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海南省634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Triple-Hurdle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行为和力度的影响,并检验了互联网应用通过信息渠道、重要性认知和风险规避等影响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对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行为和力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应用能够通过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强风险规避、提高保险重要性认知等路径对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对于户主年龄阶段、技术推广接受情况及兼业特征不同的农户,互联网应用对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行为和力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植物新品种种子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的经济理论模型,从静态和比较静态角度分析了PVP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经济福利的影响。研究得出:第一,PVP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正的经济剩余,但为生产者带来的剩余不一定为正。第二,PVP保护水平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剩余呈反向关系,但与生产者剩余的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构造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试点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该结论在平行趋势检验、工具变量法、安慰剂检验等多种检验方法之后依旧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专业化与农业技术进步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抑制农业碳排放的主要路径;尽管经营规模扩张有利于农业碳减排,但政策性农业保险并未明显推动经营规模扩张;相比其他地区,在粮食主产区和东部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减碳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电力普遍服务具有公共政策性,其政策的普适性与个体福利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福利漏损的客观必然.为衡量由此产生的福利漏损,本论文运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分析了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的福利效应;依据消费者均衡的思想,推导了偏远地区农户的电能效用函数;运用Harsanyi基数效用法,构造了基于个体效用差值的福利漏损模型.本文以广西某受助地区为例,测算了其福利漏损值.实证分析表明,通过提高基本电量可以降低社会福利漏损.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保险、农业技术进步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型与框架,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保险能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降低投保成本,产生福利效应;农业保险的保障性促进农业技术的使用,产生收入效应;农业保险对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和东西部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据此,提出完善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强化农业保险的影响作用、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等对策,以推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云浮市522家农户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对应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保意愿进行研究。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参与率与潜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收入在2万元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拥有一定耕地数量的农户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潜在购买群体,水稻、能繁母猪、农村住房、森林火灾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需求与农户收入高低、耕地数量多少、学历高低等密切相关。因此,应进一步从简化保险手续、缩短索赔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发展相结合;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黑龙江省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展情况,2012年3月,采取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调查和调研情况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政策保险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不同人群对政策农险的认知情况并对政策农险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阐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建农 《调研世界》2011,(5):36-40,57
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国家,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是农户自救和政府救济为主,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不足。文章在借鉴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支农、惠农为目的,在运营中表现出非营利性、财政补贴支持、通过强制和捆绑方式扩大参保比例的特点。辽宁省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农民认识不高、险种较少、保险公司收益低、农业生产风险大等原因而出现农民参保率较低、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有限、财政补贴压力大等问题,使政策性农业保险难以全面展开。提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参保率;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强化政府作用,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保险公司作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模式之一,其经营效率水平影响着我国农业保险制l度的完善.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使用我国五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我国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效率水平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公司技术效率偏低主要是由规模效率偏低造成;技术进步效率下滑是全要素生产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影响我国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因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农业保险的现状与风险分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河北省出台的农业保险的政策以及河北省的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现状发现存在开展农业保险的公司高度集中、赔付率比较高;农户保险意识淡薄、投保能力不足;政府扶持农业保险的效率低,配套措施未到位等问题.结合我国农业保险开展的实际和河北省的情况提出从农业保险立法、扶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加强、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建立以及大力发展互助性质的农业保险互助社等措施来完善河北省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同时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他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保障机制。然而,我国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均不足,市场处于失灵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保险的双重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特性,商业性经营难以成功运作。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农业保险,只能采取国家财政支持下的经营方式,组建和发展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同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保险法规和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农业保险提供技术基础并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以往文献在均匀分配假定下探讨价格上限对市场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拓展上述假定,在收入分配为右偏态假定下,探讨价格上限能否扩大市场覆盖面、增加消费者剩余、提升社会福利.结果发现,价格上限政策虽能扩大市场覆盖面,但会使整体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下降,造成福利损失,且价格上限政策越严厉,福利损失越大.提高收入分配水平,则能达到既扩大市场覆盖面,又提升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是WTO框架下政府国内支持的主要举措。农业高风险与农业地位的重要性、农业保险产品准公共物品性质等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保险模式的基础上 ,探讨了我国可选择模式的利弊、政府行为、立法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是指农业保险各方主体之间依据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规范而形成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基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法律制度保障的需求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深入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以来,中央对农业保险的高度关注和强力支持,使我国农险试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政策性农险商业化运营仍面临诸多困境:农业保险的高赔付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存在矛盾,农业保险的协同性与政府部门“缺位”之间存在矛盾,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高风险性之间存在矛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需要先试点后推广,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应对巨灾损失的风险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环节和中心枢纽,承担着全国70%农产品集散任务,具有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等公益性职能。在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建设必然性的基础上,探析公益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寻找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实现的有效路径。这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它的建设和完善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农村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农民家庭最低收入保障机制、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福利、农村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农村失业及贫困救助福利、农村公益事业财政补贴制度、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财政补贴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当前文献中对这一做法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基于农业保险属性的识别。农业保险具有商品性和非商品性双重属性的认识,可以很好地说明农业保险补贴的原理和机制,但并不能解释其原因。国内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采用的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观点,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事实上很多国家采用财政补贴、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并非缘于这一认识。笔者提出,寻找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合理性解释不应拘泥于农业保险本身,而应上升到国家农业保护性政策的层面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保险发展有两个效应,即福利效应和效率效应,分别体现为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利用中国200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且通过农业技术进步进行传导,说明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存在扭曲,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风险越大,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抑制效应就越明显。因此,在设计农业保险产品时不能一味地补贴,要注意避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这样才能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需要增加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