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项羽本纪》)注:“亡人”,亡命之人。诸本旧读:皆于“亡”字断,“人”属下读。未安。下云“莫知其处”,项梁自谓不知桓楚逃亡的地方,故紧接“独籍知之耳”。若云“人莫知其处”则大家都不知道,何以项籍能知之呢!按:所论未确。此句于“亡”字读断、于“人”字读断皆可。即如选本所读,“莫  相似文献   

2.
宣统朝虽仅有三年,却是清季预备立宪的关键时期。对于宣统政局的研究,日本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不能不被纳入考察的范围。宣统元年(1909),日本文学博士副岛八十六受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之命将《日本开国五十年史》(汉译本)呈献至清政府及各地督抚,这是一件值得深入挖掘却鲜被学术界提及的事件。大隈重信向中国呈献《日本开国五十年史》的目的是希望清廷能够以日本改革为范本,推行立宪政治,编修民商法典,实行中央集权,统一财权,兴办陆海军等。在摄政王载沣的主导下,宣统年间的立宪进程不断提速,既促进了清政府的财政整理、币制改革等各项改革事业,也引爆了朝野各方的利益冲突,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东坡[洞仙歌]《冰肌玉骨》词,后人伪造孟和原作,用[玉楼春]调,人皆疑之。二十年前,寓龙泉,徐君声越告予:坡词小序但云记其首两句似洞仙歌,则不应全词十九相合。且“水殿风来暗香满”“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三句,皆作拗句,而[玉楼春]不尔。此可证是妄人伪作。以文字论,减去数字,亦无远神。此语甚确,可以决此疑矣。  相似文献   

4.
于无字处读书多少年了,我还记得《论语·宪问》中说的一件事:“(或)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有人问孔子,子西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呀!他呀”!]四个字的评论后面,还有许多无字的评论。孔子对子西无疑是印象不好的,可他只肯说“彼哉!彼哉!”说得含蓄而有份量,弦外之音,不绝于耳。如果说得太多、太露骨,那就不仅是孔子没有语言的艺术性而已。“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意不止,尤为极至。”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文字,中学文言文中也有。周敦颐《爱莲说》寓哲理于比喻。牡丹喻寓贵者,菊花喻隐士,莲花喻君子。作者对三者的褒贬,未置一词,而读者深知作者的喜恶。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煞尾,文已尽而意无穷,更加深化了主题思想,对世人熙熙攘攘、追名逐利,报以极大的蔑视和讥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的后世传人平和澹雅骂行好学的曾昭抡曾昭抡,是共和国原高教部副部长、教育家和化学家。字隽奇,号俊奇,又号叔伟.行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十六日生于荷叶修善堂。系曾国藩弟弟国潢之曾孙、曾昭的同父异母弟。曾昭抡自幼“平和澹雅,骂行好学”。6...  相似文献   

6.
阙疑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之一,王国维曾作过如下总结:“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独于小学则许叔重(许慎)一用之,苟勖辈再用之,杨南仲三用之。近时吴中丞(吴大微)又用之。今日小学家如罗叔言(罗振玉)参事考甲骨文字别撰《殷虚文字待问篇》一卷,亦用此法。”(《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872页)  相似文献   

7.
于曰良 《金陵瞭望》2010,(15):76-77
100年前的6月5日(清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国世博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丁家桥隆重开幕,同年11月29日(十月二十八日)圆满闭幕。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博览盛会,它“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历史、文化、交通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投笔集》是钱谦益的晚年巨制,也是最后的诗歌结集,原为《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从第二和起改为《后秋兴》。《有学集》卷十《红豆二集》仅录《后秋兴八首·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即《投笔集·后秋兴之三》。钱曾《有学集诗注》卷首序文说:“余年来篝灯校(?),厘正鱼豕,间有伤时者,轶其三、四首。至秋兴十三和诗,直可追踪少陵,而伤时滋甚,亦并轶之,盏其慎也。”故《投笔集》一百零八首诗,《有学集诗注》未录,另有钱曾注本别行于世,流传极少。清室灭亡前一年即宣统二年(1910),邃汉斋校印《牧斋全集》发行,在例盲云:“《投笔集》之名,不见于正集,仅见于遵王笺注本之目中,遵王笺注《有学集》诗耳,《投笔集》编次在第十二卷,下注‘慎不敢抄’四字,至翻刻本,则以下二卷之东涧集分为三卷,不列其目,当时止有抄本可知,兹特取旧钞本附诸卷末,以为全壁。”但邃汉斋所印,、无钱曾之注,同在宣统二年,顺德邓氏风雨楼假常熟庞氏旧藏《投笔集》钱曾注抄本,排印行世,才与广大读者见面,而在清一代见者极罕,许多评论者大都未接触它。  相似文献   

9.
《清人文集别录》论次清人撰文得失,徵引文集至六百家,断制精审,别择有法,对治清代学术史很有裨益。然所涉甚广,难免疏失。 该书卷一评介宣统二年钱氏振风学社铅印本《田间文集》时,有如下一段话:“桐城钱澄之撰。澄之字饮光,明季诸生,中遭党祸,避难吴中。及清军南下,从亡闽粤,思立功名以自见。王夫之《永历实录》尝为立传,纪其事甚详。”又说:“其文集在康熙中,昆山徐氏曾为刊版,光绪戊申,上海复排印徐刻所无者为《藏山阁文存》,皆非完本。此本最后出,盖集诸本之成,最称全备。”此说有两处值得  相似文献   

