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要群臣分析“吾所以得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是赏罚分明,宽严得当。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输也。”在刘邦看来成大事者,不在于行仁标义,而在于善用人才。因为成大事者必能知人善任。这是历史上屡屡被证明的一条真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能鉴别人才,才能启用人…  相似文献   

2.
罗晓雪 《科学咨询》2009,(24):34-34
刘邦统一灭下后,汉朝的第一任丞相是萧何。萧何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死后,第二:任丞相是曹参。曹参的治国理念同萧何大不一样,他平时基本上不理政务,只要求下属照章办事,不得随意生事扰民。  相似文献   

3.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也有过一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  相似文献   

4.
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是封建时代的顶级领导,萧何是汉代的首任丞相,是顶级秘书。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的七年内,刘邦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汉初三杰”中,张良在抑郁中病死,韩信在忧愤中被杀,临死前喊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因当烹”的惊天话语。众多的属僚中只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不仅论功行赏时刘邦让他坐了头把交椅,死后还“谥为文终候”,更是泽被子孙若干年,  相似文献   

5.
刘邦统一天下后,汉朝的第一任丞相是萧何.萧何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死后,第二任丞相是曹参.曹参的治国理念同萧何大不一样,他平时基本上不理政务,只要求下属照章办事,不得随意生事扰民.  相似文献   

6.
曹参在西汉任丞相时,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且自认为德才难比前任萧何,便坚持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史称"萧规曹随".曹参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现实中,做到"萧规曹随"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7.
萧何当副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盖世的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这是极为少见的。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天下平定  相似文献   

8.
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差不多是妇孺皆知的。但是,谁敢月下追萧何?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我要说的是萧何——这位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帮助刘邦打天下、立过头等功勋、当上堂堂汉朝丞相的古代杰出政治家,也曾贪污受贿。据《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记载,他利用权势以贱价强"买田宅数千万"。萧何又特地上书汉高祖,说"长安地  相似文献   

9.
校元明 《领导文萃》2014,(23):70-72
正刘邦的家庭出身不好,虽说做了主抓乡村治安的亭长,但仍是草根一个,甚至还有些泼皮无赖。但正因为这样,刘邦的交友面比较广,处世姿态比较低,与各阶层各团体都能玩得开。屠夫樊哙、监狱看守曹参、县府科员萧何都与他热乎得不可开交,他  相似文献   

10.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11.
刘邦的韬略     
刘邦是项羽的对立面。 刘邦是中国第一位没有文化的统治者,第一位非名门贵族血统的人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刘邦极会“打天下”,也极会“坐江山”。这一切都有赖于 他 那深文 周 纳的 谋略。《史记·高祖本纪第八》简直就是谋略篇。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在蕲县起事,沛县县令在萧何等人劝说之下召集刘邦,一起响应陈胜。派樊哙召刘邦的命令下达之后,县令又有些后悔,紧闭城门,拒刘邦于城外。刘邦并未攻城,只是射书到城上,陈说拒绝自己的利害关系,结果沛县父老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恭迎刘邦,拥刘邦为沛公。兵不血刃,取得完胜。此刘邦韬略一。刘邦经过高…  相似文献   

12.
汉高祖刘邦建立王朝之后,大宴群臣,要求大家坦率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朕能取得天下,项羽却失掉天下?王陵答道:尽管陛下傲  相似文献   

13.
问题66:刘邦认为,自己在谋略方面不如张良,在军需后勤方面不如萧何,在军事指挥上不如韩信,他之所以夺取天下的原因在于重用这三位大臣。你认为刘邦得天下经验之谈对现代领导者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成就了自己的霸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需要选用班委干部协助自己工作,班委选用是否得当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是很重要的。选用好了,事半功倍,选用不好,事倍功半。同样的一个问题——如何用人,刘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萧何当副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后来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十几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皇帝和副手的关系实际上是依附关系、主仆关系。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极为微妙,官场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变幻莫测,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往往是这样,在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  相似文献   

16.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而成为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  相似文献   

17.
论刘邦的胆气与正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刘邦既是一个无赖,也是一代英主。而从一个无赖变身为一代英主,也是有理由的,那就是他过人的胆气和正气。先说胆气。刘邦以一介亭长加入群雄逐鹿的行列并最终后来居上,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其过人的胆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史记》载: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一次远远地  相似文献   

18.
<正>秦末的人们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个人才都想称王称侯,有点痞子性格的刘邦就是这诸多人中的一个。他在萧何等一干能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后,心里老是不踏实:像自己这样的人都能成为汉王,那么手下那些文臣武将,哪个不比自己有本事,他们怎么会死心塌地听从于自己而不起异心呢?刘邦的这些猜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韩信、陈豨、黥布等一个个能人另立山头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刘邦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守业时,都把提防手下造反作为  相似文献   

19.
从鸿门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刘邦打败项羽而获得了天下呢?关键就在用人的差别上。这一点,刘邦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得很好,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就会失去天下了。看看他们的用人,确实如此。项羽实力强大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辅佐,相反,很多人才都来投…  相似文献   

20.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