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枚于乾嘉诗坛影响甚巨 ,不仅其性灵说深入人心 ,形成了性灵派 ,而且使蒋士铨、黄景仁、李调元、陈文述、宋湘等诗坛名家成为性灵派的同盟军。其负面影响则是引起洪亮吉、姚鼐的批评以及章学诚等的攻讦。而正负影响之大 ,皆足以证明袁枚为乾嘉诗坛盟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代乾隆年间,开国已历百年,政治渐趋稳定,经济日益繁荣,统治者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知识分子大多潜心典籍,学术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诗坛上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袁枚首创性灵说,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他们共同主盟乾、嘉诗坛,并在各自擅长的文艺、历史、文学批评领域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蒋士铨的诗词古文素负时誉,他的声名远播海外;他所创作的戏曲,乾隆时期即已“流播艺苑,家艳其书”.他是以诗人  相似文献   

3.
乾隆一朝,蒋心余(蒋士铨之字)诗名甚隆,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但从通行旧刊《忠雅堂诗集》来看,蒋之于袁、赵,不仅诗篇较少,议论风调亦不相类,故今人多认为“三克旗鼓各相当”之说未允。本文以《蒋清容先生手书诗稿》为依据,考察蒋心余情感世界的丰富内涵与组唐纬宋,融汇前人,自成一家的奇伟壮丽的创作特色,展现其“性灵诗人”的风貌,对心余创作在乾隆诗坛的影响和地位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袁枚、赵翼、蒋士铨都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们三个人之间,相互都有交往。但其中蒋士铨题寄袁枚、赵翼的若干诗文,其本集却没有收全,由此引发了后人的某些误会。兹将这些作品搜集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考证,这既有助于文献整理,同时也能够澄清某些历史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与蒋士铨(1725—1785)、赵翼(1727—1814)並称乾隆三大家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1797),是当时文坛上极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但有较为进步的诗歌理论“性灵说”,而且以其直抒性灵的方式,写出了不少清新灵巧的能令人耳目一新的诗作,从而打破了当时文坛上拟古和以考据文字为诗的风气。一般研究者在论及袁枚文学  相似文献   

6.
赵翼(1727——1814) 字耘菘,或作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26年恩科会试榜眼,清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长期主盟乾嘉诗坛。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瓯北诗话》为清人诗话名著,论诗诗更是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将他与袁枚在诗论、诗学渊源和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证实李调元不属于性灵诗派,并有与之对立的状态。我们尚应对其诗论与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蒋士铨前后论诗观念具有一定变化,这显然与袁枚的影响有关.但应当注意到,蒋士铨的诗歌趣味与袁枚是有一段距离的,虽然他论诗根于主深情,有性灵诗学的种子,但直到晚年,都坚持以道为本,且对江西诗家较为优容,与袁枚的诗学旨归殊有不同.通观之,蒋士铨虽可视为性灵派中人,但他的一只脚其实还在圈子外.  相似文献   

9.
王英志先生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之《袁枚评传》(以下简称《评传》)一书 ,洋洋四十八万六千言 ,高掌远 ,体大思精 ,不仅使王英志先生本人的袁枚研究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延展 ,而且全面提升了当代袁枚研究的水平 ,代表着迄今海内外袁枚研究的最高成就。王英志先生为海内外袁枚研究大家 ,二十余年如一日孜孜 ,耕耘于“随园”,硕果累累 ,《评传》的诞生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王先生最早选择袁枚作为研究对象 ,现在又由他来为袁枚研究贡献上一个空前的丰收 ;因为有了这部《评传》,两个世纪前的乾嘉诗坛盟主、反传统又反潮流的思想健…  相似文献   

10.
袁枚与广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但其创作成就和影响,实在二人之上。 袁枚平生事业的起点,是广西巡抚金鉷的荐引。乾隆元年(1736),袁枚来探望在广西巡抚幕中的叔父袁鸿,时年二十一岁。由于“家徒四壁,日用艰难”①,父亲只能给他二两银子作路费,托柴东升带他到江西高安府署,又借银十二两,只身坐倒划船进广西,历尽饥寒,于端午前一日到达桂林。但袁鸿官运不佳,旅桂三十年还只是个幕僚,深感没有出路,因而一见袁枚,便怫然大怒道:“汝不该来!”弄得他惶恐无措。不料次日引见巡抚,金鉷看到袁枚“长身鹤立,广颡丰下,齿如编贝,声若洪钟”②,不禁暗暗称奇。恰好此时有人  相似文献   

