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把制度关,规范办案程序 制度是确保办案质量的后盾.德阳市坚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现对仲裁活动各流程和环节的有效监督控制. 一是行风评议制度,在结案后最大程度的收集案件当事人对案件办理质量的意见反馈,全面反映仲裁工作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办案人员自觉提升办案质量;二是裁决书审签制度,确立了裁决疑难、集体案件的评审规则以及裁决文书"两审两签"的签发规则,全面保障争议案件裁决质量;三是限时结案考核办法,将案件的限时结案率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有效解决了案件超期结案的问题;四是标准庭审流程,将法定的庭审程序全部归纳汇总,并加入仲裁员在庭审各个环节的宣告性用语和引导性用语,在全市统一适用,有效提升了全市仲裁庭审质量.  相似文献   

2.
一、武侯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实践 武侯区着眼"互联网+调解仲裁",推进以庭审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争议处置效能. (一)完善"三套系统"配备 仲裁办案系统.将办案过程细划为60余个功能模块,覆盖仲裁法定程序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案件办理的流程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近几年来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的大幅度上升,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复杂程度的不断加大,庭审程序和方式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就江苏省的情况来看,部分案件事实认定不清,法律适用不准,庭审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影响了仲裁权威和社会公信力,引发上诉和信访,既浪费了当事人的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也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如何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优化庭审流程和方式,建立高效公平的仲裁庭审机制,实现仲裁程序的便捷、高  相似文献   

4.
李晓 《中国劳动》2007,(4):57-58
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庭审活动固然十分重要,其在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庭前准备程序,庭审活动自然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出现庭审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仍不能查清案件事实的结果。为此笔者拟结合近几年的仲裁实践谈谈自己对庭前准备程序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效率,应针对仲裁程序中存在的制约效率提升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优化措施,如优化受理通道、庭审程序、送达方式、仲裁文书、简易程序,以期提升仲裁办案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案例2003年12月4日,原保险代理人刘某、杨某向江西省南昌市劳动仲裁委状告某保险公司某分公司一案开庭。保险公司与代理人的关系属性问题成了庭审的焦点。原告在仲裁庭陈述理由时表示,原告在某保险公司从事个人寿险的推销、服务、增员、辅导和管理工作,他们的任免、考核、待遇、福利、工作规范及奖惩均由公司按有关规定执行,而且必须遵守公司的劳动纪律,接受公司的协调、监督和管理。当事人双方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实际履行了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是一种参加用人单位具体劳动过程而实现的既成事实的、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而保险公司坚持认为…  相似文献   

7.
养老基金缺口以及个人账户空账,长期困扰着我国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找到一种长效治理机制,有必要深入探讨。同时,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全体人民到政府部门再到国有企业"这一委托代理链条中,各个层面都有不少缺陷。本文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深入研究了二者的关系,并指出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国有企业,实现二者的合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只要拥有作为科学技术和知识载体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具备素质的密集程度与再培育、再提高是否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要求,这之间微小的差异,在这一新型经济时代,不仅表现在世界各国的"穷与富",更表现在"快与慢"、"灵活组装与复杂迟钝"的区别之上.所以,人才素质的再培育与再提高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本文就此命题展开讨论,以解决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人才现实之间出现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就业结构性矛盾、劳动力供需匹配失衡、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际上是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问题,这需从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入手.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公共政策、劳动力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多元并存"调整模式,再转变为市场经济初期的"个别调整"模式。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又开始了从"个别调整"模式向"集体调整"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正>案情简介李某,女,2011年2月入职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为客户办理车辆上牌、保险等业务,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12年10月,单位口头辞退了李某,双方遂产生纠纷。2013年3月,李某申请仲裁,要求单位支付两倍的工资、赔偿金等。庭审中,单位提出因李某侵占了公司钱款,单位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出具了公安机关的《立案决定书》,立案案由为李某涉嫌职务侵占,立案时间是2011年11月5日。据此,单位提出根据"先刑后民"的原则,本案应该中止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今年第1期"以案论法"栏目曾对规章制度、集体合同与劳动基准的关系问题进行过讨论。本文拟就该文讨论案例(具体案情不再赘述)及相关问题再谈一些笔者的看法。本案涉及多个较为复杂的劳动法问题,而要厘清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实然、应然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然而,我们通过对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目前来看又是相互抵牾的,这是此案让人颇感纠结之处。从理论层面来梳理一下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规章制度、劳动法  相似文献   

13.
平昌县劳动争议仲裁院始终坚持“规范、便民、高效”的原则,按照“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办案要求,创薪工作方法,简化办案程序,改进庭审方式,加大调解力度,畅通维权渠道,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收入的初次分配在整个收入分配中起决定作用。社会保障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它本身不是分配机制,不能解决任何分配问题。但是,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部分,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部分的一种分割。收入再分配是社会保障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机制具体体现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给付过程中,具体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及社会互助等方式进行。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给付来调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及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党员因其科研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再教育,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针对研究生党员教育中现存的问题,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我们探索出了研究生党员再教育"五步走"的德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人社局为了方便百姓、服务基层,成立了“流动仲裁庭”。“流动仲裁庭”的推行,充分体现了方便百姓、服务基层的工作理念,从而提高办案效率;更好地发挥了庭审过程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其成为普及法律、法规的前沿阵地,通过这样生动直观的形式,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促使用人单位增强依法用工的观念,还可以达到解决一起劳动纠纷、教育一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卢玉章 《中国劳动》2002,(10):18-19
在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就业准入制度过程中,许多已持有电工、焊工、锅炉操作工等有关工种上岗证的劳动者询问:上岗证与职业资格证书究竟是什么关系.并由此引发出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究竟谁管用、有了上岗证是否还一定要再培训,再领取职业资格证书等诸多话题.这些认识问题不及时解决好,直接影响到劳动职业技能开发和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两制度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8.
在各地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中,产权制度改革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内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表面看是解决国家与企业的产权界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进转换经营机制,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深层次上看,产权制度变换,必然要涉及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如何重新组合,合理配置,因此,劳动问题必将是产权改革中较棘手的问题之一。从达川市巴山冷饮食品厂经产权改革重组为月亮食品有限公司过程中看,由于达川市委和财税、劳动等部门在清产核资、评估确权后在国有资产中先划出"三费(职工重新就业安置费、退职费和养老保险费),其余国有资产再作为国有股或卖给职工作个人股。这种在国有资产中经过批准合理的划出一部分解决原有职工的养老、待业等社会保障问题,使产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第十一条涉及到劳动合同变更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这一条款存在对"书面形式"、"口头变更"与"实际履行"、"变更内容"等方面如何理解与适用的问题,如实施不当,将导致拖欠工资的"合法化"等后遗症。因此,认定劳动合同变更效力要合理认定变更范畴,同时要审查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更要谨慎认定口头或以实际履行达成的变更,最后还要完善劳动者寻求救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再谈劳务派遣用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今年第1期"以案论法"栏目刊登了《是劳务派遣用工还是直接用工》一文以后,有读者对其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因此,本期将继续就该案例涉及的劳务派遣协议约定用工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不符,存在转派遣(或再派遣)情形下,实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认定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