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学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人学、精神人学和感性人学。马克思确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人文价值诉求,从批判和解放“抽象的人”开始,到扬弃“异化的人”,再到“全面发展的人”,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演进思路和人文价值内涵之一。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生成论思维方式合理地说明了人与世界的相互创生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另一人文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尼采反对将人理性化的抽象人性论,认为人是感性身体的、独特的、创造性的生命.这一理论的积极之处在于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分裂人的感性和理性并用抽象理性来压抑、摧残具体感性的人学模式,维护了人之生存的有机整体性,弘扬了人的独特性及其个性化超越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局限性在于否定了人的实践性本质,从而忽略了人之存在及其创造的条件性、历史性和相互联系性.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哲学中人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希腊人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较为少见。本文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文中概述了西方人学从理性人学到宗教人学再到理性人学的发展,论述了古代理性人学的内容和实质,说明了斯多葛派人学的神化,标志着向中世纪宗教人学的转化,挖掘了古代各种人性思想(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先验性)的萌芽及其发展。这项研究对于探索西方人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弄清哲学与人学的关系,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希腊人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较为少见。本文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文中概述了西方人学从理性人学到宗教人学再到理性人学的发展,论述了古代理性人学的内容和实质,说明了斯多葛派人学的神化,标志着向中世纪宗教人学的转化,挖掘了古代各种人性思想(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先验性)的萌芽及其发展。这项研究对于探索西方人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弄清哲学与人学的关系,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40年代始,西方人学发生了生存论人学的转向,几乎所有的现代人学都以关注人的生存作为自己人学的起点、基础和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生存论已经成为一切现代人学的普遍品格和出场策略.马克思既是知识论人学的终结者,也是生存论人学的开启者.从知识论路向到生存论路向的变革和跃迁,是人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范式革命.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理性的独断"转向"感性的超越";从人的"忘在"转向人的"出场";从"实存"提升为"生存";从"天国"回归到"尘世".  相似文献   

6.
人学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 ,当然也不能说马克思主义不研究人 ,没有人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的科学方法论。在马克思那里 ,对人的研究不是从抽象的共同人性 (感性或理性 )出发 ,而是从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出发 ,从复杂的社会表象中总结提炼出人的本质 ,运用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 ,通过对它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发展、充实的理论再现 ,最终达到一种具体的科学认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对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哲学思想发源地的古希腊哲学,其人学思想同样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呈现出“自然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对后来西方人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古希腊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对于厘清整个西方人学思想发展脉络,把握人学思想发展规律,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感性的自然人、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感性直观本体论到感性活动本体论、从“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发展。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充满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采用宏阔贯通的研究视野,重在探讨"媚"范畴的生命机缘与人性建构的关系,将历史审视和当代批判融为一体,整合了感性描述、知性分析与理性辩证的研究方法,深入阐释了"媚"的美学意义、人学内涵和文化归属,其研究视域新颖。该书通过对"媚"范畴的系统研究彰显审美的多样化对人的存在的价值意义,以把握生命本真与艺术审美的血脉之联,实乃在诠释"美学即人学"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最基本最深刻的现代意义是感性教育。在以理性占主导的文化教育中,审美教育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感性和理性平衡协调发展,培育既充满活力又明晰有序、即有主体性的感受又有自主性的理性化的感性生命。  相似文献   

11.
人学问题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不同时期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作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由古代的理性人学——中世纪的宗教人学——文艺复兴至近代的理性人学.本文将从古代西方人学思想的萌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学思潮以及近代人学思想的主要表现三部分进行回顾,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古典人学为根基成长起来的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人学,大致沿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条路向展开,二者都高扬人的主体性但却偏执于人的本性的不同侧面,因而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立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实现了对近代西方人学的扬弃,揭示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全面的人"的思想体系,成为科学的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席勒从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体出发,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都视为人的天性,特别强调感性是认识和理解人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双重天性即感性和理性在和谐的统一中可以塑造无限可规定的审美的人,并可以弥补现实中人性的分裂。而这种统一必须以人的思维、想象力为中介,在审美游戏中达此目的。席勒从人的生存论和存在论的视域下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自由观,体现了"人是目的"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针对科技进步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造成的“单面人”,许多人文学家都认识到割裂感性和理性,片面强调理性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的巨大伤害,承担起解放人的感性的重任。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却出现了另一种“单面人”,即仅仅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感性享乐,失去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审美文化中种种现象对这种“单面人”出现的影响,从审美教育进而从审美文化建构的角度对如何面对和扭转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理性是心灵的最高认识能力,是感性、知性、智性发展的高级阶段.理性能深人事物和认识的本质和全体.理性的形态极其丰富,理性对人类精神和人类事务的功能和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人学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具有共同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黑格尔强调人的精神性对自然性的超越,费尔巴哈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黑格尔注重思维和意志实现在外物中的作用,费尔巴哈则把理性和意志的作用局限在主观范围之内;黑格尔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超越,费尔巴哈则把自由严格限制在自然必然性的领域;黑格尔认为类是人的普遍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个体的感性存在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人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80年代兴起的中国人学思潮开始冷静地、理性地向学科建设转向之际,邓小平人学思想为当代中国人学科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本文探讨了邓小平人学思想的起始,提出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统一及事实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真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西方文化价值模式分别为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和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人类本应有两个世界:感性生命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中国传统儒家否定了人的感性生命世界,因此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只剩下一个纯道德的理性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肯定人的感性生命的合理性,因此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含有感性生命的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  相似文献   

19.
风险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造风险,它起源于当代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实践过程之中,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当下环境.风险社会的形成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必须全面关注和深刻反思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这些风险事实,立足于风险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和领域,透视人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这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自我创新,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全球风险社会所做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人学对人的理解基本有两种向度,即超验生存观和自然主义生存观。马克思扬弃了这两种基本人学态度,从实践和生存出发去思考和审视人。马克思人学认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人之存在就在于他的历史性的“生存”与“生活”,“生存实践性”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人的“生存实践性”成为了马克思全新人学的核心,也完成了对人理解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