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鲁迅的文章思深力遒、酣畅淋漓、纵横千古、形式活泼,而其好立异说与善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尖锐锋利之目光和精密深刻的头脑著称的师爷气.鲁迅在魏晋士人特别是嵇康身上汲取文化素养,这一主动性选择激活了其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师爷气,最终形成以冷峻、缜密、犀利、深遂著称的文风.鲁迅师爷气的形成是其与当时黑暗现实抗争的外在表现,更是其内心世界中对独立精神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阮籍、嵇康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在珍惜生命的同时展开对礼教的批判;对于人生都有悲剧意识,一方面看到人生的虚无背景,却又肯定人生.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则简直是嵇、阮狂诞自傲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4.
按照文质相复的历史循环理论来衡量,魏晋是一个主文的时代。刘勰将“质文代变”转换成文学理论命题。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魏晋是一个灿烂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得到了史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双重支持。西汉末叶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的儒家文学观念,于汉末魏初“唯才是举”大时代背景下有了“诗赋欲丽”的隔空响应与理论续写。过度重视生活奢靡享受,追求生活的无上质量,钟情心神的快乐精彩,甚至对于美好的容颜、外在的神采风姿也是趋之若鹜,在文学上必然更加重视与追求绮丽的文采,从而形成靡丽的形式主义文风。在“灵均余影”与“瞻望魏采”双重因素影响下,“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批评理论应运而生。虽然魏晋文学自觉说已经被证伪,但文学脱离了儒家教化的羁绊,在魏晋得以实现回归文学本位,追求文学个性以及华美辞采、任情任性,这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巨大进步。一个区别于汉风唐韵的华丽的文学时代令后世瞻望。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辑校魏晋文献的过程,发现了文脉中所蕴含的辞章隐秘.又从乡邦文献、名士语录、文章气韵中,捕捉了精神表达的各种可能.他所打捞的各类文字,刺激了学术思考和文学创作,将现实感带入到对古代诗文的凝视中.在打通古今的同时,又能从域外资源的参照里,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并以超俗的目光,矫正了京派学者的某些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时啸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批士大夫爱啸 ,他们成为啸的主角 ,使啸的主体发生变化 ;名士和隐士之啸享誉一时 ,啸成为社会时尚 ,普遍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名士风度和魏晋精神文化的建构中 ,士大夫把魏晋之啸推向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文学意识日趋明确,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已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时期是文学观念从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转型期。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实现这个转型的过渡阶段。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风气;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理论;挚虞、李充、葛洪等的文学思想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艺主张。深入研究这个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既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音乐的自觉时代。这个时期对音乐本质的探讨逐步深入,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涌现出了嵇康、阮籍、陶渊明等一大批知音爱乐的名士,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世说新语》的编撰体例 ,文体特征、素材的选择、人才观及鉴赏标准等多方面论述了刘义庆重道轻儒、重审美轻功利、重才情轻德行、重玄远澹淡、明秀清丽轻繁复芜杂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史上,飞鸟意象是文学家们钟爱的选择,自《诗经》始就有鸟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到屈原笔下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飞鸟故事,及至汉末,鸟意象更是诗人所吟咏的共同题材之一;魏晋时期,从曹植诗文里出现了鸟的寄托与孤鸟网罗等意象;到正始时期,阮籍嵇康高喊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此时飞鸟意象充满了愤慨苦闷的长鸣;而陶渊明的田园鸟表现出的是一种敛翼独归,不与众鸟的高迈自适。它们各自映照了不同时期文人的现实人生经历及其情感变化,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陆游笔记中的文学思想不是诗文中文学思想的简单重复,有许多新鲜的内容,崇尚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作家的人品气节.他的诗歌理论基于鉴赏分析之上,理性的觉醒基于丰富的感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主张真情而出,与江西诗派明显不同.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诗文中违反生活真实的情况.十分重视对作家创作源流的考索,即使大作家也能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学习继承的轨迹.反对模仿,主张后来居上,推陈出新.对前人遗产的学习,主张身临其境、耐心体味.提倡文学语言的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嵇康在精神特质上的相似 ,已为鲁迅研究者所注视 ,但其剖析似乎不够翔备。该文通过三个方面 ,即思想的“承传”与“化解”、现实的“挣扎”和“反抗”以及精神的“绝望”和“希望” ,对两位文化奇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汉末魏晋诗歌重思辨,善于从时空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源。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诗歌,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时流倏忽的慨叹,诗歌风格苍凉而幽愤。及至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用对自然人生的彻悟和特有的审美观稀释了人生短暂带来的痛苦,时空意识逐渐趋向和谐、宁静,逐渐消解了生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是当时颇具自觉意识的“文儒”型士人之一,虽然其文学观念受到了家族文化传统,尤其是祖父王通的重要影响,并接受了《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等理论认识,呈现出重“儒”轻“文”的复古特征;但在文章创作中却体现了复古文化观所不能框范的鲜明的审美意识,其中包括不平之气的抒发,重视辞采的华美,强调音韵和谐等颇具审美意味的主张,因此王勃的文学思想以一种更加强调文学审美性的特点体现了时代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旭是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文学思想也很有时代代表性。他认为,文学应随时代而变化,因而“变”是其文学创作的线索。他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要求它具有社会内容,反对无思想性,但也须注重文学的艺术特质,讲求文学的功利性与愉悦性的统一。然而由于时代社会思潮及个人世界观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在中与西、创新与复古的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与混乱。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嵇康在精神特质上的相似,已为鲁迅研究者所注视,但其剖析似乎不够翔备。本文试图通过思想的"承传"与"化解"、现实的"挣扎"和"反抗"以及精神的"绝望"和"希望"三个方面,对两位文化奇人作一比较,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鲁迅和嵇康,让更多的评论者来揭开鲁迅和嵇康间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17.
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与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孙登的隐居地为汲郡北山(或汲郡山)、白鹿山等地,游历地有宜阳山、五岩山等地;阮籍受司马昭的指派到宜阳山拜访孙登,而在苏门山拜谒苏门真人。嵇康是在汲郡山中从游孙登。由于历史演变的原因,汲郡北山与苏门山合二为一,孙登与苏门真人合并为一人,最后完全固化为孙登居于苏门山、嵇康从游、阮籍拜谒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经计划创作反映唐代历史、红军长征和知识分子问题的三部长篇小说,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这无疑是中国文学的巨大遗憾,而另一方面,鲁讯的这一抉择也显示出其文学创作思想的端倪。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嵇康:越文化人格的同源性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嵇康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化人物,但由于相同的文化传统--越文化的浸染,使他们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许多趋同性;究其原因,乃区域环境中固有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影响产生作用.鲁迅对先哲的有意追摹,使其得以承续先贤又超越先贤,成为现代中国最卓著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革命的斗士.  相似文献   

20.
苏舜钦文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文必归于道义”,因而强调文学创作的功利性;体裁上他倡导古文歌诗;表现方法上他反对雕琢繁缛的文风;诗歌风格方面他主张“豪迈哀顿”、“宏放”、“劲峭”。他的创作主张和实践在冲决浮靡的西昆诗风和文风、为宋诗的发展开辟新道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