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素红 《云梦学刊》2006,27(2):122-124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两课"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直接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还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并全面指导大学生调协社会关系,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2.
刘玉红  陈志伟 《理论界》2005,(6):105-106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它的创新成为教育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要素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虽然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从重要性上的排序,德育毫无疑问排在各育之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面对教育创新的大趋势,只有实现德育创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德育观念的创新是德育创新的先导。德育观念创新主要包括全面德育观、终身德育观、德育科学观、德育艺术观、德育现代观等。  相似文献   

3.
王钢  莫晓斌 《云梦学刊》2011,32(1):121-122
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对现代德育有着极为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了高校德育根本目标的转变、揭示了德育的时代任务、推动德育内容创新、为德育提供了原则借鉴及方法论指导,这客观上为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进步,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高校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创新的途径,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德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和谐德育新理念的提出,需要为大学和谐德育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大学和谐德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确保大学和谐德育的性质和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大学和谐德育方针、原则、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灌输和主体性教育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是我们科学认识德育规律、有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大变革时代 ,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交织激荡的多元文化、高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 ,带来深刻的影响。高校的德育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 ,切实有效地搞好德育工作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谐德育的建构是当代高校德育发展的价值新取向.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由时时和谐德育、人人和谐德育、处处和谐德育组成的高校全面和谐德育模式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是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隐性德育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丰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中的隐性德育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统帅和灵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轻做人根本、重功利轻理念的倾向,在高校中开展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传统德育的感召力弱化,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德育本身的合理性反思。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新模式,就是加深对学生本质的认识,改变德育的现状,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方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上的指导方针。我们要在深刻领会学习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创造新业绩,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正日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针对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要变管教为引导。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我们国家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随着现代传播手段、交往方式的改变,我们也必须灵活地改进教育方式,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法学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存在虚假繁荣的问题,这种假象困扰着法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实现法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厘清法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实质这一命题,梳理“为什么要发展法学教育,为谁发展法学教育,发展什么样的法学教育以及怎样发展法学教育”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在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树立以人为本、以法治建设为本、以社会和谐为本的标准,坚持精英化的法学教育基本路径,并在这一路径下完成校正法学教育发展的积弊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其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进程。基于德育的大学生学业辅导体系,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的有为青年。分析了构建德育化大学生学业辅导体系的内涵,阐述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四个“自我”: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是高校德育过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改变传统道德说教弊病、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所带来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造成道德倒退甚至衰败,使得新时期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突围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同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对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福生 《殷都学刊》2007,(1):151-154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德。传统的道德教育非常注意认识论与修养论的统一,把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倡导自我修养应以他人为镜子,时时省察自己,约束自己;传统道德要求存心养性,磨炼意志,培植刚强的浩然正气;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在行动中进行道德实践。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利于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给我们现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为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德育激励机制既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同时又要在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构建.  相似文献   

19.
方熹  李红专 《学术探索》2013,(1):153-156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决定了它的实质在于倡导个体对群体的行为责任和义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本质决定了它的关键在于激发并塑造行为者独立的德性人格。社会个体德性人格的塑造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路径选择,需要我们基于德性的终极性特征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依托德性的稳定性特征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助德性的导向性特征型来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因循德性的结构性特征来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虽作为两门不同的科学,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但实际上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学科交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二者对于人的反身性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追求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的最本质需求,客观上要求人们对自我反身性进行建构,而这种建构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伦理学的学术使命以及价值体现。文章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二者对于人的反身性的建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