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用市场经济的机制协调农产品的供需关系 ,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使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力争保持基本平衡 ,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变化上保持协调 ,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 ,因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方法及措施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3.
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我国粮食领域存在着粮食品种产销结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粮食"供给侧"是基础,"需求侧"是目标,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对我国粮食宏观形势作出的客观评估,应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坚守粮食总量安全、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市场稳定"四条底线",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粮食"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改革同步发力,促进粮食"两侧"结构相互协调与适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安全取决于动态的粮食需求与供给。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化进程加速、开发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都将进一步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 ,这将影响粮食供给 ;从需求方面看 ,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都将导致对粮食的需求持续上升。在人口与土地资源双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制约的条件下 ,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需要从科技、体制等多方着手增加粮食供给。只有具备充足的耕地资源 ,才能保障足够的粮食产出 ,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必须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实现“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5.
南疆粮食安全及供需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是新疆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粮食消费的主要区域,对新疆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现阶段南疆地区的粮食安全相对较好,能实现新疆“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粮食安全方针,满足南疆的粮食安全。但由于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步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显现,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等原因,将对南疆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处理南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关系上,关键在农业技术进步。南疆应该走“以果哺粮,以粮稳果”的发展之路,对于优质良田还是要优先用于粮食生产,避免良田林地化。  相似文献   

6.
实现粮食的供求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 ,也包括区域平衡以及品种结构的平衡。在粮食问题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 ,我们的努力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上 ,现在粮食供求的区域平衡问题又突出表现出来。 1 995年 ,在中央宏观调控下 ,开始着手解决粮食的区域平衡问题 ,通过中央和省两级平衡 ,实现市场条件下的全国平衡。然而 ,实现中央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区域平衡 ,正值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城市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性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并举推进 ,同粮食供求结构的重大变化联结在一起 ,造成我们在着手解决粮…  相似文献   

7.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青海是个缺粮省,在建国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要靠调入粮食实现供需平衡。我省虽曾多次提出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从1995年开始,国家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区自求粮食平衡。从青海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实现粮食自给的前景和对策进行科学研究,这是本课题所要完成的任务。一、粮食生产及供需情况的历史回顾青海粮食生产的历史悠久。从秦代开始就有了种植粮食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8.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重要性提升到崭新的政治高度。2021—2022年,地方党委和政府都把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初步见到实效。下一步,在制度上要细化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考核指标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三大区域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保障粮食供给方面,应采取不同措施:主产区在保障自身粮食供给的同时还要努力增加净调出量,重点是以新增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的“良田”基础;产销平衡区粮食供给主要依靠自己,重点是将新增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与高效节水灌溉、撂荒地整治等工程同步实施,加快补齐粮食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短板;主销区粮食供给主要依靠主产区,要在巩固区域内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拓展外部粮源渠道。  相似文献   

9.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比较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以自给半自给小生产者为主体的微观结构中,粮食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呈负相关变动,通过粮食提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的不稳定问题,而推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可使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因规模效益的增长而得到弥补。自然条件是造成地区间经营规模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南方模式的“临界规模经营——雇工经营——机械化经营”道路,以其渐进性使农户有可能通过自己的逐渐积累解决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资金;北方模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实行“统种分管,区域种植”,以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但需要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有效的投资激励机制。文章强调,推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粮食生产,因此须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工副业生产的效益尚不足以冲击粮食生产时,不必急于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0.
一、结构的失衡“无粮不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部门结构正常发挥功能的第一要素,或曰决定要素。1984年,我国农业粮、棉、油等其它农副产品几乎全面丰收,人们似乎感到调整农业结构已达到了最佳点。但是1985年农业大幅度减产向人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粮食的减产及其连锁反应更是令人警醒。1985年我国粮食减产量仅次于1959年,是建国以来第二个粮食大欠收年份。1986年在花了很大力气之后,才在1985年减产560亿斤的低谷里回升230亿斤。但以后几年被动的形势基本没有得到改观。粮食不稳最直接  相似文献   

