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总是面向于人的存在,<文化哲学>作为中国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论纲是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特质的反映,表达着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核心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观念,它面向人的现实性存在,以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为关切,不是源于人的求知本性的理论兴趣,而是源于人的现实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因而在其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既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研究的回应,但更重要的表现着对社会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所形成的认知逻辑.实践论文化哲学的研究尽管以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为目的,但不同于动物本能性活动的人类自觉实践决定了其必然包含理论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和实践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2.
田淑晶 《社科纵横》2012,(11):84-87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不断解放自身,创造理想的世界;反过来,文化给人和人的生存提供了规训和框定。这种规训和框定,就人类整体而言,代表积极的力量。但具体到个体,当其现实生存与文化的框定存在距离的时候,文化的框定便有可能使人陷入矛盾、焦虑,甚至导致生存的危机。《天津俗人》对此有深刻的挖掘和展示。如何弥合指向抽象、整体的人的文化规训与具体的人现实人生之间的裂隙,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的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和历史规律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和历史哲学对历史和历史规律的研究 ,至今存在着许多偏差和误区。但如果从自然时间、生活时间、社会时间这三个时间维度 ,对历史、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重新进行审视 ,就不难得出结论 :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 ,历史事件是失去时间特性的空间积淀 ,历史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中的时间因子作为人的生存的基本形式而存在 ,并依人生存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历史规律随着本真的生活时间而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是一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把个人推到了社会交往的前台,个人不断地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整个世界历史进程既为个人生存提供了理想的可能,也不断赋予个人生存以现实境遇.对于如何理解个人生存的理想境况与现实境遇的统一以及怎样推进个人理想生存的实现的问题,从实现个人理想生存的外向和内向两个维度所进行的探索,将为人们摆脱当下的生存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存困境是人类面临的时代问题,环境伦理是以深层文化的现实性去关切人类的存在,规范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不但体现了人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而且表达了人类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现实力量的理论设想.作为一种生存关切,环境伦理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形上关怀;是实现人之为人的理论域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向.其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并不是由某种逻辑规定性确定的,而是由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的生存论承担起来的,并内涵于由环境伦理所启发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建构中.环境伦理理论品格的当代彰显必将对人类协调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潜在的和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日常生活是个体生活实践,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根”。日常生活有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组织世界和日常观念世界。非日常生活指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自为自觉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叶”。非日常生活也分四个基本层次:非日常生存世界、非日常交往世界、非日常组织世界和非日常观念世界。日常的非日常化即日常生活的自觉化;而非日常的日常化指非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对立统一,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是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目标。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在现实文化层面表现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7.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是文化行为,即文化价值行为,通俗一点说,人的活动行为就是文化。如果我们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人的活动行为中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二是人的活动除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外,还有精神需要;三是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只有在其生存过程中,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开始考虑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不是单纯地谋求生存的满足就完成了其最终的活动目的,除此而外,还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最终意义是什么。这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历史理性就其本质而言,既不是人的先天本质,也不是神的意志,更不是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理性和社会理性。因此,历史理性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存在,只能是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不同,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对历史理性的不同理解。历史理性内涵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的丰富性到近代理性齐一再到现实的丰富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存是存在和非存在、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虽然在现实中,受到非存在限制的存在———有限性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命运,但是,人在有限的生存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在克服非存在的斗争中展示存在的勇气。这个无限不是量上的规定,而是悖论性的、否定性的和超越性的规定。广义的宗教肯定了人类生存的勇气和价值,它与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根本的区别。蒂利希的思想是生存主义和基督教相结合的重要成就,但存在着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取得文明成果的历史轨迹。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其中积淀着人类创造、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性观念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按文化的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三...  相似文献   

11.
人存在于自然之中,但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物,因为人拒绝接受肉体腐烂后思想的荒芜,于是,人开始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其结果是,人拒绝承认自己和动植物具有相同的属性,因为人既是自然之子,也是文化的产物。只有当人的精神发展从意识自己是种群的组成部分返回到意识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时,文化的作用才有可能发生。人类的发展伴随着野蛮的状态,也伴随着对命运一词的不断认识。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但同时在文化的帮助下去克服死亡的恐惧,最后让死亡成为有意义的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12.
论20世纪的文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7,34(6):5-12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P220),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一直伴随着人的生存和历史的演进,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实践和人类的认识,因此,哲学总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外显,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哲学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3.
要搞清楚家庭的本质,首先应当从家庭的概念谈起。家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产生,本身就包含着两种关系。一方面,家庭体现了人类的自然关系。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有着自己的自然属性,有着自己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这首先是一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家庭又体现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家庭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马克思和恩克斯指出:“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与现代化陈战国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属于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所谓价值系统,就是一套对于世界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态度。它不同于科学系统,它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便...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话语:文化哲学的兴起彰显了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的历史境遇。文化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在一种  相似文献   

16.
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从其核心本质看,民主一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或者结构。同时,民主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发展过程中,甚至在与自然、  相似文献   

17.
一、意象作为符号创造符号、运用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创造文化。文化由符号组成,并通过符号得以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因此没有符号也就没有文化、没有历史,也没有人类的今天。卡西尔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①符号使人类从对自然的完全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对自然实在的迷茫、混沌与蒙昧中摆脱出来,重建了一个真正人化的世界,使人类获得对于宇宙本体的更大自由。符号使人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进而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人是从改造自然、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时才真正成为人的。人类的生存不直接依赖于自然界,而依赖于生产实践活动;真正的实践不是本能的求生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过程。实践过程是从对外部对象和自身需要的有意识把握开始的,对世界的信息改造加工活动往往是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的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20.
人和自然的关系(亦或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问题是全部哲学中十分重大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关系到我们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等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深入探讨。近年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文章很多,本文拟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