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中关于宇宙起源、天体与天体系统、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学说,揭示了宇宙的物质统一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渗透着唯物论、无神论和辩证法。深入研究康德的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启发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論”(1755)是他关于自然科学著作中一部最主要的著作。在这里面包含着著名的康德星云假說。这个假說就是天文学中康德一拉卜拉斯星云假說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十八世紀末叶和整个十九世紀的宇宙起源論的一般理論基础。康德在这部書出版以前,曾經从事潮汐摩擦問題的研究,并且發表了“地球在自轉中是否發生某些改变的考察”的論文。在这篇論文內,他已經公开提出天体的产生、形  相似文献   

3.
近代批判形而上学宇宙观的第一本书是《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九七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又名《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是德图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著作.康德生于一七二四年,死于一八0四年,出生于一个手工业的家庭,其一生都是在书斋和讲台上渡过的。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以一七七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一七七0年以前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比较多;一七七0年以后他认为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时间和空间是人的主观的先天的形式,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此成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康德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的阐释,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论述了康德的基本的自然宇宙观,从而揭示出康德自然宇宙观的伟大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神秘及其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5.
(一)怨悱而不乱的苦剧风格 《琵琶记》是元末南戏,又称传奇之祖。关于该剧的评价,上至明太祖,下至一般文人,记载甚多。甚至可以说一部《琵琶记》的流传史,便伴随着中国悲剧观念的发展史。清代毛声山父子对《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的评点和总论,是目前所见最为细致繁密的专论文献。  相似文献   

6.
正一、16世纪中国的明末发生过一场不同于西方"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潮"康德(1724—1804)提出"要敢于运用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口号。美国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在《新全球史》的《启蒙运动》一节中说:"牛顿(1692—1727)的宇宙理论如此完美和令人信服,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过科学领域。他的成功让人们感到理性分析对人类行为和  相似文献   

7.
星云说是关于天体起源的一种科学假说。康德(Immanuel Kant,德,1724~1804)创立的星云说,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但当时却没有产生直接的结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康德创立星云说时强烈的科学竞争意识,他所采用的相当科学的方法,以及存在的不少失误,并从中引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是近代意义上的地球起源及演化的理论,它为近代许多科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分析这一学说的提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将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康德(1724——1804年)是一个既精通哲学,又精通自然科学的学者。康德星云假说最早发表于1755年问世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但由于他  相似文献   

9.
康德关于上帝的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它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一书中乃至于在整个康德哲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我们先要理清的一条线索。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革命的发起者,他的哲学的中心内容是崇扬人的主体性——简言之即人的自由意志或自我决定。在西方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10.
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的时间观作了批判性解读。利科通过深入考察《纯粹理性批判》,首先阐明了康德之“不可见的时间”是一种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决(先天)条件,标明“时间”在康德那里开始了“本体”化的积极尝试;其次指出了康德的时间观所面临的理论疑难;最后还讨论到了康德的时间观与前康德哲学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利科的上述“解读”充分彰显出康德时间观建构在西方哲学之时间性问题探讨上的特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奈斯特·皮雷罗 (NestorePirillo)先生 ,现为意大利特伦托大学 (UniversityofTrento)哲学与历史学系教授。 1 94 3年生于那不勒斯。皮雷罗教授主治康德哲学 ,对康德哲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旁及理论哲学、政治史、科学史、现代史、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多有建树。主要著作有 :《在道德与阶层中的世界人 :康德与现代的转型》(1 987)、《理性、风俗、习惯》(1 994 )、《道德与文化 :康德与生活导论》(1 995 )、《康德与宗教哲学》(1 996 )、《心理分析谈》(合著 ,1 997)等。本人在访问意大利期间 ,曾就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请…  相似文献   

12.
罗中枢教授关于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非常独到,但也使人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如果“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那么,康德为什么在追问“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时,还要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其次,如果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它与一般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罗教授的观点作一补释,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角度来理解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力图解答上述两个疑问。  相似文献   