10.
丞相、右丞相:[课文]:《失街亭》.“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丞相,始于战国时,为百官之长,尊之则称为相国.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三国、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或改司徒.南宋改左右仆射(Pù yì )为左右丞相.  相似文献   

11.
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德祐,宋恭帝年号。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原文作“二月”,误,据《指南录·自序》订正。]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我。除,被任命。右丞相,南宋时置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枢密使掌管国家军事的最高长官。]都督诸路军马。[都督,动词,统率的意思。诸路,许多省。路,宋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  相似文献   

12.
[说明]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这封信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张居正出任首辅一年多之后。这时张居正面对明王朝统治的危机,已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稳定和巩固明王朝统治的目的。这封信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居正富国强兵的法家路线。信中张居正提到“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并指出:“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个根本问题,张居正提出了“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查刷宿弊,清理逋  相似文献   

13.
煎茶日记     
[茶记]品2006年岩茶之白鸡冠记(产地:福建武夷山-五象朝圣之山涧) [茶品]极品(据称今年只流通8两,偶得1泡) [茶缘]武夷山茶人天亮居士所赠(专程从厦门携茶至榕城) [茶时]2006年12月28日21时-02时(吉日) [茶室/茶友]福州阿伟茶店阿伟兄、天亮居士、庄[水品]农夫泉(1.5L瓶装) [茶具]盖碗(天亮居士掌茶道) [茶形]整株呈现浅绿色,3叶1芽多呈索条状叶形,其中最令人赞叹则是叶芽处  相似文献   

14.
在楚简文献中,“虖”、“[虎口]”、“[虍壬]”皆既可用作实词,又可用作虚词。用作实词时,三字各不相同;用作虚词时,三字有同有异。“库”、“吝”在楚简之前的文献中即已出现,后世也有传承;而“妻”仅存现于以楚简为主的战国出土文献中。三字在与楚简同时地出现的传世文献中未见,系后世更改所致。  相似文献   

15.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我不知道这十八个字对韩信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被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住之后,他说了这句话,充满了悲凉的味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创立保皇会,力主勤王,继续鼓吹维新变祛.1904年起,康有为游历了欧洲十一国,随后写下了《物质数国论》等著作,认为:“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学”[1],但如果“以一国之强弱论焉,以中国之地位,为救急之方药,同中国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讲物质之学而已”[2],提出了“有物质学者生,无物质学者死”,[3]的观点,大倡物质之学.本文试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一、反有为“物质之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欧…  相似文献   

17.
族 谱 苏曼殊,名戬,号子栽(一作“子谷”),小字三郎。 《沥溪苏氏族谱》:“十八世祖:名戬,号子,字曼殊。”。苏维(马录)1928年12月18日自溪沥复柳亚子信:苏曼殊“乳名戬,书名子”。柳亚子《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笺注》:“曼殊谱名戬,号子谷,……‘戬’是谱名,……曼殊在大同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按:应为高等预科或中国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里耶秦简J1[8]134、J1[16]5、6三枚木简简文进行研读,指出:“故荆积瓦”中之“故荆”称谓,具体反映了秦始皇二十六年楚被秦灭,秦官方文书中已称新亡之为楚为“故荆”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同时与文献所载秦灭楚战争进程相吻合;“巴、南郡、苍梧”连称表明,至迟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苍梧即已为郡,抑或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定荆江南地”时始设;“兴徭”令的发现,反映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所实行的“耕战”政策,秦始皇时仍得到贯彻执行,这有助于对既往秦之徭役制度的认识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鸭绿江赋》为清宜统元年抄本,计正文、夹注与跋,共约2300字。作者荣禧,字如虚,号筱峰,别号南华道人、寄樗斋主。系吉林长白府人,隶汉军镶黄旗。光绪十六年进士,自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至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七日,曾两度出任奉天宽甸县知县,时近六年之久。官至道台。 荣禧家居长白,作宰宽甸,此二地又分处鸭绿江上游和下游,自然对该江怀有深厚的感情,并深谙这一带的山川地理、风土习俗、经济物产。清季,由于国政窥败,东疆日危,中日甲午之战、日俄之战,日军均由鸭江强渡入境,鸭江流域顿为兵(?)之地。出于对鸭江的热爱和对其命运的关切,遂作此长赋。从赋中“笑余墨洒金壶,作赋十年不就;犹记星连银汉,浮槎三度曾经”二句,可觇作者夙怀作赋之志,尝三度乘船考察,昼行夜泊,历经艰辛,终于作出这篇颇具艺术特色和史料价值的长赋。 此赋抄写于宣统元年,但跋中称之为“旧作”,结合文中所言史实,可知此赋作于光绪年间。 全赋可分八段。前三段以骈文铺叙的写法,介绍鸭江之沿革、源流、形势和相关史迹。读来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有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 第四段笔锋一转,慨叹国势衰落,时事变迁,觉得自己不如化身为忘机之鸥鸟。 第五、六、七三段,着意描写鸭江两岸迷人的景致。状物写景,生动细密,面面俱到,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评点萌兴于明万历年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年结束,“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出版的小说评本约20种,占嘉靖以来出版小说的三分之一强。”[1]万历时期在整个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直接影响了之后小说评点的特征形态与发展轨迹,小说评点自万历萌兴,历三百多年而不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中国小说评点在这个时期的发端,必然与这个时代特殊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清人赵翼指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2]黄仁宇也把万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