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守爱 《日本学刊》2007,(4):116-129
江户时代朱子学成为日本的官方学问。经过日本人的消化吸收,朱子学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经济、科学等实学相结合,对日本现代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在历史思想中,忠君思想、国家本位主义与朱子学的尊王贱霸思想汇合,成为幕末王政复古、倒幕思潮的先锋;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成为日本人接受西洋自然科学的母胎;朱子学的尊王攘夷思想与日本神道精神相结合,成为王政复古及维新思想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学者有关日本近代史、明治维新史的新作不断出版。各种著作或以其观点的独创,或以其史料的发掘而各有特色。但在维新的论述体系或日论述框架方面,却大都从幕藩体制的内外危机谈起,再说到开国倒幕运动的兴起、明治政权的建立与全面改革的展开,以及日本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经历了一次戏剧性变化,其兴,突如其来;其衰,急转直下。本文认为,意大利文化的兴衰与个人主义有内在的联系。个人主义曾用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奠定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用利己主义取代禁欲主义,形成了文艺复兴的动力;用个人主义取代整体主义,形成了文艺复兴的行为准则;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形成了文艺复兴的经济形式。但个人主义具有双重社会效用,导致了形式主义,异化了意大利文化的实质,影响了思想交流,腐蚀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淡化了理性含量,等等,导致了意大利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梁启超教育思想,旨在揭示梁启超的教育主张及其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一般将梁启超与康有为并列称为维新改良派的代表。但是他与康有为又有所不同。在梁启超的主导思想里一直存有“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①的理论。他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在于改造国民性,“新民是今日中国的第一急务”②,亦即只有唤起民众的觉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中国才能发达强盛。因此,梁启超倾其毕生精力为之“维新吾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成为他救国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在说来,无论问政、述学,也无论治事、…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路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他7次上书光绪帝,及其陈述的主张和内容。1888年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和万木草堂的讲学、理论著述,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酝酿时期。是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值中法战争结束不久,外国侵略者步步进逼,痛感民族危机和清政府腐败的康有为第一次写了5000字的上皇帝书,即“上清帝第一书”,详细地陈述了中国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这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初步形成。康有为认为,清朝统治机构致命的弱点是…  相似文献   

6.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发生的巨变对国际社会科学提出新的挑战,东亚人尤其需要对东亚进行再认识。在糸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日本型”、“韩国型”、“中国型”三种基本模式;对日本前期现代化“成功”应持两点论;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既有时代机遇的原因,又有其内在原因;东亚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国家的新功能;传统儒家思想对东亚现代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儒家“行仁政”的思想转换为一种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儒家的家族本位思想转换为推动家庭资本主义发展的契机,儒家重视教育与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对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7.
汤寿潜尚俭思想探析余丽芬辛亥革命后首任浙江都督汤寿潜(1856—1917)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堪与冯桂芬、郑观应相提并论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但论者往往专注干其政治活动的功过是非,很少发掘他的思想,对其尚俭观的研究更几近乎空白。本文探析汤寿潜尚俭思想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经历1853年"佩里叩关"事件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发生动摇。天皇与尊王倒幕派地方强藩及下级武士相互利用、相互借力,推翻幕府,实现了"王政复古"。此后展开的"维新"经历了政府内部近代派与守旧派以及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的激烈斗争,天皇的"裁断"对于明治日本治国理政方针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皇权的复辟,结束了幕末日本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而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入手建构的近代皇权,则为国民统合提供了现实有效的轴心。可以说,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最大赢家,皇权是日本走向近代的重要支撑点。  相似文献   

