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国、八王、安史三乱皆因地方势力过于膨胀,中央对其失控所致;地方官品行之优劣,对叛乱发生与否关系甚为重要。叛乱之结果及其影响,则与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与否有直接关系。或是迅速平定叛乱,中央集权因之而强固;或是延误平叛,导致割据;或是叛乱经久难平,直接影响王朝之命运。另外,叛乱如有少数民族成分参与,将增加其复杂性;而少数民族成分之参与与否又与统治集团民族政策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2.
“八王之乱”一词 ,行用虽久 ,而理据不足。近代以还 ,诸多史家有心巧作弥缝 ,终究名难孚实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154年,因汉景帝实行削藩,导致七国反叛。梁作为藩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乃汉之东部屏障。加之梁孝王刘武忠于中央政府,足智多谋,广济贤才能将,力抵叛军,终使吴楚叛军不能越梁而西进,保证了汉军在战略全局上的主动,从而最终赢得七国之乱的平定。  相似文献   

4.
"八王之乱"成因新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王之乱”的爆发是有其原因的,在晋武帝死前,西晋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皇帝、外戚、宗王和门阀。晋武帝死后,即位的惠帝是一位弱智皇帝,来自顶端的操纵力量不复存在,各种势力于是依次上台和灭亡,门阀则在最后居于主导地位。整个事件的发生,最终应归因于皇权与门阀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还是《汉武大帝》,是楚七国之乱时,说道一个地名“会稽郡”,剧中人将它读作了“会huì稽郡”,这样读也是错误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注音和注释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金墉城本为道教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仙宫,因其坚固宏伟且位于西方,故被魏明帝用以命名建于洛阳城西北角的一座小城。在魏晋政权的更迭中,金墉城的战略防守功用渐小,政治功能增加,逐步沦为专门幽禁废主弃后及被贬宗室的场所。经过史学家对八王之乱等史实的记述,尤其是后世文学家对相关史事的咏叹,金墉开始成为一个以贬黜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和文学意象,具有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警示意义,并发挥着象喻历史兴衰、表达忧患意识的多重功用。  相似文献   

7.
谈贾后     
贾南风在"擅政"的元康年间,善于用人,敬重名士,举贤任能,使西晋后期出现"朝野安静","海内晏然"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西晋“赵王伦起事”社会基础辨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晋特殊的皇统继承事实和理念,恶名昭著的赵王伦政变,包括废杀贾后和自立为帝,其实还是有比较广的社会基础的.唯其如此,赵王伦败亡后,宣景一系宗王仍得以与武帝二子"迭总天权".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通常认为,西晋“八王之乱”是因晋武帝实行分封制所致,此说欠妥.分封制只是导致这场皇族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前后十六年战乱的诸因素之一,既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战乱的根源在于晋武帝没有选好接班人,晋惠帝的昏愚无能,是导致“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过去黄河上游一带的人们常用牛皮、羊皮制成渡河用的筏子,使用的时候得用嘴把皮筏吹得鼓起来才行。如果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说空话,皮  相似文献   

11.
《小康生活》2005,(5):72-72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但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典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即飞熊)。”其中“三脚猫”是一种动物。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述:“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  相似文献   

12.
汉代吴楚七国之乱,是诸侯王长期骄纵无制,穷奢极欲,暴戾横逆,蔑视中央,久有不臣之心的必然结果。加强中央集权,削平侯王势力是汉初历史发展的要求,平定七国之乱,也可以说是汉王朝的一项武功。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界基本认同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人为主体民族的政权,而靺鞨人融入渤海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营州之乱追随大祚荣东奔的靺鞨人;第二阶段是渤海建国集团来到高句丽故地,整合的当地南部靺鞨人;第三阶段是渤海建国后,历代统治者对北部靺鞨的数次征服,纳入进渤海国的北部靺鞨人。这三个阶段融入渤海的靺鞨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归宿,由此决定了初期参与建国的南部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等民族形成了族群意义上的渤海人,而后纳入其境的北部靺鞨人因风俗文化的极大反差,及心理认同的巨大差异,最终未完全融入渤海族人之列,成为渤海国北境的被统治民族,只能被称为渤海国人。  相似文献   

14.
“红巾之乱”再次把安丙推上了政治历史舞台。安丙平定这次溃军叛乱是其一生中的重大功劳之一。“茗山纪功之碑”是有关这一事变的唯一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安丙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鹤立鸡群     
你听说过成语"鹤立鸡群"吧?可是,知道这个成语的典故吗?知道其中的含义吗?晋朝时,有个叫嵇(jī)绍的人,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嵇绍体态魁伟,聪明英俊,才学出众,忠勇爱国,在同伴中格外出色。晋惠帝时,嵇绍当了宫中的侍卫官。那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闹起内乱,史称"八王之乱"。身为侍从官,嵇绍对皇帝非常忠诚,时时保卫着皇帝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今福建福州市"的来由,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质疑,可以看到"今福建福州市"由汉代的"东部[侯国]"演化而来,而与秦汉时期的"冶(东冶)"无关.  相似文献   

17.
尽管先秦儒家经典强调"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但我国古代王朝在幼主继位时,长期实行的基本上仍是皇太后"称制",即掌握统治大权的制度。这是由于在家天下和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太后"称制"具有最关心巩固幼主君位这一无可替代的优越主观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七”赋“九”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七”体之赋和“九”体之骚进行对比辨析并论其成“体”之原由,指出七体以讽谏为主旨注重体物的描写,九骚既替屈原代言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的不同趋向;尤其突出其体制上九骚可歌的音乐性特征和七体不歌而颂的散化性质,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种赋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自发表以来便受到众多读者、学者的关注,但是鲜有学者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予以研究。“森林之王”作为一个重要原型反反复复出现在巴克这一形象之中,因此笔者拟从费雷泽、荣格、弗菜等文学理论家的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野性的呼唤》中的“森林之王”原型作以简析。  相似文献   

20.
正邳州文化看徐国,徐国圣都在粮城。邳州市梁王城遗址,在中国古代史中占着独特的重要位置,邳州约有6000历史,而徐国的梁王城是最灿烂、最文明、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灯塔。。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梁王城遗址文化价值高、研究价值大、保护范围广,有望能晋升为与兵马俑齐名的国家级大遗址。"据推断,从史书上载和考古现场相互印证的情况看,梁王城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了多年的古徐国国都。一是文化堆积层厚得罕见。2004—2012年,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