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驶向拜占庭》系叶芝晚年诗作,阐述了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思考和冥想。诗人运用诗剧的形式来描写一位古稀老人对生命的哀叹:戏剧人生,短暂而悲凉;与此同时,诗人把写实、象征、玄思的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象征不朽艺术并带有神秘色彩的拜占庭形象,表达了要把脱离肉体的灵魂附着在代表永恒的艺术品之上的愿望,用艺术去升华戏剧人生,以获得不朽和永生。这种生命观和艺术观是诗人久被压制的情欲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艺术符号学认为,借助一种客观事物的描绘对情感进行象征性的表现,给情感形式找到一种客观同构物??意象,这意象载体就是艺术符号。艺术的情感外形化就是情感的客观化过程,也就是艺术符号化的过程,艺术符号化是指运用语言媒介进行艺术造型,以造型来表现情感。本文以艺术符号学的理论解析了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中文学意象潜隐的意蕴,并运用原型批评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中主要艺术符号形式的形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生命的永恒存在佑护着叶芝的艺术创作历程,正是凭借这样的"佑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旅才既展现为现实的经验之旅,又展现为"超验"的启示之旅和永恒的关怀之旅。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经验的存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存在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在,又是历史之在,更是宗教与艺术的不朽之在。它呈现给诗人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图景,而且是永恒艺术与宗教主题的图景。所以,面对"拜占庭"及其艺术辉煌的历史,诗人及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就在于它要凭借现实的象征,将有限生命的超越、艺术永恒的追寻和宗教关怀的召唤之旅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英语诗坛上,对爱尔兰诗人叶芝象征主义的界定颇有争议。他的象征主义有其独特之处,诗人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歌创作既具现实性又具现代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先锋的精神追求相契合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5.
象征主义是叶芝作品的特点之一,叶芝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具有其自我特色的象征主义。在此通过分析叶芝作品中象征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理论特点,提出了一些叶芝象征主义对文学写作教学的启示,旨在为广大文学写作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叶芝生命与艺术创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东西方宗教思想的关怀,他对东西方主要宗教灵魂思想的接触与吸收成就了其生命与艺术创造的不朽地位,其中,来自日本宗教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诗人接触和研究能剧及其神道教而产生。诗人虽未直接受到日本能剧写作和日本神道教教义的严格引导,却能对它们进行艺术阐释和再现,并以此凸现灵魂与宗教关怀主题的永恒性地位。在诗人的心灵里,唯有这样的永恒性主题才能真正地造就生命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注重对诗人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并检验诗歌的效用与功能.诗人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会对作品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叶芝在其独特的象征主义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魔幻诗学和智性诗学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叶芝的魔幻智性诗篇体现了在魔幻这一整体构架下诗歌引导读者发现和享受解读诗歌智性美时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诗歌效用.  相似文献   

9.
在拜占庭帝国由兴盛到衰落的千年历史中,世俗音乐始终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教会及其基督教作家的严厉打击和尖刻的批评,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衍生下来,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叶芝以变老为主题的诗歌体现了尼采,也是叶芝崇尚的悲剧精神-悲剧中的喜悦.诗歌中的喜悦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剧烈的情感如嘲讽、愤怒、疯狂甚至邪恶.叶芝变老诗歌中悲剧中的喜悦展现了老年主人公的力量和勇气,是对变老这一悲剧的积极反抗.悲剧中的喜悦使叶芝的变老诗歌脱离了哀伤的基调,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叶芝通过悲剧中的喜悦为人们指出了一条有尊严的变老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进入13世纪,拜占廷帝国全面衰落。与罗马教皇结盟失败后,拜占廷更加倚重蒙古-罗斯。莫斯科公国则在政治军事上服从蒙古统治的同时,在宗教上效忠拜占廷东正教,并最终赢得了拜占廷的支持。由于内乱和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政策由初期的完全支持演变为后期的有条件中立。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支持直接推动了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并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的统一,推动了立陶宛与波兰实行王朝联合。  相似文献   

12.
<嘉莉妹妹>主要描写的是在挥霍性消费盛行的时代,小说主人公嘉莉追求物质成功的故事.然而,物质上的丰实并没有使嘉莉的精神世界获得平静.艾姆斯的出现给嘉莉困惑的人生燃起了一盏希望的明灯.在现实社会,艾姆斯的形象更是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对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对举办城市青岛市群众体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奥帆赛在促进青岛市市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通讯设施和环境建设的同时,对该市群众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效应。奥帆赛对青岛市“硬件”建设的促进为群众体育奠定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奥帆赛促进了青岛市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极大地影响了市民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14.
象征主义对诗歌“暗示”的要求 ,使新文学象征派诗人自觉追求诗歌的音乐性 :一方面 ,他们注重挖掘文学的音乐质地 ,在诗歌中使用叠字叠句、反复咏叹等技巧 ;另一方面 ,他们追求诗歌的整体韵律 ,努力使诗歌成为音乐 ,使音乐上升到诗歌本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吴文英对“梦”的痴恋 ,创造了极具梦幻色彩的意象美 ;对自我悲情的执着及主观化的方式 ,又赋予了意象以象征性 ,造成示意的模糊多向性。而情思和意象的模糊性 ,则形成了其词以朦胧、细约为主的意境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唐韩愈诗派中的人物,卢仝的诗和韩愈等人有着共同的求奇倾向,但与韩派其他诗人相比,他的"奇",还有自己的特色.即从内容看,题材范围较狭窄,最多的是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其次是与友人的往还赠答诗,亦有若干首自咏自叹或感事寓兴之作,再就是几首艳情诗;从艺术上看,其诗的艺术风格并不一致,但在作诗求奇上,与韩愈派诗人是相通的,大略言之,卢仝求奇有四端:一曰怪,二曰散,三曰拙,四曰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屈原》和《李尔王》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发疯”时的原因及其精神追求。屈原的精神追求更完美,道德品质更高尚。  相似文献   

18.
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诗学主题,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断裂:孔子诗学尚“致用”,孟子诗学主“求是”。春秋、战国对诗迥然有别的定位,决定了孔孟之间诗学主题的变迁。孟子以“求是”的认知态度为文学阅读树立的“以意逆志”的接受原则,这是他对中国诗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也是诗学主题转换的直接产物。“以意逆志”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诗学观念上一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