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权力与腐败问题刍议段振榜权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政治上换权,满足一己私利。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的强制力量;一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掌握某种权力的人,用手中的权力去交换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我们党内的惩握另外一种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少...  相似文献   

2.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社会权力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石。社会权力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非理性的感性力量关系,它起源于自发分工造成的感性活动的异化。社会权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土地私有权,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资本,资本是社会权力与物质财富的统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资本发展的最大界限就是资本本身,从它的界限中会生长出否定资本的种种感性力量,从而导致资本权力的消亡,使有个性的人代替偶然性的人。  相似文献   

3.
政治权力操作者的个人利益,在政治运行中的必然存在和能动表现是政治腐败产生的最终根源。政治的制度运行,把政治权力操作者的个人利益合法地纳入其中,支配并主导个人的政治行为,使政治腐败在制度上不能消灭。但是,基于个人利益的相互制约,必然形成行为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监督的原理,设置政治运行中各政治权力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是政治社会确保政治公正运行,预防和有力惩治权力滥用与政治腐败有效而有力的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4.
国际政治     
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政治受客观规律所支配,而这些客观规律则植根在人性之中。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自己道路的主要路标是用权力来下定义的利害概念,而不是政治家的动机或意识形态。政治现实主义并把谨慎即权衡可供选择的政治行动的后果看作是政治的最高价值。国际政治是一种权力斗等,不论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始终是直接的目的。但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所作所为并非都是政治性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始终都同样程度地卷在国际政治里。权力是指一个人对别人思想行动的控制。政治权力是其实施者与实施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是通过心理影响而控制对方的某些行动。生存、宣传、以及控制的倾向是人类的共性,控制的倾向特别是一切人类组合的一个因素。因此极力斗争在一切社会关系和各级社会组织中都存在。  相似文献   

5.
一把手监督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一把手,是指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班长”位置,居于核心地位。任命了一把手的职位,按照规定就授予一把手的权力。一把手权力集中的闪光点是事权、财权、人事权和物权。有了这种权力,就有了在职责范围之内支配别人的力量,这是权力的影响力,又叫硬权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权力,所以为他“吹喇叭”、“抬轿子”的人很多,在这种环境下,一把手极易成为各种势力腐蚀的对象。因此。加强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力论题迄未进入中国法学的主要研究视野,这同中国的旧有传统和学术方式颇有关联。西方自希腊以降,一直以权力论题为学术和实践的双重主旋之律,权力界说驳杂而富足:有罗马人的"能力说",霍布斯的"因果关系说",韦伯的"可能说",伯特兰·罗素的"结果说",萨托利的"力量说",还有迪韦尔热的"影响说"。考察古今权力现象和权力界说,权力实际是一种具有支配性力量的社会资源。权力能为人们带来好处,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对社会主体和其他资源发生影响;权力体现主体之间和资源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以直接强制性为后盾。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它能充分显现正面价值;在落后昏暗的制度下,它会弊病丛生甚至肆意为虐。人注定要过社会生活的本性使人们无法与权力脱离关系,人在多数时候都处于权力的网络之中和权力的支配之下。权力握于谁手,意味着他与相关的人和组织形成什么样的连带关系,意味着什么人可以获取何种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7.
论权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政治中最具支配的力量 ,对权力的主观反映就是权力意识。代表民意的应然权力意识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现实权力意识是社会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意识观。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现实权力意识 ,它常常背离应然权力。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仍影响着当代中国 ,造成权力腐败。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 ,才能还人民的应然权力于本然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 ,但如何界定该概念却存在争论。本文并不是对该概念进行重新厘定 ,而是对其涵义进行新的解释 ,由此指出权力是私有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是力量与力量转化的结合 ,是强制性作用方式与同意性作用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自由表达了共和主义的自由理念,它不同于自由主义的自由观,不是干涉的阙如,而是一种无支配的自由,这种自由要求人摆脱奴役和支配,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中才能避免因权力腐败而导致的支配和奴役,这种思想对推进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国家的执法权力两种法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制约和协调并统一运行的一种状态。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上来讲,社会生活不可能有完全理想的法治状态、因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国家的执法权力这两种法治力量在立法分配中总是不平衡的,这具体表现在总量失衡、结构失衡、规范失衡和技术失衡.而导丑丘法失衡的根本原因乃是两类法治力量的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但是,两类法治主体可以积极协调两种法治力量的动态关系,积极预防丘法的失衡.预防对策包括:确立科学的立法宗旨;建立支配整个法治力量分配的原则;切实提高立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为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政治权力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其发生作用时主要体现为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种支配能力,其中利益是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因。政治权力结构的运行及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发展历程。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力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之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真正拉开了政治权力社会化的历史大幕,此后进行的数次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在权力中心转移、政务信息公开、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切实加速了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任何权力都有一个获得、承认和行使的过程,获得权力后,要通过一定形式、实际地对他人和组织及相关财富进行控制和支配。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无论是个人权力还是集团权力都担负着维护个人和集团利益的功能。因此,对权力必须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以解决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问题,否则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  相似文献   

