展的障碍。新命题恰恰是对批评本身自囿性的冲击,所以它的的确确是批评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思考文艺本质问题的基础。作为观察文艺问题的惟一视角,似乎从未怀疑过它的确切性和正确性,而只是在“生活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反映”上发生争执。随着人们对文艺反映的特殊规定性的寻觅和西方现代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开始对“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理论视角的惟一性和普遍性发生了怀疑,对认识论文艺学在以往被赋予的涵盖一切文艺现象的“万能”作用提出质疑,对它在以往被赋予的“全方位”的价值提出质疑。面对愈来愈丰富奇幻的文学创作的现象世界和愈来愈频繁激烈的西方哲学及…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尽显中国智慧,作为一项极富创新的理论体系,需要理论探索与实践加以完善。针对学界及舆论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存在的认识误区,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复兴陆权,也不是争夺海权,而是实现海陆平衡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恢复明朝的册封体制,也不是中国式的全球化,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冀能引发学界对"一带一路"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主体性与集体主义刘植强我国目前正经历着新旧体制的嬗变,处于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化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以及建国以来一直强调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一起受到了严重冲击。当前,如何调整、完善社...  相似文献   

19.
20.
《东西南北》2011,(2):74-77
周恩来说:“搞情报工作,曾希对是党内稀有的神人!”在生前为《曾希圣传》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李先念对曾希圣参与开创中共情报工作给予了调试赞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