13.
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讲座是理解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他18世纪70年代的讲座《形而上学—珀利茨》和18世纪80年代早期的讲座《形而上学—蒙格荣维斯》。这些以鲍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讲座证明了康德在自由的概念上所发生的根本转变。在《形而上学—珀利茨》中,康德在经验的和理性的心理学范围内,以“我”的实体学说的原理为基础,发展了意志(或者任性Willkür)的自由概念。然而,他在《形而上学—蒙格荣维斯》中则与这个“我”的构想决裂了,认为人们在理论上肯定或者否定自由的论证必然会失败,但是人们不得不在自由的理念下行动,因此自由总是具有实践的现实性。由于康德在18世纪70年代没有发表相关的著作,因而《形而上学—珀利茨》对了解康德这个时期的思想很重要。《形而上学—蒙格荣维斯》的一些重要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可以找到,证明康德自己出版的著作与这些讲座是紧密联系的,也有助于理解康德其后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一些重要学说。  相似文献   

14.
1762年前后的康德哲学,在基本主题上有一个明显的“反转”,即从追求确然性的“知识”到穷究知识的“确然性”。促成这一反转的根本动因,正是那篇就康德哲学进程堪称“思想事件”的“应征作品”,即1762年12月完稿的《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之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其中,康德通过对比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之间的本性差异,探得“在形而上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确然性的惟一方法”即牛顿物理学式的“分析解剖和综合重建”法,终于明确了形而上学确然性的独特内涵及根据,这在康德哲学思想的进程中,有着根本性的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天体演化学说,不仅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也应具有一定的地位。它总结了先秦的各种宇宙学说,吸收了它们的思想资料,试图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物理性的东西,同时又用发展的观点去说明宇宙以及各种天体的生成和演化,对整个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还可以与近代第一个科学的,即康德的星云假说相媲美,但它却比康德的假说早近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是王国维早年“见识、文采诚有过人”之处的美学专 论,它发表于《红楼梦评》问世与《人间词话》创作之间的1907年。其时,王国维已由《红楼梦评 论》第四章对叙本华美学的怀疑和辩护,经《叔本华与尼采》对它的批评和扬弃,过渡到第三、第 四次重读康德哲学之中回归对康德美学的膺服和推崇。王国维由叔本华走向康德,以叔本华美 学理解康德美学的事实,决定他所膺服和推崇的康德美学带有叔本华美学的浓郁色彩。当王国 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沿着《红楼梦评论》的思路,将他所体悟、移植的西方美学(即 康德美学以及叙本华美学)用诸中国艺术(不再是具体作品而是艺术体系)及其内在精神之时,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交互范畴与牛顿力学浦永春人们普遍认为康德哲学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把知识确定性的说明押注在欧氏几何学与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正确性上,随着这些理论的唯一性和绝对正确性被推翻,康德的先验“形式”和“范畴”也跟着完结了。然而通过康德先验形式的核心范畴——交互...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哲学历来被称为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是这个批判哲学的奠基石,而关于“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论述又是《纯粹理性批判》所迈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此,了解康德“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论述,对于我们弄懂康德哲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是批判哲学中心论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康德所认为的批判哲学中心论题是什么,这个中心论题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物自体"的理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大量谈及了"物自体"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关于"物自体"的理论既是其认识论止步的路标,也同时开启了其通往伦理学的通途。对康德而言,这个概念的界定最终也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本文试图阐明康德对"物自体"概念的界定,分析康德从何种意义上得出"物自体"的概念,并试着说明这一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被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J001-J001
本期为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特约了一组文章,希望以此促进经典理论研究之深化。《〈判断力批判〉研究四题》由康德美学著作中的种种自相矛盾之处展开,探讨了《判断力批判》批判的对象、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及无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等问题,分析了现今流行的关于鉴赏判断的四契机中两处误译,说明了误译的原因,并给出了正确的译句。《重新思量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侧重从康德后期的著作中阐明“伦理—道德”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重新考量了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援康德补孔孟”———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路历程》提出以“先验逻辑”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