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兆林 《学术交流》2006,(6):168-171
中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畅想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四大文化意识范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分为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集中展现为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理想国”、虚幻的永恒和谐的“上帝之城”、文学浪漫气息浓郁的“乌托邦”、唯理论阶段的“理想社会”及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价值追求”等丰富多彩的论述、梦想、设想和实践。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优秀沃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刚 《社科纵横》2009,24(8):117-119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它表现在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关系中,体现于传统文化的方面面面。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庆宝 《社科纵横》2012,(11):13-14,27
“和谐社会”指社会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先进、社会系统和结构合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和衷共济、和谐推进、协调发展,社会成员各尽其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平等相待,相互配合的融合的社会生成状态;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和谐,是人自身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和谐”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状态的构建不同于自然界的纯粹自发的和谐状态,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形象研究的提出反映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呼唤,这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又以信誉的建树为重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也有极大的联系,更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人的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联哲学著作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文化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文化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个人方面,是社会的东西和个人的东西相符合而和谐化的过程,是人的能力的发挥。这种观念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财富”这些概念而具体化的。这些概念提出价值的标尺,可以使我们“衡量”具体历史的人接近文化理想的程度。这就叫做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福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海洋是福建的一大特色,构建“和谐福建”离不开海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海洋福建”,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也都有一个社会距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不同,这一人际关系也就发生着微妙的飘摇与变异。韩国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国家,其社会制度与我国截然不同,但其传统思想和文化却与我们一脉相承。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韩国人不可理解之处,韩国人的社会中也有许多我们不可思议之处。韩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近又远。韩国人与人之间很近。有一个语言上的例子:韩国话中“我们”的使用率很高,在需要使用“我的”这个词时,韩国人常常用“我们”来代替了。“我们学校”、“我们…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之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和谐文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曾加荣 《社科纵横》2006,21(6):110-111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围绕着“和”的内涵、意义及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平衡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民族和社会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相似文献   

13.
多成  孔文钊 《社科纵横》2008,23(1):13-14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应该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必要性、原则、意义和路径等方面全方位认识并把握和谐文化问题,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尹洪禄 《社会工作》2010,(15):32-33
一、引言 人,通过文化来实现自我;文化,是人们生活的工具。因为文化不同,人们的生活相异,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行为呈现各种各样的差别。同时,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又在不断地型塑和完善着其所处的文化。文化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有效率高低之分,但却不能说这是先进与落后之别。当我们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当我们进入行动者的文化中去体会,我们会发现,“野蛮人”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的,他们的文化同样是美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会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劳动创造和谐、促进身心和谐与价值实现建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与之相反,是基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推至“自然的和谐”.儒道两种不同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环环相扣.从横向空间上看,恰成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构成了作为传统和谐社会观集中体现的“普遍和谐观念”.追求“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用现代系统论对之加以重新诠释,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发展的优势。它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它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9.
段秀芳 《探求》2006,(Z1):74
和谐,是中西方最早出现的哲学、美学范畴之一,它包含形式的和谐--人、物、艺术品外在因素的大小、比例及其组合的均衡和谐,也包含内容的和谐--主、客观,人与物,情与理的和谐.在其具体历史环境中,和谐在中西方形成了相异相通、各具千秋的两大理论范式,并渗透到艺术、音乐、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各个领域,成为各自文化思想资源中不懈的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中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