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诗、文、词、书、画方面却有很深的造诣,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人洒落出尘,言谈之中不乏诙谐与幽默,下面的几则故事充分反映了他的这些性格。一、“开口便是罪过”宋王明清《挥尘录·后录》载;苏轼从黄州转迁汝州,途中起官为登州知州,乘船经过泗州时,偶作一词:“何人无事,燕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泗州  相似文献   

2.
读史常常令人心潮激荡,读史常常令人扼腕浩叹。 翻阅明史,看到一件影响全国的“大事”。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儿子,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朱厚为其伯父、孝宗朱祐樘的继承人当上了皇帝,就是后来的嘉靖帝。当皇帝首要的职责是安邦治国,而朱厚却把认“皇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是认孝宗皇帝为“皇考”呢?还是称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呢?在他即位典礼后的第五天,就下诏给群臣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大臣们分作两派,一派按封建礼  相似文献   

3.
《纳兰词》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生于公元1654年(顺治11年),死于公元1685年(康熙24年),满洲正黄旗人。他的《纳兰词》共收词341阕。在清初词人中,他的成就虽不及朱彝尊和陈维崧,但名气很大。 他父亲明珠官至大学士,擅权纳贿,家财巨富。纳兰本人十八岁中举,廿三岁中进士,官至正三品的一等侍卫。由于他出身贵盛,少年科第,既擅文词,又娴骑射,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流  相似文献   

4.
一朱光潜先生,字孟实,1897年9月19日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朱海门,是位秀才。父亲朱佚卿是位私塾老师。童年的朱光潜未启蒙时,最爱在玩伴嬉耍间,蹲在教室窗下偷听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但功课在班上最好,因为家贫,朱光潜又是长子,父亲想让他停学务农,他哭着闹着要读书,父亲被感动了,送他到桐城中学读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于是,他引起校长、著名书法家方守敦先生的特别关注,离校时方先生书“恒、恬、诚、勇”四个大字赠他。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朱先生把方先生的墨宝挂在自  相似文献   

5.
清王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对知识分子采取了软硬兼施的两手政策。一方面他们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残酷迫害。另一方面采取了怀柔政策和各类优礼文士的措施,恢复明代的科举制度,兴办博学鸿词科,并多次组织大批文人从事修纂各种类书、丛书。一些文人开始就范,为新的统治阶级服务。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虽然在量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思想窒息,作品往往偏重在艺术技巧上的琢磨推敲,回避现实,内容萎靡颓唐,缺乏生气。当时词坛上具有很大名声和势力的浙西词派,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产物。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1629—1709)刻意追摹南宋姜夔、张炎的路子,并选《词综》一书贯彻他的主张。讲究声调和谐,辞句工丽,意境清空,词味醇雅,而内容贫乏,寄兴不高。继朱而起的又有厉鹗、龚翔麟、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等,合称浙西六家词,他们在清代康、雍、乾百余年词坛上占据着统  相似文献   

6.
词的评点是明清之际才真正发展起来的,这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词学复兴局面的形成。朱彝尊是清初最重要的词人和词学批评家之一,他的创作展示了清词发展的新思路,而其理论针对明代以来的衰敝之风,提倡南宋,也给时人指出了新的方向。朱彝尊来到词学复兴的中心之一扬州,开始在词坛崭露头角,其重要标志就是开始了词学评点。他所评点的十五家词,作者阵容涵括三代人,体现出对历史的总结,对现实的反映,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关注。他的评点思想有一个逐渐明确、逐渐清晰的过程,特别是离开扬州以后,开始有意识地宣扬南宋醇雅清空之风,可以和其他理论文字互相印证。同时,他的评点往往针对具体作品而发,因而能够在具体批评中阐发自己的理论,进而给出可行的操作路向。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承诺     
父亲离开家时,夏尔才10岁。夏尔一家住在一座远离陆地的小岛上,岛上没有中学,家里又没钱供父亲去宾塞港读书,所以他读完了小学就再也没有上学。可是父亲非常喜欢读书,在这座闭塞的小岛上,他总能找到一些书回来,点着油灯一直读到深夜。父亲走的时候对夏尔说,地球很大很大,比我们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重要词人,被晚清词家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师承李后主、晏小山,他的词兼有陈维崧的雄浑和朱彝尊的清丽,并且真率自然。"纳兰词"以爱情见长,本文把他的词作创作分为了两个时期,分别是"念亡妻"、"思红颜",这两个时期的词作以真挚的情感注入其中,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9.
袁美华 《老友》2020,(2):42-42
我的婆婆今年82岁,因为姓叶,自称老叶。她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腿脚很好,喜欢旅游。新中国成立前,能读上书的女孩少之又少,婆婆从小有书读得益于她的大哥。她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长兄如父,家里的事都由她大哥做主。她大哥当兵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每次写信回家都极力说服母亲让妹妹去上学,学费由他负担,家里有什么困难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时代新潮激荡下的弘通文学观——朱彝尊论唐宋诗歌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彝尊是清初著名诗人,与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当日“海内操奇觚者,莫不乞灵于两家”(杭世骏《词科掌录》)。这种隆盛声名的取得,是与他善于兼收并蓄,并重视前代诗歌遗产分不开的。尤其是围绕着唐宋诗之争,朱彝尊发展了弘通的文学观,为纠正明代以来宗唐祧宋莫衷一是的片面诗学崇尚作出了贡献。本文拟结合他的创作实践及明末清初诗坛的实际状况,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评刘基     
刘基(公元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县南田人(今属文成县)。他是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一个文才韬略出众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在民间,有关刘伯温的神奇传说颇多,流传的范围很广,但真正了解刘基其人者为数甚少。在史学界,长期来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片面强调阶级出身,特别是对那些身为统治阶级的封建官吏、帝王将相,往往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作客观的、历史的分析,应该肯定的也不敢直言,生怕被扣上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帽子。在历史人物的评价当中,存在着公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就以刘基这一历史人物来说,过去不仅没有看到他在元末农民战争和建立朱明王朝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肯定他的历史功绩,相反地认为,他是混入农民革命队伍,腐蚀农民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是朱元璋政权变质的重要根源。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观武断的。笔者认为,刘基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集团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值得赞颂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图就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顾贞观是清初词坛的大家,曾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词家三绝",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名。他的《弹指词》因其"极情之至"、"以情胜"等自然本色的特点,被誉为清词前期的性灵派代表作。本文试从《弹指词》文本入手,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分析其"以情胜"等独抒性灵的一面,探索其崇尚个性真情、表达心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一、生平和思想概述(一)家世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缝掖.议郎为名士,余亦忝词客.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这是秦少游送他弟弟少章诗的一段.从这诗里我们约略可以知道一些他的家世.他的祖父承议公曾经官至南康太守.父亲元化公尝游太学,事胡安定为师,很早就去世,当时少游才十五岁.少游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那年正是他祖父到南康赴任,路过九江,少游就生在九江的.少游名观,字太虚.少游是后改的字,据说是向慕马援的从弟少游的为人而改的.又因他是高邮人,家在淮海之间,又尝自集他元丰七年以前的诗文为《淮海间居集》,所以后人  相似文献   

