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涟源古塘方言与蓝田方言疑问句比较有一定差异.在表达疑问的手段方面,表疑问的常用语气词、疑问代词有差别.在疑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方面,古塘方言中没有典型的是非问句,而蓝田方言中有;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有差别;疑问句式的使用频率不相同.经研究发现,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古塘方言疑问句句末常用的"恩哪"在蓝田方言疑问句句中演变成了合音"喃"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未然体和已然体两个方面详细描写了睢宁话中通行的12种反复问句式,并指出了睢宁话反复问句所属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宋代选择问句句式可分为[A+否定词(+A)]式,[A,B,(C)]式和[A,B,(C),+特指问]式三类."对立"是选择肢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基础.与唐五代及明清相比较,宋代选择问句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了从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回答方式、信息结构和概念等角度探讨"文学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两种问句是否相同。从回答方式看,两种问句都能够用"文学(就)是B"或"B(就)是文学"回答,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追求的是相同的东西;从信息结构来看,"文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他已经知道有"文学"这个东西存在,只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因此用两种问句追问"文学"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所追求的还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什么"只能描述事物的既定形态而不能追问事物的定义,文章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个句式完全可以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定义);而"什么是"除了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外亦可追问其外延。  相似文献   

5.
云南方言"K-VP"问句来源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VP"问句是两种正反问句中的一种,这在江南一带和台湾汉语都有,在东南亚个别语言中也有.而这种问句的地理上分布在云南最为集中.云南方言的"K-VP"问句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云南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没有这种问句,云南周边其他省也没有这种问句,云南方言的"K-VP"问句是历史上汉族移民带来的.云南也有少数靠近外地的地区存在两种对立问句形式,而两种问句其时间层次应当不同.纳西语有"K-VP"问句,这也许是历史上受汉语方言的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选择连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选择连词"其"的来源和"其"字选择问句的四种句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连词"或者"在疑问句中的使用情况作了初步的考察.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语料,发现"或者"不仅可以用在选择问句中,也可以用在特指问句、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中.而且,在特指问句、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中的"或者"一般不能由"还是"替换.在选择问句中,"或者"所连接的问句不仅可以是是非问句,也可以是特指问句和正反问句.  相似文献   

9.
描写了山东章丘方言中语气词的出现位置及功能分布,并与普通话的语气词进行了比较.根据章丘方言反复问句末尾语气词的区别,推测普通语用于是非问句的“吧”应来自反复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并认为章丘方言反复问句末尾的“(唯)”应是“么”.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田野调查数据对现在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京人曾经经常使用的“VP不VP”式日渐式微,“还/阿VP+啊(啦/嗒)”的用法在今天南京人的口语中最为常见,“目前居住地”是影响市民选用哪种反复问句式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太原、汾阳、大同、长治、运城方言为代表点,讨论山西方言的疑问句①。山西方言疑问句的特点,一是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和北京话不全相同;二是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比较丰富;三是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句型和北京话有距离。文章按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的分类,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问句是日常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句式结构!从逻辑角度研究问句的方法也不少!其中!博弈问句模型"推理问 句逻辑和探究语义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博弈问句模型使用图表推理的方式分析涉及问句的会话!可以比较 不同提问方式的策略优劣# 推理问句逻辑有完整的语义解释和句法定义!直观地刻画了问句的推理关系# 探究语义学 在形式上与现代逻辑比较一致!可以构建带问句的逻辑系统!统一地处理命题和问题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13.
汉语选择问句从先秦到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元刊杂剧作为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文献。全面考察元刊杂剧中并列问句和反复问句的结构后发现,“VPNegVP”式在元刊杂剧中是一种占据优势的反复问句,“是”字并列问句在元刊杂剧时代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句尾语气词趋于减少的同时,元刊杂剧中出现了大量句中语气词,这与汉语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相符的,又带有元杂剧自身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激问句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问句直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无疑而问的问句系列.《围城》激问句组有较为丰富的激问标记语,主要有"什么"为什么"怎么"难道"罢"么"呀"不是……么"P不P"格式等,也有一定量的零标记(无特定标记语)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有二句句组和三句句组,组合形式多样.《围城》激问句组是钱钟书语言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颇具语用价值.有心理、逻辑、审美等动因的激问句组,是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的"美丽的错误",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令人"银笑"(非"铅笑")的讽刺效果的形成.激问句组是交往理性的"围城"的"建筑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方言中带宾语的反复问句具有方言类型学上的意义 ,但边缘方言的情况却是比较复杂的。如广西桂南平话 (横县 )的反复问句 ,有“V -neg -VO”和“VO -neg - (V)”两种反复问句在横县平话中共存 ,此外还有一种 :“VO -neg -VO”。它们在语法、语义及语用方面有着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祖堂集》中的"且置"式问句是一种含有处置义的句式,把不易或不必处理的问题转换为当下相关的问题提出,具有两种语用功能:一是起到化难为易作用;一是起到换位思考作用。该句式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文献,成熟于五代,禅宗口语问答的语用环境是"且置"式形成的主要动因,线性增量原则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章丘方言的疑问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和是非问句四种,这几种疑问句在功能上是互补的。此外,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晚唐五代时期的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疑问句"S1?S2Neg?".这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群,其句末的否定词并未虚化为语气词.这一特殊的疑问句群产生的动因是强化的语用需要,生成的机制是选择问句或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群与正反问句的糅合.糅合现象不仅存在于单句层面,而且还扩展到了复句层面甚至句群层面,这种"糅合说"对于"S1?S2Neg?"这一特殊的疑问句群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A不AB"式结构是现代汉语正反问句中运用的一种正反对举格式.人们对于由AB式词构成的"A不AB"武结构历来争议较大,本文讨论这种结构的来源、特点以及是否属于规范用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依据动态、发展的语言事实认为"没"可以用于疑问句末,表现为两个阶段,前期阶段用例较少:当代阶段用例越来越多.句末"没"型疑问句有自己的口语性、修辞性特色.大致的虚化路径是由"简单型句末反复问句"发展到句末"没有"型疑问句,再到句末"没"型疑问句.句末"没"型疑问句产生与形成揭示出,由否定到疑问语气的渐变历程从来都不是孤单进行的,这可以得到普、方、古等多重材料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