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杰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文学的本质问题永远是一个历史问题,实际上,文学的发展史就是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渐进史。毫无疑问,文学的本质问题还将会被历史——主要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反复地提交到人类理性的面前。本文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动因之下重提这个问题的。当前文学创作实践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发展的艰涩性已逼迫文学理论界不得不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作出更为科学的回答。否则,它就既不能推动文学创 相似文献
3.
4.
5.
试论解放区文学的土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土地意识,就是对土地的依存、珍视、迷恋的情感以及认知系统,它表现为对以农为本的生存方式以及附属其上的精神文化的关注和尊重,对农民式的土地情感的认同和超越,对土地的意义和价值的形而上的深层领悟。我国古代的文化观念和文学传统中间有着深厚的土地意识。《尚书·洪范》中“五行”之说的木、水、土均与“地”有关。古代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皇帝和诸侯在建国和大典的时候,都要立坛祭祖。土地、国土、国家(社稷)几乎成了三项对等的概念,与这种土地崇拜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土地”重力牵引下的… 相似文献
6.
1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解放区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或者说这种文学“开始作到真正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开始作到真正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然而以前对解放区文学的系统研究尚缺乏深入,尤其是对艺术形式方面的关注很不够,这必然要影响全面公正地评估其美学价值取向;尽管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就其实质而论则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因此,我们更应当历史地看待它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8.
解放区小说中关于女性的“翻身”讲述着力于从“阶级论”的纬度考察分析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与现实,将妇女苦难的根源归结为封建统治和阶级压迫。然而,在挣脱了封建枷锁、获得了现实解放的同时,女性却失落了作为一个性别群体的独特的精神性存在。女性的真正解放,还需要一个更为漫长的历史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文主义是五四文学的旗帜与象征,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梦想和追求。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与传统价值观完全不同的现代性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的现实可能性。然而,人文主义原本是西方文化的历史传统,它究竟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新文学作家又是怎样对其加以理解和运用的?这一关键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对五四文学的精神资源进行反思,认为五四文学是本土意识深度介入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阳春三月,在一派春风的吹拂中,河北省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组织,在石家庄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上,河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及有关厅局、省地市文联、新闻单位、各大专院校的领导、代表济济一堂,共贺同庆,气氛极为热烈。从北京、天津两地专程来石赴会的著名作家、全国解放区文艺研究各学会的代表魏巍、陈明、刘沛、张学新也带来了良好的祝愿和真诚的希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兰绅作为东道主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辞:他希望全省有志于解放区文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加强联系、共负重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为巩固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大众话语是解放区文学的主流叙事方式,但解放区文学中大众话语的浮现并不代表着“大众”已经在文化上已经占据了主体位置。在革命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笼罩下,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仍然只是被言说的对象,因此,解放区文学的大众话语是一种话语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重新发掘新资料,回归文学现场,复现东北解放区文学的整体面貌,深化文本的历史理解,是新时代东北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东北解放区文学在表现"十四年"抗战、土地改革、阶级伦理与革命逻辑、大工业气象等方面,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所很少有过的思想内容和审美特质。其不仅是文学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新中国文学的先声,具有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5.
林建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而又冷静地论证苏联侨民文学。介绍侨民文学戏剧性的冷与热,剖析侨民文学三个浪潮的由来以及侨民文学成就与不足。最后从侨民文学推论出:苏联文学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历史的苏联文学,将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永恒的阅读对象和研究课题,将吸引人们去对它作悠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五四启蒙运动既受惠于欧洲运动 ,又以其对文艺复兴时期乃至 19世纪诸多文化思想的共时性吸纳与之有别 ,这是中国新文学获得新生的前提与价值所在。五四启蒙运动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塑造了新型的历史主体 ,提供了具有结构张力的精神场域和可供借鉴的多元性文化资源。然而中国新文学主体的自觉和文学相对独立性的实现 ,却并非产生于这一启蒙运动的高峰而是在其落潮之时。正是在落潮的过程中 ,被忽略乃至于被压抑的文学性才冲破理性等的束缚 ,获得了正当的存在理由 ,并散发出艺术和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18.
"真人真事"写作是1942年以后在解放区盛行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最早起源于工农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文学宣传活动,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30年代左翼的文学大众化论争对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政治化追求。解放区的"真人真事"写作有知识分子型和工农兵型两种类型。知识分子型的"真人真事"写作本质上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向工农兵大众的被动归化过程,工农兵型的"真人真事"写作本质上是工农兵大众对革命意识的主动认同过程。"真人真事"写作的盛行促成了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完成了文学大众化所负载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陈凌弘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
内藤湖南的《近世文学史论》对江户时代的学术发展迁移以及学派的形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概述。文章在小川环树译注《近世文学史论》的基础上,以螺旋循环史观为理据,将其序论所强调的"时"的纵向关键因素,与著作中《儒学》(上)结合展开研究,把《儒学》(上)分成七个时期以及六大阶段,进一步论析近世儒学沿革和变迁的"螺旋循环进化"之轨迹,阐明内藤湖南在近世文学研究中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