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瑶  彭树智 《人文杂志》2006,(5):124-128
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相辅相成。然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从未涉足过东南亚,伊斯兰教却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40%、超过2亿是穆斯林。文章以史为基础,指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既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的东进传播,又有郑和下西洋的西进传播。着重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原因、载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求文明传播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在哈萨克人中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哈萨克游牧社会中的伊斯兰教具有其特点,伊斯兰教对哈萨克的社会文化影响巨大,改用了阿拉伯文字,文字作品打上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字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为穆罕默德创立。其基本教义是信奉“真主”安拉,以《古兰经》为经典,以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戒功、朝功)作为教徒必须遵循的教规。由于对法学理解的分歧,伊斯兰教分为若干教派。其中最重要的教派是苏菲依派,传入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主要是属于这一教派。该派的目的是想达到和真主的统一。它以苏菲主义作为它的一种传播手段。 伊斯兰教首先传入波斯、印度,然后沿着从红海到中国的商路,通过阿拉伯商人在东南亚航路随近的一些居留地,逐渐开始了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十三世纪末期,在苏门答腊北端的八儿刺,伊斯兰教获得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长期巩固的地区,这里成为东南亚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伊斯兰教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期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传播过程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快速而广泛地得到传播的原因,认为伊斯兰教既注重今生也注重来世的教义比东南亚原先流行的只注重来世的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教义更为实际,因而诱使当地众多的佛教徒和婆罗门教徒纷纷皈依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伊斯兰教与朝鲜半岛的最初接触也与中国唐朝政府与阿拉伯一波斯国家间频繁的经贸往来有关。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派遣到韩国的土耳其军团对伊斯兰教在韩国的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伊斯兰教在韩国的存在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建筑美学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建筑的艺术成就,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伊斯兰宗教建筑礼拜寺(中国称清真寺)及帝王宫殿和陵墓等纪念性建筑艺术。阿拉伯民族有自己辉煌的文明史。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地区,完成了阿拉伯民族统一的伟大事业,伊斯兰教义顺应了阿拉伯民族要求统一的政治愿望。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继续发展,到公元8世纪时,就已经形成了东起印度河和乌浒河,西至西班牙、北非,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它的领土包括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埃及、巴基斯坦、伊朗、中亚等许多文明…  相似文献   

7.
张歌 《理论界》2014,(4):121-124
桑海帝国灭亡之后,西非内陆原帝国疆域内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权力真空。这一时期这些地区的伊斯兰教的传播进程不仅没有随着官方支持的消失而出现中断,反而开始了直接深入民间的探索。伊斯兰教教士开始成为西非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中介者和调停人,这种作用增加了教士们的威望,扩大了伊斯兰教在民众中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当地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教团组织开始普遍出现,并随即同苏菲主义相结合,十七、十八世纪苏菲主义教团在西非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改革主张已经开始由教团的成员们提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三个部分陈述了公元10-15世纪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传播的情况第一部分所述是10-14世纪,伊斯兰教在该地区流传时停时续,传播速度极其缓慢;第二部分由14-15世纪,伊斯兰教与佛教由相互并存到逐渐取而代之;第三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占居统治地位后继续向东的扩展.文中还分析了10-15世纪吐鲁番伊斯兰教传播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此文从三个方面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及其它的影响作了深刻的阐述。 一、伊斯兰教的传播 文章中说,史籍证明,伊斯兰教传入到哈萨克人中,主要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从文明交往看中阿古代纹饰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的文明交往,奠定了阿拉伯—伊斯兰纹饰与中国纹饰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基础。本文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阿拉伯纹饰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文明交往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伊斯兰教对理学的吸收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古代阿拉伯文化的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一样,在中国的传播、生发过程中必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其中主要是和儒学的接触。伊斯兰教的东传始于李唐,盛于元蒙,所以说伊斯兰教所接触的儒学即是宋明儒士发展了的新儒学——理学。中国广大穆斯林,尤其是穆斯林学者(实际上他们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接受、译释、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理学的某些重要范畴、命题引入伊斯兰教,从  相似文献   

