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文学意义而言,“雅”者,高雅也,“俗”者,通俗、民俗也,伴随着音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雅”、“俗”之争一直持续不断.这种互相鄙薄、互不“买帐”的情况,时有所见.这倒不完全是出于“门户之见”或“文人相轻”,而往往是各执一端:重“雅”的自认为是在认真捍卫严肃音乐的神圣殿堂;偏“俗”的却以为自己是在适应大多数群众的实际需要,各自倚持自己所长,而轻鄙对方之所短.各种现象十分有害于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正确对待和处理“雅”、“俗”之关系,以提高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和评论的水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与俗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有时也扩大为文化概念,谓雅文化、俗文化,因为审美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雅和俗在本质上,是社会不同的文化层面表现出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因此,雅与俗也具有相对性。雅的精神是高标的、超越的、充分的个性化的,在人格结构上趋向边缘而排斥众庶,对于艺术创造而言,是风格独立特出的基础。应该说,雅文化精神是铸造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坚,雅文学精神的扬抑,关乎文学成就的起落。优秀的俗文学作品,需要对底层人民大众生活的深入体验,要懂得民俗与民情。所谓俗雅有别,但由俗而雅,甚至以俗为雅,大俗至大雅,却是审美精神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3.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宽泛的文化范畴,它既不是单纯的雅文化,也不是单纯的俗文化,而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亦雅亦俗、雅俗兼备的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虽然受制于一般的文化发展规律如经济基础的制约、政治状况的影响、社会心理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水平等等,但雅文化的俗化与俗文化的雅化却不能不是其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带规律性的现象.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条件下,这一往往被忽视的现象尤其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缪菁 《兰州学刊》2005,(5):266-267
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地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社会功能包含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而从礼仪的角度认识这些功能,更具直观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社会功能所具有的意义,从而应用于有关的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5.
改编是中国古典戏曲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重要策略.以古人古事为改编对象进行创作,戏曲为自己戴上了一个护身符;改编自前代或同时之小说,戏曲可以更为广泛地走进社会的各个阶层;大量选择前人戏曲作品进行改编,既为生存,也为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文人主导和艺人主导这两种戏曲改编的路径,体现了高台教化与感性娱乐、雅与俗、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等多方面的融合.此外,改编也是戏曲经典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宋词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桃坊 《天府新论》2006,2(5):130-136
宋词今存两万首作品,它是一个艺术体系,若分析其内部因素,探讨词人在创作时将文学性和现实感受怎样的融合并表达到何种程度,以及臻于何种艺术境界;这是研究宋词不应回避的问题。宋代词人虽然个性不同,但他们作品合为一个整体,则又表现出与其他的时代文学相区别的特色。宋词是以轻巧尖新的意象,复杂而绵密的结构,近雅而不远俗的审美取向和婉约为主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特征的。关于宋词艺术特征的认识并不等于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判断,它们是不同层面的。然而我们却可在优秀作家作品中见到某种基本特征的支配,而所表现的某种基本特征愈突出愈巩固,则其艺术生命力会是愈旺盛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艺术,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艺术传承,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必然受到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影响。故而传承成为民族艺术自身特色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不是传统艺术的临摹和单纯的复制,而是传统艺术的不断更新和重建,使中国文化及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同时,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不仅是伦理本位的,而且是泛审美主义的.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不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一个“雅”字,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他可以不是真正的诗人、画家、琴师和书法家,但不能不懂得一点吟诗和欣赏琴棋书画艺术的常识.有了这些还不够,他还须懂一些饮酒品茗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典是后天的 ,它先于其被确认的标准而存在 ;经典是累积的 ,文化变迁对新经典的确认建立在与已有经典并存的基础上 ;经典是统一的 ,尽管文化的不断变迁会产生风貌各异的经典 ,但文化精神的一脉相传却使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统一性。以此为基础来讨论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问题 ,可以见出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对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危及到经典艺术的生存 ;但是 ,人们对经典艺术的追求仍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适应文化变迁需要的新的经典确认原则正在形成 ,信息技术的内容革命则将为经典艺术提供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论庸俗     
上片:雅与俗 艺术和人生趣味的雅与俗,是一对颇难界说的矛盾。雅与俗的标准和审美观念联系着,牵涉到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关系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日益繁复,思潮和时尚的递嬗演变,纵使不是剧烈地改变雅与俗的属性,至少会影响雅与俗的表徽。审美观念相对说来要比雅与俗的标准稳定得多,也明朗得多。如果说,美与丑至少在日常生活的范围里还是人们在官能感受上就容易辨别的  相似文献   

11.
