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在自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一直为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提出、所探讨。“美在自然”的主旨是“自然”、“和谐”,其准则在于人的自然需要和生理快感的满足。美·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美感——美学大纲》一书中从人的动物机能和生理快感入手研究美感,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灵,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机械的、纯物质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中蕴藏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生物学的自然美具体表现形式为光、音、形、色诸方面;社会美是人们对生物某些物种自然特征认识的深化,已把它们的某些自然属性“人格化”成一种精神的东西,使其自然美转化成社会美的特殊表现形式;生物体具有奇妙的自然形态,通过加工和改造,倾注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予人们艺术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美学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变幻迅速,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大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相似文献   

4.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变幻迅速,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大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相似文献   

5.
<正>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例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园林田野等等的美。自然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欣赏和感受到的。但是,对自然美的本质即自然何以为美,人们的看法却大不相同。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金银的美的属性就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并不是别的什么外加给它们的东西。”有人认为:自然美是  相似文献   

6.
老庄认为自然万物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而自然界的山水恰恰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无为"的特征。这种自然意识造就了中国艺术家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在道学精神的启示下,人们一而认识自然之美;二而追寻自然之美;三而以诗画摹写自然之美。这是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山水审美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形成因素主要有 :第一 ,文人的题诗咏叹 ;第二 ,文人的石刻墨宝 ;第三 ,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 ;第四 ,文人的寓居之地。唐宋时期之所以成为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 ,其原因有 :第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 ;第二 ,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 ,善于发现自然的美 ;第三 ,文人在漫游和宦游中体验的自然往往浸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就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 ;第四 ,著名文人有明星效应 ,引领众人去模仿体验  相似文献   

8.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出于对工业文明的厌恶以及个人生活的苦难使得诗人对大自然尤为关注,他试图在自然中寻找在城市里消逝的美。诗人在诗歌里赞美、歌颂大自然的美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却没有单纯地沉浸于自然的美景中而是利用在自然中汲取的力量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欣赏     
(一) 人们在生活中需要美。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美呢?欣赏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人们满足自身对美的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一种重要方式。生活中固然有美,但,那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文学作品中的美要更为丰富、集中、强烈。因此,文学作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食粮,欣赏文学作品,也就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农业美学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农业活动因 自然之资,通过对对象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体现求真之美;二是因时而为,善待自然,以生命的、情感的视角去看待自然,将其与人自身统一为一体,彰显生命之美;三是因民施政,将农业活动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秩序之美相统一,引导规范着一种人所应当行走的"善行之道".  相似文献   

11.
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集大成的明清题画有着突出的诗性本质、显著的散文对话功能和美的形式。从本体意义阐释明清题画的三大审美综合 :主情性、开放性与情致美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含蓄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仕女画发端于战国时代,兴盛于唐宋时代,衰微于明清时代。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的唐代仕女画,并且长期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发展,直到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的崛起,才形成日本民族风格的特点。与日本美人画相比较,中国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柔和恬静典雅内美的特征,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则浓艳媚俗浮燥外华,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乃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所造就。  相似文献   

14.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15.
四川珙县麻塘坝的岩画及悬棺葬 ,是汉魏唐宋僚人 (僰人 )、元明时期都掌人在同地域同时代的遗存。川南都掌蛮继承了古代僚人的主要习俗 ,岩画在头饰椎髻、使用铜鼓、巫术活动、猎头祭祀等方面 ,呈现出与悬棺葬俗相同的文化特质 ,揭示了岩画与悬棺葬之间的密切关系。岩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都掌蛮及其先民在生存发展、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宗教习俗诸方面的活动痕迹 ,岩画是都掌蛮刻画在峭壁上的史诗  相似文献   

16.
从对早期中国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的源起、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考量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两汉厚葬风气的盛行造就了墓室壁画的发达,而三国两晋时代社会的衰微却间接造就了佛教石窟壁画的兴盛。两者一为纯然中国式的艺术风格,一为来自异域的艺术样式。它们虽然在精神追求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在后世中国的艺术发展中交相影响着中国传统美术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技巧,也间接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两大风格流派的前身。  相似文献   

17.
潮汕地区有三件《豳风七月》图,其中一件只见于文献,两件有实物留存,从中显现出美术史与社会史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明清以来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8.
在林风眠的绘画改革实践探索中,花鸟画艺术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其倡导的中西艺术融合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强调了绘画的本质性,舍弃了元明清以来的“诗书画印”样式及笔墨效果,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方式、光影色彩,恢复了元明清以前“画中有诗”中国绘画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西方思想以物我对立、主客体对立的方式去看待自然,自然是人通过理性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人以想象和感悟来体验自然.这两种不同的认知自然的方式对于各自的风景绘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无论在绘画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创作过程还是作品欣赏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明末西洋画的初步传入、清初传播的深入发展以及清中叶传播的兴盛与衰落过程。导致西洋画在中国传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文化艺术交流的限制和束缚,还有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西洋绘画的主要传播者的身份与目的的冲突以及文化艺术的传播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