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对诗人食指的“打捞”或“挖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沉潜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热潮期以及21世纪初期以来的延续与新变期三个阶段。在历史现场赋予诗歌的特殊魅力消散后,有待进一步对食指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整体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89— 1999》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美术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 ,中国 90年代艺术被表述为精神不断下降直至成为一种世俗的“商业文化形态”的历史。它关于中国 90年代美术“商业文化形态”的论点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而且在实践上也将对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文人画”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开始占据中国画坛的半壁江山并被各种媒体炒作得红红火火。90年代初以后便开始走向沉寂,分析这种艺术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其规律,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池莲子诗歌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大约10年时间,后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约20年时间,这两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分别植根于嫦娥和女娲这两个中国远古时期最重要的女性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5.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6.
杨经建的著作《存在与虚无——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这一边缘性写作之缘起流变、艺术表现形态及审美现代性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画坛,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笔墨厚重、色彩浓郁,特别是1999-2003年的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了“灰色雕塑风格”,2004年至今,其作品开始转向淡雅、清新和简约的风格。由此可见,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后已日臻完美与成熟。文章从分析张江舟不同时期的水墨人物画入手,旨在研究探寻其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坛的推动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可以分别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大众心理的镜像。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大话西游》引发了一场从语言表达方式到价值取向上的话语革命。它的影响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心灵结构、生活态度。而20年后出现的《西游降魔篇》,则是一场在《大话西游》解构后的废墟上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理想、信念、信仰的努力,原先在《大话西游》中被拆解的价值,在此片中又被重新确认其意义。从《西游降魔篇》到《大话西游》在价值取向上的这种反转,极富象征性地体现出近20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由解构到建构,由颠覆到重建,由价值虚无到价值期待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构主义思潮对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大陆学术界开始有学者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从对中国大陆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的词频统计分析来看,近20年来中国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文本的意义、译者主体性、文化因素和建构等五个方面,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在接受和质疑的争论之中不断深化,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插图艺术的主流是革命的理想主义风格。90年代,中国进入消费型社会,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在中国盛行,视觉也日趋消费化。插图艺术在消费时代审美认识发生改变,由说教转向娱乐性,由知识性转向消遣性。追求视觉的消费化,显露出追逐视觉消费的休闲娱乐性。插图艺术也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面貌。  相似文献   

11.
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90年代文学是“无名”状态下的文学,它表现为各种文学思潮和另类写作现象多元共生,逐鹿文坛,谁也占据不了主导性的地位。90年代文学思潮正是通过多种冲突并存的形态来达成多元化发展趋向,从而改变了80年代文学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但90年代文学并没有超越“五四”新文学传统,它只是20世纪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共名与无名”状态多次循环的又一次再现,无名状态每次出现的时间都很短暂,无法真正显现其较为持久的艺术特征。因此,90年代文学很难成为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当代”不应该是一个文学史的概念,而是一个指与生活同步性的文学批评概念。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对当代文学的定义,也就是指反映了与之同步发展的生活信息的文学创作。它是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流动中的文学现象,过去许多前辈学者强调“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研究 ,既受到美日两国的影响 ,也反映了学者们的独立追求。中日美三角关系形成于 2 0世纪初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二十余年间 ,既具备了主客观因素 ,也进行了初步运作。 2 0 - 30年代是中日美三角关系的平稳—曲折的发展阶段。 4 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日美三角关系处于破裂阶段。 2 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 ,是由中日“轴心”和日美“杠杆”以及中美不平等关系而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 ,而积弱的中国则始终是这个三角关系中的最大“输家”。  相似文献   

13.
陈芳 《成才与就业》2011,(17):16-17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告别大学时代时,我和同学们都感慨地说:“终于可以不读书了。”在我看来,十年寒窗已经让自己装满了“墨水”,足够此生慢慢享用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小说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发展的产物,平面化特征是后现代小说最基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平面化、时空的平面化、主体的平面化和艺术手法的平面化四个方面。这种平面化的写作在促进小说创作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小说创作滑向了虚无的深渊。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主旋律电影,作为当代影视文化的一种格局,一种精神,已经历史地载入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史册。尽管主旋律电影由于多种因素而有着诸多艺术遗憾,但它和探索片、娱乐片一样,都是电影百花园里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种,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电影的灿烂的景观。  相似文献   

16.
“生存意识”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的总体趋势,既是写作转型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学走向现实的结果。在这一前提下出发,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历史走向也同样浸润着“生存的主题”。当然,作为一种文学个案和独特的文体形式,新诗的发展路径一直有着自身的特点,在结合“世纪初诗歌”涌现新质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研讨20世纪90年代新诗的历史走向,进而重新审视诸多热点现象和悬而未决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7.
"虚无"在西语中,所指的是没有规定性、无意义或意义的缺失。后现代艺术第一次深刻洞见到意义世界的虚无,然而从荒诞文学到大众艺术,其始终呈现出在"虚无的观念"(有)与"观念的虚无"(无)之间游移的鲜明特征,诗性地回应了实存哲学关于人之存在"之间"性的沉思。  相似文献   

18.
禅宗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美国,随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对审美体验与生命真实的表达、对空灵和虚无的思索、对人类普世性的关注、对艺术和生活理念的探究等方面,这种艺术理念的生成影响了艺术创作方式的变化,艺术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对艺术价值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艺术风格,依托于对女性独特情感和心理的挖掘,宽容了人性中的“小奸小坏”,使她的作品更显艺术真实。1940年代末以后,她的苍凉除了愈加彻骨、阴戚外,还生出了虚无的气息,这虚无的气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她阅历的增加渐明渐强。张爱玲1940年代以后的作品对情感的追问及回答坐实了她苍凉与虚无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