13.
资本是通过表面的物表现出来的在物的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统治的权力关系,具有文明与破坏的双重性。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三种递进的向度,即资本的自然批判,资本是破坏自然的力量;资本的人性批判,即资本是剥削身体和精神的一切自由活动的力量;资本的权力批判,即社会权力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形成起来的支配与被支配的感性的对抗力量,它的当代形式就是资本,资本统治自然与人的力量就来自于社会权力。资本的逻辑已经全面地进入我国的经济生活,对资本的批判就是对当下的我国经济生活本身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同时限制资本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4.
权力是由特定主体在法律认可的职责范围内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实现管理需要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一方凭借其控制和支配的,而为另一方所必需的某些社会资源,以实现单方面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财产关系与其它支配关系的能力.刑事诉讼中的权力因素与权利因素交错主要表现为侦查权、公诉权、审判权、监督权等以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实体权利.这些权力因素和权利亦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权力或权利的属性和特点,只有通过构造一种所谓"双向一体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体系和建立权利对权力的限制关系,并将其纳入到一种程序化的建构之中,才能彰显其特有的功能与价值,以实现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和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视野里,资本既是支配劳动的经济权力,又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从而统治劳动者的政治权力,更是一种通过价值交换关系把自由与平等原则作为"物化"意识潜移默化在人们头脑中的文化权力。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与劳动之间所存在的特殊的商品交换关系的分析,对资本作为支配劳动的经济权力作了详细的分析。同时,立足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支配劳动的经济权力最终导致无产阶级必将反抗其统治从而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6.
权力逻辑影响着政治义务的证成,不同的权力逻辑下政治义务的证成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自由主义的无干涉的权力逻辑,当政治共同体向公民施加某种政治义务时,公民实质上遭到了政治共同体的干涉,而这种干涉行为最终导致政治义务因缺乏正当性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成,除非经过公民个人的同意.与之不同,共和主义奉行一种无支配的权力逻辑,它强调当政治共同体向公民施加某种政治义务时,确实对公民造成了干涉,但并没有对公民造成任意的干涉,并且这种干涉根本上切合公民的自身利益.相比较而言,如果依据无支配而非无干涉的权力逻辑来解释政治义务问题,那么公民将更易于自愿承担政治共同体所施加的政治义务.  相似文献   

17.
大V权力是构建现代社会秩序的一种权力类型,其实质是大V与粉丝合谋的话语权。它既强调大V的影响力,又重视公众的力量,是融大V与公众为一体的新型网络权力类型。其微观上表现为大V与粉丝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宏观上表现为大V与公众合谋影响社会公共事务的力量。它主要包含微博媒介权力、知识权力和缺场话语权三个层面的内涵,具有公共性、权威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编辑权力是一种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作者权利则是法律赋予的一种个人权能、利益实现的支配力量。从本质上说,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编辑权力始终处于一种支配、扩张状态。而作者权利只处于被动状态。两者关系的失衡,导致了编辑权力与作者权利的主观化与被动化、绝对化与相对化、强势与弱势的矛盾。二者的关系只有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保证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上达到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9.
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应构成政治学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论题在与“经济人”的比较中,挖掘与建构“政治理性人”的人性假设。政治理性人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基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在三元利益的激励下,追求、夺取并运用权力,来实现特定的利益权威性分配以满足特定利益需求,从而实现权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逻辑链外在体现为:双重需求激励—追求权力—三元利益互动—运用权力—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村庄权力对村庄公共事务与权力资源有支配和控制力,为了实现各自利益,乡镇、传统精英、家族、黑恶势力等追求村庄权力,推进了权力结构的演化,同时阻碍了其民主化。在围绕村庄权力而展开的博弈中,将这些社会力量视为有自身利益诉求的主体,成了村庄权力结构民主转型的阻力。各种阻力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