12.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银川会议上,有人首次提出伊斯兰教在回族中传播发展后,曾产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点。他们认为,由于回族长期以来同汉族杂居,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汉族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以至各种习俗的熏陶,从而全部地或部分地将这些内容加以吸收.换句话说,也就是当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中国以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外来的伊斯兰文化与本土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文化相互交往、渗透、融合,从而使在中国土地上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之前,华人穆斯林已经移居东南亚。郑和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不仅与随行的华人穆斯林积极在当地从事伊斯兰教活动,在海外兴建清真寺,促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而且团结东南亚当地的华人穆斯林,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华人穆斯林社区,作为宣传伊斯兰教的基地,对当地人民传播伊斯兰教,从而奠定了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伊斯兰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产生以后,广泛流传于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我国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始与“大食”通使,故史学界一般认为公元651年以后,伊斯兰教便传入我国。关于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阿拉伯商人来华经商发展起来的,其后又随着外族入侵而得到普及。上海地区古属华亭县辖,它不但有海外贸易的良港——青龙镇,而且是蒙古兵戎南下,长驱临安的途径之一,由此穆斯林的足迹必然接踵而来。但是在以往地方史研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于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传入新疆.作为外来宗教,伊斯兰教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与已经在本土占主体地位的宗教产生冲突,由此,伊斯兰教与佛教展开了长达600多年的宗教战争.高昌地区被征服以后,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新疆的佛教,其伊斯兰化对近代维吾尔民族的形成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是俄罗斯的传统宗教之一。在俄罗斯帝国领土的不断扩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异域穆斯林成为其臣民。穆斯林对俄罗斯庞大帝国的缔造与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1897年的全俄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俄罗斯帝国穆斯林人口已达到1388.94万左右,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06%;到1917年时,俄罗斯帝国境内的穆斯林人口已上升到2000万。截至目前,我国关于俄罗斯帝国伊斯兰教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本文有助于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俄罗斯帝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当局伊斯兰教政策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的妇女观是在阿拉伯社会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下形成的。伊斯兰教主张妇女在起源、信仰、婚姻、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这在当时的观念中是比较开明和先进的。在伊斯兰教向各地区的传播中,受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其妇女观也发生了不少变异现象。我国各穆斯林民族除体现出伊斯兰教基本原理外,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妇女观受到“男尊女卑”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这在西北穆斯林社会中有不少具体体现。探讨伊斯兰文化中有益于促进妇女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其中轻视妇女的倾向,对于促进西北穆斯林妇女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阿拉伯自古以来就有了往来,双方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唐宋时期,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中阿之间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阿拉伯人(包括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民族)来中国者甚众。随着阿拉伯人的足迹所至,伊斯兰教也传入中国,因此留下了不少伊斯兰教古建筑,其中最古老的清真寺应首推广州怀圣寺。怀圣寺的原寺已遭毁损,现存的建筑物大多为清代重修,只有寺之西南隅的宣礼楼——怀圣塔是原始的建筑,至今完好无损,仍耸立于珠江之滨,是当时伊斯兰教传播的物证,十分珍贵。因此,对广州怀圣塔的建筑年代和来历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一怀圣塔之名的起源,据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番塔”条云:“《厉代沿革》载,怀对将军所建,故今称怀圣塔。”其实在古时,它的名称并不一致,或曰“番塔”,或曰“窣堵波”,或曰“浮图”。入清之后,盖“广人呼为光塔”,因此多称为“光塔”。怀圣  相似文献   

19.
从13世纪初开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用兵中亚、波斯及南斡罗斯地区,曾建立了地域辽阔的蒙古帝国。蒙古军的征服战争给亚洲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尤其使亚洲文明,伊斯兰文化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但这种野蛮的征服是暂时性的,后来留守在中西亚地区的蒙古人几乎绝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蒙古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穆斯林却胜利了。这个曾带给伊斯兰文明以毁灭性打击的民族,后来为复活同一文明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特别是西部蒙古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后王皈依伊斯兰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重新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就中亚,波斯诸地蒙古族伊斯兰化的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中国回族金石录》中的碑刻资料为中心,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对佛道儒的五种态度.比较来说,对佛教既有反对,也有认同;对道教着墨相对最少,仅仅一笔带过;对儒教着墨最多,认同儒教,并且用伊斯兰教教义比附儒家思想.以儒释伊、援儒释伊正是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模仿佛教所用的办法,不过托大其教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