一 艺术审美固然离不开自身的美学规范,但种种美学规范又是某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艺术自诞生起就面临着文化选择,当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时,艺术自然也就成为推进人类文明的一个积极因素,尽管艺术文化不可能是一个社会的主导文化。作为亚文化的艺术审美活动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但艺术审美的每一次跃进也意味着文化选择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作为政府的功能和活动,是一种“生态现象”或“生态系统”,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反作用于环境。长期以来,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是以国家疆域为边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外部的国际环境对其影响甚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各国行政环境变迁的一个日益显著的特征,它对民族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下同。)的行政管理正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族国家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压力逻辑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由雅及俗,体现的是雅中之俗,那么老舍的小说则是由俗而雅,体现的是俗中之雅.老舍的这种创作道路,同他的身世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天赋的幽默感,根源于清末北京满人对小趣味、小刺激的沉醉,及其将微不足道的事物艺术化的能力.老舍的文学观中主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艺术,即如何写;一是揭示,亦即是将世态人情中所存在的渺小与污浊刻画出来.老舍小说的成就,是"五四"文学革命所提倡的建立平民文学与白话文学主张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回应.老舍由于出身贫寒及其与北京的世俗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很深的联结,因此他的小说艺术是从"俗"上起步的,在西方小说及新文学运动的强烈影响下,他走着一条既追求平民性又追求艺术性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他在郑重与幽默之间的几次摆动:从滥用幽默,造成油腔滑调到故意禁止幽默,文字变得极其平淡无奇;再到返归幽默,却决心看住幽默,不准它将自己带了走,亦即是懂得了控制;最后又一次决定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地去写.这种多次的摆动所显示的,正是老舍求得俗中之雅的艰难.《离婚》和《骆驼祥子》表明了他此种追求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中雅与俗的对立早已存在,二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雅文学虽然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但它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雅俗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分野,显现着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追求。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是创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不断加剧,所谓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日益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探讨和论述。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具有的、由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特质及其发展态势而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受众产生的精神魅力。能够作为文化软实力而发挥作用的文化的吸引力,是作为文而存在的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所具有的吸引力。作为文化软实力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文化的吸引力,尽管仍然具有满足人们追求和享受精神性自由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民族国家用于参与国际竞争的某种手段和工具。作为软实力而发挥作用的文化吸引力本身,实际上隐含着不断推动现实个体通过超越和扬弃各种对立和竞争而走向和谐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民族艺术是由某一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传统。它是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人们所创造、保存和发展的各种艺术,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最容易交流和传播的主要形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客观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产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也带来民族艺术的多姿多彩。从总体上说,民族艺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织绣艺术。少数民族擅长织绣工艺,他们以织、染、刺、挑、缝、绘、绣、印等方法制出千变万化、五色斑斓的图形。款式古朴纯正或…  相似文献   

17.
从柳永词的评价看雅俗观念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与雅是相对的、相互包容的 ,流行之俗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经典之雅。对柳永词的评价 ,在两宋、元明清和现当代差异甚大 ,其基本趋向 ,是从“俗”到“雅”。这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需满足两方面的条件———在创作主体方面 ,需具备可转化的要素或素质 ,在主客体诸关系之间需存在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鉴社会学视域下的艺术界"惯例"概念,反思了我们一般习以惯之的艺术观念的性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惯例,艺术观念的确立不是艺术家或批评家个人的成果,而是艺术界各行动者彼此协商而又相互妥协的产物。而艺术观念一旦确立,它又会加入到艺术界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作为惯例机制起着规范和筛选的作用。对于"存在着艺术与非艺术之分"等这类传统艺术观念而言,其作用甚至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冯黎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5,(2):107-112,159
艺术自律论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均受制于艺术自律论,现代实验艺术的元叙事就是艺术自律论。艺术自律论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体现着启蒙话语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启蒙时代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之间的文化领导权之争,是艺术自律生成的历史机制。艺术自律论由康德美学开端,历经唯美主义、批判理论、形式主义、新左派等现代思想文化潮流,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救赎功能的意识形态。二战以后,市民社会借助于资本主义改革而获得了文化领导权,启蒙时代催生了艺术自律的那种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的对立趋于消散,艺术自律论也逐渐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20.
文艺雅俗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北方论丛》2000,3(4):82-85
伴随着文艺的平民化通俗化,文艺界对雅和俗展开了争论,雅和俗并不是衡量艺术品的标准,只是艺术家反映生活的形式,雅来自于俗,俗中含雅,彼此共生。随着人民大众主体地位的确立,人民群众的欣赏要求将日益得到社会的肯定,通俗艺术中的庸俗将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