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的传承问题。全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从历史学角度开掘马克思的史学遗产;2.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奠立及其传播过程,选取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例证,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需要总结、重评与深化;3.从二战后勃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取向,揭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代回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的努力,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这场学术争鸣在当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创获,譬如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挑战了阶级斗争史观的唯一性,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得到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等。但讨论对唯物史观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不够彻底,意识形态因素与思想解放程度对史学方法探讨有所制约等时代局限,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来看,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反思、打击了极端意识形态化,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获新生、恢复学术活力,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但对此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遗产未能较好吸收。未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确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192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产生,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新的史学范式,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两大源头,一是植根于本土的中国传统史学,一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过来的西方史学。两者在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中影响大体上平分秋色,因而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时代。在时代的映照下,20世纪的西方史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其大势而言,它是一个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的时代。在这个世纪50年代中叶,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新的转向。自70年代末以来,当代西方史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令国际史学界瞩目。显然,西方史学新陈代谢的过程加快了,至于它日后的发展趋势及其走向,我们且拭目以待。为此,本刊特意组织了这次笔谈,专门就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变革及其走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还会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7.
张毅然 《国际公关》2022,(23):176-178
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目前已经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公共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现在该领域的理论成果已十分可观。此外,由于公共史学作为一个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传统史学造成了一定冲击,为史学工作者们提供了研究史学新角度,可以看到,公共史学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本文力图通过梳理公共史学的学科发展脉络,来探究其与传统史学之间的碰撞、为历史学在应用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思考传统史学在其发展趋势下面对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逐步加深,学术的整体大环境逐步由国内走向国际,中国学人更多地希望参与到世界学术发展的潮流上来,中外史学的融汇由此日益加深。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建制的史学期刊之大量创办,民国学者在创办史学期刊的过程中,对西方史家的中国史研究、西方史学发展的历程及其现状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同时,史学期刊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中外史学的融汇有了一个固定的平台,通过史学期刊,西方史学得以大量地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9.
岳岭 《南都学坛》2022,42(1):22-27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与封建史学、资本主义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并长期引领中国史学正确的研究方向.尽管在这一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诸多曲折和危机,也留下了很多历史教训,但成就是巨大的,始终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面对西方史学思想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要坚持独立自信的史学观念,避开"西方中心主义"的干扰,回归马克思主义文本本身,厘清唯物史观重要概念和问题,注重重大理论建构,开拓宏观视野,多关照现实问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则纲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在历史研究法、历史学功用问题上,他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以“诚”和“爱”为核心的史家修养论。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重视对传统史学理论的阐扬,同时注意吸纳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青史演义》是蒙古族文学史上一部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其作者尹湛纳希生活在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国力的衰败。当时蒙古族社会上层阶级安于现状 ,麻木不仁 ,而且整个蒙古社会信奉黄教 ,百姓们为了来世的利益 ,牺牲此生的事业 ,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进取心。为了重振蒙古民族英勇、坚韧的民族精神 ,《青史演义》由此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发展至今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2 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 ,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打下了基础。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它的基本特征 :时代性。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3.
历史性权利是历史性水域的理论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历史性权利的地位并没有明确规定,但从条约解释规则及时际法理论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否认历史性权利的存在。唯有通过利益相关国的不断努力才能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历史性权利在公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对劳动契约的历史追溯表明,劳动契约的产生既确立了劳动者从"身份到契约"转变的主体地位,又确立了政府对劳动者的"从契约到身份"倾斜保护的义务。因而劳动契约是一个包括劳动基准契约与劳动约定契约的契约体系,其主体涉及劳方、资方及政府三方主体,其内容包括在劳动契约的缔结、履行和终止过程中而发生的劳方与资方、劳方与政府、资方与政府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新疆维吾尔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婚姻习俗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揭示了维吾尔族古、近、现代婚姻习俗演变的根源自于其民族经济生产方式、宗教文化纽带 ,周边民族婚姻习俗的互动等因素 ,指出维吾尔当代婚姻习俗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通过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模式及其利弊的综合分析 ,本文指出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科学发展值得思索的几个共同点 ,并试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由“五四”精英最早启动的,其中李大钊是先驱者,陈独秀影响力最大,李达是集大成者。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革命的实践,“五四”精英在传播唯物观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用唯物史观分析和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五四”精英传播和发展唯物史观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包括必须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传播与发展统一起来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来传播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原则和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论述了历史街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再生的基本原则,即文化认同原则、保用结合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手段,包括对原有建筑物的保护与更新、对原有街区空间肌理的维护与扩展、对原有街区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大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