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论及杜诗法度时,多由"晚节渐于诗律细"衍生、阐发,释"诗律"为"诗法",更视其为杜甫自白诗法渐工的重要依据。然做如此解,该句作为文本有机组成部分却罕有能圆融贯通整个诗篇者。杜甫惯凭赋诗、饮酒以遣兴,《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是诗人凭诗不足遣兴辄取之于酒的产物。"诗律"即"诗格",指诗歌的格调气韵。"晚节渐于诗律细"乃谓晚年自觉诗作格调气韵渐趋衰敝,具体表现为写作频率的密集、诗歌题材的琐细、诗歌意象的衰飒。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中国十四行诗的历史发展,至今没有人做过全面的描述。在中国新诗坛上,最早发表十四行诗的,是谁?也未见有过确切的答复。只有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第五章第六十三节重,留下了这样简短的记录:“中国人模仿商籁,似乎以戴望舒为最早。”在这里,王力先生用了“似乎”二字,表明他也未敢肯定戴望舒是中国最早写作十四行的诗人。据我考查,现存戴望舒诗作,以“十  相似文献   

3.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在"五四"前后完成了由传统文言格律诗向现代白话自由诗的转型.这个转型并非静态的瞬间现象,而是一个在19世纪后期业已启动的动态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它的发生、走向与形态特征等是多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间外国诗歌翻译同中国诗歌转型的关系相当密切,译诗也许是促使中国诗歌转型发生、完成最为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现代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其晚年的二十余载中一直关注着李清照,并英译了存世的李清照词。《李清照诗词全集》是他一生中翻译的最后一部外国诗集。译者"相遇"李清照是中美文学交流史中的必然,尤其是在"同情"诗歌翻译观的指导下,"创意英译"翻译策略的确定及副文本的运用,为李清照词在美国、乃至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这不仅丰富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存在样态,更为中国汉诗译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键谈"英语内容上接近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上却是一种书面交流,是一种较为独特的交流形式."键谈"英语所具有的"另类"语汇表达有其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早期第一位多产的十四行诗人——朱湘毫无疑问,新月《诗刊》的同仁们在十四行诗的鼓吹上,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他们对于十四行诗的创作,却大都采取着“浅尝辄止”的态度,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在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第一次热潮中,真正用了很大力气,做了多方的试验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贾岛诗歌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贾岛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视角,宇文所安<晚唐诗>从形式上发现贾岛五律的创作与释子持守佛教戒律的联系,无疑为此研究提供了新颖见解.只是将五律诗律与佛教戒律的类比放入同时代诗歌语境和贾岛诗歌实践来考察,存在诸多可疑之处,仍有待更多的证据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原著的忠实,翻译的工作被认为是复写,译者被看成是作者的仆人.解构主义否认原作和原作者的这种权威地位,解构了原作与译作之间的界限,强调译作是原作的来世,译作可以独立于原作而存在,于是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与原作者平行互补,这样,译者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因而译者成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者".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重写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重写的过程,译者在处理原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权根据需要对文本进行重写.这样,译者就成了文本的"操纵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音节诗学具有三种形态,即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论、郭沫若的情绪节奏论和新格律诗派的音节调和论。自然音节论与情绪节奏论分别从外在律与内在律的不同侧重点上探讨早期白话新诗的音节问题,形成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现代诗学观,奠定了新诗文体诗学的理论基石,对后来音节论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格律诗派在理论的探讨上则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涉及包括格式、音韵、节奏、声调、平仄、双声、叠韵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音节论诗学范畴,又较具体地讨论了新诗音节与传统汉语诗律的关系以及与英语诗律的部分关系。20年代的音节论诗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新旧体式的衔接与转换,直接影响了30年代包括诗歌音乐性问题在内的纯诗理论的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习语中的文化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晓丹 《学术交流》2004,(5):136-1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一门语言,就一定离不开该语言所在的地域文化。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精华,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如何运用已学的文化知识恰到好处地把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对于译者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立琴  邱琳 《江右论坛》2007,8(2):62-64
阅读是英语"四会"(听、说、读、写)中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知识,了解英美文化,丰富知识.  相似文献   

13.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而新教材的使用也是力图以课文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改变以往"重知识点讲解,轻逻辑理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三步阅读,综合提高"的课文教学模式,即通过导入、阅读过程的引导、灵活运用,综合提升三个步骤,从而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学习探究,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倪培民 《求是学刊》2005,32(2):6-12
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然后说明,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中小学创新型英语师资的重要举措.以培养创新型英语教师为目标,以教师岗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搭建二类多元化平台和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重点,构建兼具英语专业特色和教师教育特色的"3·3"英语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体系,能够引导和帮助英语师范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终身从教信念,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施,才能确保英语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有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从诗律学角度看,诗歌音韵体现在节奏、语调和韵律上。"节奏是一个一般的语言现象"~([1]),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及其他领域都存在。在文学中,节奏指音节的重复性运动,具有某种周期性。藏族诗人进行汉语诗歌的创作时,节奏上的追求总是来自于诗人最无法言说和把握的内心深处,属于母语诗学传统对节奏最基本的要求。音节和谐、顺畅,成为藏族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的美学需要。藏族诗学对韵律的要求非常严格,三大类文体:韵文体、散文体及散韵结合体中,韵文体有严格的音步和诗律的要求,又可分为单节诗、组诗、库藏诗、结集诗四类。韵文在藏族传统文类中占据重要位置。藏族口传文化发达,口传文学有诸多韵律形式,前文所提及的"道歌体"、"格言体"、"年阿体"是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娟  赵文兰 《社科纵横》2008,23(7):175-176
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作为实施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其定位并加以准确把握.新的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定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主导者,这是顺应当今国际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发展和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要求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面临着过度弱化教师作用和否定教师职业价值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主导--主体"作用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18.
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重视.该文根据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师翻译教学和学生课堂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性别平等"的"黄金课"特征(高层次、创新性和挑战性),从翻译思维的指导和翻译的反思出发,在知识巩固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探讨提出了能够有效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实践的策略,使英语学习者可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翻译"的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19.
    
闫紫萱  冯紫紫 《生存》2020,(6):0228-0228
看过了春江花月;奏得了凄清琴韵;品过了一味茗茶;诵得了豪迈诗律。忽而觉到,吾祖辈之古训胜似人间繁华。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6):121-12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本移植选择活动,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本文从译者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和谐视角出发,以当下汉语文化典籍外译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可持续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在域外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对外传播助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