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娄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是他根据同事、好友艾伦·布鲁姆的生平写成的一部传记性小说。小说出版后,在美国批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称赞者认为该小说的出版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贝娄数年来写的最富有吸引力的一部作品”;质疑者则认为贝娄“暴露”了布鲁姆的隐私,把布鲁姆搞“同性恋”的事情给泄露了。这牵扯到道德问题,即贝娄无权“将其好友布鲁姆的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而,纵观已有的评论,其关注的重点无非是围绕着暴露隐私和有关死亡、友谊、爱情等问题,将一部讨论犹太大屠杀和反犹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小说用私人化的方式给消解了。应该说,贝娄在八十四岁高龄创作的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绝不仅仅是单纯地为好友作传,畅谈友谊、爱情和死亡,而且更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最终定位。从分析小说对大屠杀和反犹主义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贝娄的犹太民族立场,即他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2.
《大披巾》是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芝克的中篇小说,通过探讨主人公罗莎所受到的创伤性记忆,为读者加深理解犹太人大屠杀对幸存者的影响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在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社会的同时,更多揭示的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这一层面的探讨超越了一般现实主义的范畴,属于一种形而上层次的思考。小说文本深入个体生命的意识深处,探究现代人类的存在处境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从反映社会,到批判社会,再到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层层深入,体现了创作主体对人本真存在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的小说<洪馒的礼物>是反映其独特人文精神的一部力作.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洪堡和西特林经过艰难的心灵寻求,在精神贫瘠的荒漠上最终倾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有限的时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并携带着对自己、对同类的责任,重新发现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种独特性通过小说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宗教的、历史的和道德的三个维度得以呈现,并与其犹太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是一部关于生死的书,是作者和自己的妻子面对死亡时从宗教角度进行的思考和辅助的救助过程。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使这部具有纪实特点的作品在解读宗教与生死关系方面有较强的感染力,宗教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思考,作者的亲历使宗教与人的关系,以及宗教在个人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意义显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怀每个具体人的幸福。《物权法》正是从平等原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以及自然资源使用权等方面对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价值与尊严、人性与人格、现实与理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7.
王海鸽通过《中国式离婚》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婚姻的主流状态,并试图以一个僭越者的姿态质询“男女平等”时代下的性别秩序与性别角色,反思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但她始终无法摆脱男权文化的整合,使其别样的女性关怀变得越发的孱弱无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与中国生命美学相继出现。作为寻根思潮的早期力作,《黑骏马》走入偏远草原,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揭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展现“失根”之痛。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为视角,《黑骏马》的寻根叙事展露着“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确证了《黑骏马》的精神内容,为寻根文学的意蕴阐发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在生命美学视域中,《黑骏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剖析,将草原传统思想、女性价值认同、文化的时代冲突等现实问题置于终极的“生命”关怀之中,以文学的力量加强了民族情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索尔·贝娄是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闻名的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两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都理性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文章通过对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旨在找出这种相似性和相异性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索尔·贝娄是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闻名的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两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都理性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文章通过对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旨在找出这种相似性和相异性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旨在探讨《赫索格》中主人公在饱经生活挫折之痛,离群索居之苦后,逐渐陷入了异化之中,他在潜意识中开始了自我探索,以求摆脱困境。最终,回归了自然。  相似文献   

12.
13.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同时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精神关怀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班主任的精神关怀包含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个维度和生命关怀与人文关怀两个方面;班主任的精神关怀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南都学坛》2013,33(3):66-6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出了一个缤纷动人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多才、情、色兼备,既具有超凡能力、拥有自己的意志,又保持着独立人格。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身为女人的不幸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女性面临的诸多问题持同情、体谅、关心之情;二是在爱情小说中持"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三是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的居于主导地位。体现了一位进步思想者对封建时代女性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荒诞不经的事物。人变为甲虫,这看似荒诞的现象下隐藏的是社会变形的丑恶事实。卡夫卡用奇异的想象、精细准确的语言、详尽的细节描写,深刻地揭示出丑恶的真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本文分析了《变形记》中精神高压下肉体的变形,金钱腐蚀下的亲情沦丧,进而对比论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人们精神压力极高、人性淡漠、亲情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读物,是以儒学为主体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于西方文化渐入,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文化解体,使它受到冷遇,失去了教育功能。当下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国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弟子规》责任道德关怀功能又受到人们重视。它所倡导的孝顺、恭敬、谨信、爱众、亲仁、礼仪、廉耻、勤学等儒家思想,成为家长和教育者所强调的核心内容,是重构责任道德关怀的重要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甘医生》是20世纪泰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本文就作品的人性开掘和作家的人文关怀作价值考察,并由此透视中泰之间乃至人类共同的精神人性格局和运演态势。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简单说就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及其命运的关怀,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其走向的关注。以边塞诗著称的中唐诗人李益在其边塞诗中融注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这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对士兵血洒沙场、尸抛边地的同情中表达出对生的留恋;在一片片望乡深情中表达出对生命个体的理解与尊重;在对少数民族的同情中更反映出诗人的悲悯之心。  相似文献   

19.
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对历史的关怀是深入语言层面的。乔伊斯一方面通过对维柯思想的借鉴与发展揭示世界历史的共性,另一方面在《芬尼根的守灵》中用语言的“安那其”消解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的中心地位。这也成为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一书中关怀历史的另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自认她在写作中会尝试回答一些道德观问题。《接骨师之女》是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三代女性、两对母女”关系变迁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女性情感历程的宏伟画卷。女性主体失语、伦理关系失序,既是关怀伦理声音式微的表征,更是两种伦理观(公正伦理观与关怀伦理观)之紧张关系的表征。《接骨师之女》集中揭示了关怀伦理观的独特内涵,充分说明了关怀伦理观对于解决个体间冲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有助于消解公正伦理观一统天下的认知格局。《接骨师之女》从文学的角度描绘了以“爱”为纽带实现“真”与“善”的统一这一根本伦理命题的现实可能性,并赋予“书写”、特别是女性“爱”的书写以特别的伦理意义,具有呼吁人们重视关怀伦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