9.
刘金才 《日本学刊》2001,(4):96-11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发生的倒幕维新运动 ,一般被认为是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变革”。然而 ,关于士农工商各阶层在这场变革运动中的作用问题 ,却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 ,有强调“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是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者 1 ,有强调“草莽”——下级武士是“倒幕斗争中一支积极的、主体的力量”者 2 ,有强调武士阶级通过自我变革调整完成“政权交替”者3等等 ,而较少重视幕末士农工商诸阶级中惟一可代表日本资产阶级前身的町人阶级的作用 4。本文将对幕末町人的政治态度和反幕斗争及其在“尊王攘夷”…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认为,荀子思想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点笔者不否认。但笔者认为,荀子的思想,尤其《礼论》也有许多非人本主义的成份,若看不到这一点,就理解不了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何憎恶荀学。本文拟就其人本性与非人本性分别铺陈。 一、荀子《礼论》的人本性 荀子是先秦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天论》一文是讨伐神学迷信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国古代无神论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与其无神论哲学相应,其政治伦理上最关注的礼也是建立在人本主义而非神本主义基础上的。荀子不反对搞祭神祀鬼的迷信活动,但又告诫统治者头脑清醒,勿将此当真。他说:“雩而雨,…  相似文献   

11.
日本开港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1854年至1867年接连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并实现社会转型的第二步。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产生了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和政府危机等问题;以天皇亲政并介入改革为标志的后十年改革,维新官僚及时纠正失误,全面调整近代化政策,走出困境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在日本扎下根。政策调整成为决定维新成败的关键。甲午战争前,光绪朝的中国官绅精英多对明治维新不以为然;马关缔约后,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明治维新转而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隋丽娟 《学术交流》2003,(7):156-158
18 95— 1 898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维新思想的产生极其对社会的影响加以探讨 ,以追寻其思想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和平思想作为近代日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东方传统和平观的同时,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自由、平等、民权等进步因素,努力抗衡保守的天皇制国家观念。但和平思想最终未能在近代日本得以确立,普遍性价值标准被天皇制特殊主义所吞噬。本文详细分析了幕末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和平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为这一思想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大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并且是当务之急。这种教育要想卓有成效,就必须发扬以儒家道德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思想传统。这一判断的正确与否,决定于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即儒家道德精神首先是其基本价值观与当代市场经济社会能否相适应?对市场经济社会有否积极作用?有人认为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属于一种极端的群体主义和理性主义,乃是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封建统治者往往以为群众的空名,行精制个人、压迫人民之实。故儒家基本价值观对现代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是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中最激进的活动家,也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中,他坚定不移地主张维新变法,富强中国,提出了一套变法强国的理论和措施。其思想之深刻,言词之激烈,行为之果敢,不但远远高于早期...  相似文献   

16.
晚清文人与日本——光绪年间寓日文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文人与日本——光绪年间寓日文人考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宝平一1868年,日本维新,国门洞开,吸引了众多远商巨贾、文人学士前往。其中也有不少中国人。概而言之,明治初期寓居东瀛的清人有四:一为受日聘请的各类专家;一为商贾,他们麋集于长崎、神户等对外...  相似文献   

17.
反笛卡儿主义──新的象征〔日〕松浦俊辅如果把制裁笛卡儿作为近代科学的始祖之一,那么所谓反笛卡儿主义也许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思想,包括表现近代科学特征的物质主义或者是与之对抗的还原分析主义,同时包括重视精神或者是重视用精神方面统一全体的思想,实际上,反笛...  相似文献   

18.
杨洪承 《阅江学刊》2012,4(3):146-14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现代小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与一个重大历史的开端有着密切关系。晚清以降,国门开启,受维新变革的时代大潮影响,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倡导“小说界革命”,本在宣传其政治革命的思想主张,无意推波助澜了新文学的应运而生,从此也拉开了现代小说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与近代国粹主义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思潮。提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张学习西方,会通中西,却反对“醉心欧化”和“欧化主义”;批判封建旧学,却又要求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粹;重视史学,强调以历史激励国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心:是国粹派学术文化思想的主要特征。而章太炎作为国粹派的的领袖和楷模,对国粹主义思想的阐发,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公民教育是目前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外公民教育思想领域较有代表性的4个思潮 :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论 ,旨在通过对这 4个思潮的简要梳理 ,分析其各自的理论基础 ,概述其公民教育思想的不同特点 ,审视其公民教育的理念 ,以期对中国研究、实施公民教育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