11.
陈文述论     
在乾嘉之际诗坛上 ,陈文述是袁枚的忠实追随者 ,二人之间的联系是以深层文化内涵为纽带而建立的。陈文述对袁枚的追随体现了“性灵”说的地域文化性 ,表明“性灵”思潮并未随袁枚去世而消歇 ;他对袁氏性灵特色的保持与新的时代氛围之间的不和谐 ,则显示了袁枚“性灵”论的先天不足 ;而他继袁枚之后对女性诗人的表彰推举 ,则成为女性在文学领域继续开拓的有力促动  相似文献   

12.
孙原湘性情诗论主要包括2个方面:主张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真我的展现,这与袁枚较为相通;其性情论又不脱儒家伦理道德之囿,这一点与蒋士铨更为接近。孙原湘之实际创作与其理论主张是基本相吻合的,只是其理论上虽处于袁枚与蒋士铨之间,实际创作则偏向于袁枚一方。其诗展现更多的是诗人一己之情, 多有性灵之风。在伦理道德内容上,其诗所表现出的并没有诗论所强调的那么重,而是较为开通。  相似文献   

13.
感情是艺术的生命,诗尤其是抒发感情的艺术。清代乾隆诗坛泰斗袁枚自称“天性多情句自工”(《读白太傅集三首》之一),其性灵诗的主要特色正存于抒写特有的真情实感,故云“自把新诗写性情”(《春日杂诗》)。性灵诗是其“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答何水部》)的观点的艺术实践。袁枚当时能以诗鸣江浙间,从游者若鹜若蚁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蒋士铨,字心余,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与袁枚、赵翼鼎足为三,在清代诗歌史上被誉为“三大家”;他又是“南洪北孔”之后的一位重要戏曲家。其《临川梦》虽“离奇变幻”,“竟使若士先生身入梦境,与《四梦》中人一一相见”。但其大关节目基本符合汤氏事迹,点染、虚构亦皆有史料为依据。本文拟对《临川梦》这部为汤显祖立传之作,作一番肤浅的评论,以就正于方家同好。蒋士铨作为一位戏曲家,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蒋氏的时代,是昆山腔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15.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乾嘉诗坛之泰斗袁牧(1716—1797)甚赞赏之,“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续诗品》小序),故采用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变体貌诗之风格意境二十四品为揭示诗之创作论旨三十二品,同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所论范围甚广,涉及许多诗歌美学的问题。这里选其论及诗之形式美的四品,试作今译并简评之,可见袁枚诗学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镇安府任上的赵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 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 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陬”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其《论诗绝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相似文献   

17.
榆次老城北大街明清时期的老商号林立,楹联甚多。一些出自名家之手的楹联,不仅笔力雄健,书艺精深,而且联意隽永,耐人寻味,谨举几联如下:“双庆号”之楹联:经济须识陶公术,贸易常怀管鲍心。上联的“陶公”,本名范蠡,字少白,春秋时楚国人,后任越国大夫。后居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改名“陶朱公”,因经营有术而致富,后称经商为“陶朱公事业”。下联的“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二人。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的政治家。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管、鲍二人相知最深,后常以管鲍比喻交谊深厚的朋友。“北谦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杨芳灿早年曾入随园门下,得袁枚教导、提携,受益匪浅,遂终生不忘师恩.近日笔者于<芙蓉山馆师友尺牍>、<松屋文稿次编>中,辑得袁枚佚札四通,不仅可补<袁枚全集>之阙,而且有助于补充厘清袁、杨二人之交往过程,因子录出,并作考述.  相似文献   

19.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诗论家,其是否与袁枚、蒋士铨共倡“性灵说”,笔者对此并无疑义。但赵翼又与袁、蒋合而不同,其不同处在于赵翼以史家身份,遵从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积极倡导诗歌求变、创新的精神,追求和探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真正把“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因而赵翼在有意提倡诗歌“创新说”,而把诗写“性灵”纳入其诗歌创新的运营轨道。本文重点梳理了其诗论与袁、蒋的不同,详细诠释了其诗歌“创新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