11.
西北旱区粮食流通链条长、调运成本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实现产销平衡,是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国防安全、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保障。以干旱缺水为代表的众多因素制约着该区域粮食生产,但旱作农业技术的突破、北方气候的暖湿化趋势也意味着其粮食增产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西北旱区粮食总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耐旱作物占主导地位,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旱区也可以变为粮仓,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以及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黑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突破了旱作农业资源瓶颈,充分展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效用。为此,建议国家制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农业行动方案、对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主产县给予同等政策支持、出台绿色技术补贴、鼓励农牧结合、支持粮食就地加工、进一步把党政同责落到实处,以实现稳定的粮食产销平衡,保持旱区粮食发展好势头。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粮食进口量大幅攀升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党中央高度关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内涵,包括相对需求的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和相对供需缺口的国外粮食平稳进口能力两方面。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供需缺口增大及进口增加、西方势力可能会使用粮食武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威胁粮食供给、效益下滑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等挑战。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来提升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创新国际农业合作机制,切实保障粮食的平稳有序进口。  相似文献   

13.
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工商业人口的猛增,以及赋税折征银两的普遍化,商业贸易比前代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粮食贸易的急剧扩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急剧发展,特别是沿江区域粮食供需市场的形成,是与徽商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贩运分不开的。本文试就徽州粮商在明清时期长江区域粮食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经营特色等问题略作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到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100多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800斤,第一次达到世界平均粮食占有水平,棉花总产量达到1.1亿担,人均占有11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并且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卖棉难”、“卖猪难”等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农副产品已多得不得了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应该说,我国人民只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粮多”、“棉多”等,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正如赵紫阳总理所讲“这种情况是原来我们所没有想到的。我们对农业结构的改变,对农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对农业应当逐步地由量到质的转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民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叠加数字化背景下,发展农村智慧康养不仅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重要手段,深入探究农村智慧康养的供需结构并找出促进供需对接的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智慧康养还存在供给结构不均衡、需求结构正在转型、供需结构失衡突出、供需系统整合不足的问题,亟须整合各类资源,从事业与产业协同、供给与需求匹配、技术与服务融合、城市与农村统筹的角度,推进供给结构改革,加强使用能力建设,扩大普惠服务范围,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1、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7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增幅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增长9%。 2、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今年,自治区提出了“增粮、增棉”的方针,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棉花、油料、甜菜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夏粮增产已成定局,畜牧业稳步发展,乡镇企业快速增长。 今年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赋予新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和新的粮食基地的历史性机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努力克服持续干旱、局部地区风灾及低温气候的影响,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6月30日统计,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14.9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2.02%,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呈“一增三减”趋势。受去年粮食减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紧张平衡的特征依然明显,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主粮已全面转为净进口且数量逐年增加;粮食库存量持续攀升,库容压力加大,主要粮食品种的库存比例与消费比例不协调。面对我国粮食供求结构的新变化,“稳产能、调结构、去库存、降成本”是当前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结构性失衡又是"不平衡"的突出表现。解决"不平衡"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分析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指引,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简政放权制度,以求平衡制度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供需结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具有“二重性”,即同时具备需求和供给的属性,因此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交织在一起。分析宏观经济结构,不仅关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结构演变,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两者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所在。本文将投入产出分析改造为一种新的结构性分析,以增加值的形式表示经济联系,从而直接建立了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使生产技术结构隐含其中,为研究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的平衡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结构性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获得高速的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结构的形成。在需求侧,投资和净出口的比重上升,消费比重下降;在供给侧,部门内以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问题从结构意义上而言是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是改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讨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既需要立足商品生产的要素组成,也需要与资本积累过程紧密结合,而商品生产的供需关系则是勾连两者的“桥梁”。一方面,经济增长源于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代表了经济社会所能实现的供给变化;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决定了经济社会的需求变化,又能够反作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在供给端,分配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包括外延式增长模式下的要素投入数量以及内含式增长模式下的要素组合效率;在需求端,分配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包括总量需求和结构需求。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创新资本投入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总量需求平衡和缓解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