14.
老舍和《骆驼祥子》 老舍,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他于一八九九年二月三日生在一个贫民家里,父亲是一个穷苦的旗兵。在八国联军杀进北京城的时候,他的父亲被侵略者杀害了。孤儿寡母的生活是艰辛的,老舍只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书。但旧社会的生活,是他学习各种知识的“大学”。他对于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北京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一刘勰(公元470?——公元530?),字彥和,东莞莒人。(东莞莒即今山东省莒县。东晋时侨立南东莞郡于南徐州,即今江苏武进县。刘勰世居京口。京口在今江苏丹徙县。这里指他的原籍。)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高祖刘爽以来,世代做官。刘勰出生时,家境已經非常貧困,父亲死得很早,当他二十岁左右,母亲也死了。由于家貧,他沒有娶妻,但篤志好学,与沙門僧佑同居十余年。僧佑是当时很有名的和尚,曾編《弘明集》。刘勰跟他研  相似文献   

16.
特殊的承诺     
父亲离开家时,夏尔才10岁。夏尔一家住在一座远离陆地的小岛上,岛上没有中学,家里又没钱供父亲去宾塞港读书,所以他读完了小学就再也没有上学。可是父亲非常喜欢读书,在这座闭塞的小岛上,他总能找到一些书回来,点着油灯一直读到深夜。父亲走的时候对夏尔说,地球很大很大,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人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岛上,孩子,爸爸先出去闯荡,等挣足了钱,一定带你去周游天下,见识见识小岛以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一、家世与生活的时代阎若璩,字百诗,号潜邱。先世居太原,五世祖时始居淮安。其祖父世科,明万历甲辰进士,官至布政司参议。父修龄,以诗名家,兼营盐业。康熙十七年,若璩曾应博学鸿词科不第,后入徐乾学主持的史局,参加修《大清一统志》。晚年时康熙南巡,曾召他晋见,后世宗把他请入京师,以优礼相待,不久病卒。若璩生明崇祯九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即1636—1704)。在世时与当时学者顾炎武、马骕、徐乾学、汪琬相交往。阎若璩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出生时,明末农民战争已经爆发,并以燎  相似文献   

18.
在晚唐词人中,温庭筠、皇甫松和司空图最为著名。皇甫松并不是西蜀人,但他的词作却被西蜀词人收入《花间集》,可见其作品在当时流传之广,对词坛影响之大。他既善词,且工诗,散文创作又得力于古文家的父亲皇甫湜。可惜的是,关于他的生平和著作,后人所知甚少。对他的研究,近世曾有王国维辑得《檀栾子词》,其后尚未有人进一步深究。今人诸家词选在皇甫松的小传下,也每每以“不详”了之。今有感于此,拟对皇甫松生平和著作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虽不是著名的红学家,但他的红学研究也是不可小觑的一家之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主要收在其专著《平心论高鹗》一书中,集中探讨了“伪续”说、高本后四十回如何评价、脂砚斋及畸笏等问题。林语堂红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他以小说创作家的身份介入红学研究,因此得出了许多与非小说家的红学家不同的创见。  相似文献   

20.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