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英语中的边缘介词 ,由于其边缘性 ,未引起语言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但却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拟从语法化理论的角度解释边缘介词的成因、特点 ,并揭示语法化研究对边缘介词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封闭的词类,它的绝对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它在语法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大,被动式等很多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无法绕开介词。而上古汉语体系中,词的兼类现象是很常见的,像“于”字这样的一个单音节词既可能是动词,又可能是介词或是是助词。因此在铭文释读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把握是正确释读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最具典型性的介词“于”字为研究对象,在《金文今译》中收录的423篇铭文材料范围内作穷尽性的研究,将金文“于”字的介词性语法功能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对前人的研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甚至"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甚至"是连接词、短语或小句的连词,一般认为是"强调突出的事例/这一项/项/更进一层"等.发现"甚至"的作用是立体的句法上有衔接功能,语义上有强调功能,语用上有聚焦功能."甚至"本来是一个短语,后凝固为副词,经词汇意义虚化,由副词又发展为主要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其语用意义日渐突出.这一过程是在宋代萌芽,明代加快,清代中后期完成.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墓竹简》中共有15个介词,引进工具时,只使用“以”;引进对象时,多使用“於”、“与”、“乎”和“诸”;引进原因时,多使用“以”、“为”和“由”。“以”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工具,其次是引进原因;“於”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其次是引进对象;“为”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原因;“由”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和时间。一些介词在用法上呈现出专门化的特征,如“与”只引进对象,“于”只引进处所,“诸”只引进对象等。  相似文献   

6.
介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它由谓语动词直接加名词构成。它并不是省略了介词 ,而是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具有双重性 ,即既具有名词的属性 ,又具有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同样的语法功能。这就又使得其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发生密切联系。古代汉语中介动用法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比较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介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但是对现代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8.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多角度来探讨语法问题,已引起我国语法学界的普遍重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广泛、深入地揭示语言自身的规律性,这对促进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和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对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方言隶属北京官话。本文描写黑龙江方言口语中的介词 ,并将其与普通话、北京话中的介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史冬青 《东岳论丛》2007,28(6):75-77
本文从评析《马氏文通》以来有关汉语介词的研究入手,提出目前介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意在说明:好的语法理论体系可以使我们观察到更多的语法演变事实,并有助于对语法的演变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邱峰 《学术探索》2012,(12):138-142
《南齐书》中时间介词系统正处于高度繁荣期和剧烈变动期,其繁荣和变动均来自具备语义适宜性的动词争相成为典型介词的竞争,具备同类语义特征的动词因语义适宜程度不同,导致其向介词转化的速度和典型性的差异,这是促使介词系统不断调整和变化的直接动因。动词语法化的真正动因是人们对客观事件活动所包含的信息凸显度的不同,承载主要信息的动词因被凸显,得以保持动词特性;而承载次要信息的动词因被背景化,使得动词特性消失,语义抽象,并最终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2.
语法与语义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任何语言学流派都不可避免地在其语言学理论中涉及语法与语义的关系问题,并明确其立场。本文比较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认知语法学派,在简要介绍了两种语法的基本理论之后,比较了两者在语言研究上的本质和语法的本质,并且着重比较了两种语法在语义理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赵国军 《兰州学刊》2007,2(3):197-200
语义因素在语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语法分析中不可能完全离开语义.在探讨汉语句法中的语义问题时,朱德熙等先后使用过"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高层次的语义关系"和"低层次语义关系","语法意义"和"语义关系"等几组与句法中的语义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大致对应,有的差别较大,研究者往往不察,在使用中存在不小的混乱,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这几组概念的来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陈卓 《理论界》2010,(4):133-135
本文试图通过对对于在古代汉语中的用例,来找到作为跨层结构的对于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对于之间可能的源流关系,并讨论了前人对对于来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的语境下,说话人为了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而临时赋予一定语义结构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临时赋予的含义,称作语义突变。语义突变有可能随着使用成员数目和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语义结构,从而形成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义语法"说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理论框架"语义语法",即继承以吕叔湘、朱德熙等为代表的中国语法研究的优秀传统,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思路,主张以语义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文章就语义语法的理论背景、形成、内涵以及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为的本义是役象以助劳,在甲骨卜辞中多用作名词,在西周铭文中逐渐引申为表示一般动作行为的泛义动词。动词为的词义引申和词义泛化是其语法的基础。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个词为是直接由动词为虚化而来的,从为O结构到为O1O2结构再到为OV结构是其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及其语用动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明确语法化定义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法化的三个语用动因 :明晰性和经济性原则、主观化、语用推理。语法化语用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语法本质 ,而且有助于改进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9.
紧缩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结构类型 ,紧缩结构可以单独成句成为紧缩句 ,也可以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 ,还可以充当复句的分句。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形式 ,一般是由前件和后件构成 ,二者的结合可以表达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各种逻辑语义关系。语用方面 ,我们对紧缩结构成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话题、话语重点以及说话人的语气情态等进行了考察 ,认为紧缩结构有它表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长期从事隐喻研究的语言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已逐渐深知人类的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无法脱离隐喻。语法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而且它从根本上扩展了隐喻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