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美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美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芙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业连年市场大幅度滑坡令业内外人士焦虑,如何止住颓势重振雄风是中国电影业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如果依然停留在对电影的社会过程作链式分解,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劳而无获。应该对电影作产业化的结构性调整,其基本要求是以生产消费一体化为基点,以营销策划为导向,以资本市场融资为手段,以可行性分析与成本核算为依据,以拓展电影市场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明星是电影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创意人才之一,明星凭借其广受赞誉的演技、为观众所喜爱的性格特征,吸引众多注意力,从而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加速实现华语电影产业振兴与文化繁荣的双重发展目标,华语电影产业开始在明星品牌定位、明星品牌如何介入电影产品的生产、明星品牌的价值评估等三个层面积极采取有效的品牌化运作,以进一步满足电影受众/消费者的需求而获得电影市场优势,进而满足电影生产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语是现代汉语的域外变体。海外华语语法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视角转换和外延拓展。以新加坡华语为例梳理了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现状,提出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隔绝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50-1990年);2.交流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90-)。第一阶段的研究比较零散,偏重应用;后一阶段中外学者通力合作,研究逐步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全球各地华语互动的增加,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一些重要议题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7.
以“入世”为契机,中国电影应善于开拓海外市场,扩展生存空间,并积极从制作、发行角度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8.
华语电影:在互渗互补互促中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创作为主体的华语电影,是在互渗互补互促中不断拓展的.中华文化始终是贯穿华语电影的共同血脉,是其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之"根".而香港、台湾和大陆先后掀起的"新电影"创作浪潮,则给华语电影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从整体上显示了华语电影的艺术水平、美学风采和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和成就与两岸三地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是分不开的.而应对WTO,华语电影则应不断提高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语是现代汉语的域外变体.海外华语语法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视角转换和外延拓展.以新加坡华语为例梳理了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现状,提出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隔绝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50-1990年);2.交流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90-).第一阶段的研究比较零散,偏重应用;后一阶段中外学者通力合作,研究逐步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全球各地华语互动的增加,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一些重要议题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0.
运用比较电影、电影文化学等方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电影融合汇流的历史进程,旨在为新世纪华语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参照。结论认为,未来两岸三地的电影业应超越传统的合作模式,采取一种更高层次创新融合的发展策略,即在产业、文化的深度交融中保持各自原有的核心优势,积极适应新语境中观影群体审美趣味的变化,合力打造更具文化影响力的新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言在构词时使用了一些相同的方法 :象形构词法 ,复合构词法 ,词缀构词法 ,缩略构词法 ,泛化构词法 ,拟声构词法等 ,因此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应充分发挥母语的优势 ,利用母语与目标语在构词方法上的相同性来准确地记忆、推测目标语中的新词汇 ,并根据需要创造出为人接受的新词汇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套话,深人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诗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遭遇了域外诗学的挑战,并由此规定了现代汉语诗学的路向.本文从外形式到内结构梳理了现代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历程,揭示了这一过程中诗学转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1985年在中国的比较诗学研究视野中似乎并不显得十分重要,但在当年盛行科学化的方法论热情中,在激情澎湃的主体性演说中,仍能把握到一种由非学术冲动卷扬起的启蒙真诚,并在此前与此后的宏观审视中断定这是20世纪的一次重要启蒙.1985年的话题选取和叙说方式收摄了百年中国文论风云,在西方文论汉语经验化的漫长历程中,198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4.
晦涩诗学的提出主要以现代主义诗歌的晦涩风格为中心和契机,由此展开三个相互独立又同构的组成部分,即:新诗晦涩风格的内在形成机制;社会文化学因素在创作审美各方面对人的影响;审美接受的多义性及解诗学的建构等。其中,内在形成机制包括诗歌创作以潜意识为表现对象、使用狂欢化的语言艺术和“诗的思维术”三个方面。“晦涩风格”是新诗现代化变革的主要建设力量和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5.
戴震反对前人舍《诗序》而论《诗》,以毛、郑为“陋儒”,定郑、卫为“淫诗”的作法,肯定了《毛诗序》为子夏之学,即使非其亲为,而其中之师承当不诬;并且认为,“变风变雅”也如“正风正雅”一样,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与“里巷狭邪”,淫僻烦惑之事毫无关系。由今日出土的材料可见,戴震所言与《诗论》的意旨极其相近。以《孔子诗论》与戴震治《诗》的基本观点作比较,说明了戴氏的《诗经》研究著述对今日的《诗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诗论》也为研究戴震的治《诗》成就出示了证明。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电影到中国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1949年—20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考察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文化特征和修辞系统,勾画了新中国电影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过程。文章认为,新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中国新电影所代替,成为新的社会目标和组成部分,不仅为这一目标提供文化想象,而且也提供新经济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时期汉籍外译的主要特点是西译的汉籍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译本的选择随意性强、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翻译形式多样化。西译的汉籍可分为古典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几类。此时传入西方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诗学话语中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诗学是一种印象—点评式批评,缺乏理论性与体系性。实际上,中国诗学是一种具有理论话语、辩证文化逻辑与思维方式的理论体系,拥有独特的理论范畴与中心观念。中国的诗话词话是中国诗学的主流,是中国诗学中理论批评的代表,其特有的评论方式体现了中国诗学的特色。诗话词话的理论实绩不仅表现在义理、词章方面,考订之功也十分突出。因此,以中国诗话词话的观念为主线,以西方诗学为参照,可以论证中国诗学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