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十分重视交友。孔子认为朋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择善可以增进彼此的学业,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乐于交友但不主张滥交友,提出了择友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仁德,品德高尚;遵礼循义;中庸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在朋友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如下几条法则:诚信为先;义之与比;宽以待人,恭敬有礼;适度中节。这些交友原则和方法对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仍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先秦孔子的"三友说"是儒家友爱思想的主要来源。个体德性完善的目标、对"仁爱"的依附以及淡泊的情感方式构成友爱的三个特点。传统社会结构单一及狭隘的人际交往,从总体上制约着友爱的成熟。因此,中国传统友爱思想有着较为独特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天文历算学史上,凌廷堪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他在此领域的成就并不算太大,却与焦循、李锐一起享有"谈天三友"的美誉;他是继江永之后,唯一敢于反对"西学中源"说的学者;他的历算学成就及其对待西学的态度,反映了清代众多学者在汉学与西学关系上的艰难应对,以及传统学者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期所展示的学术精神与品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描写"南洋"风景的篇章,其中以"南洋"花木描写与"南洋"建筑描写卓为突出。诗人杜运燮的《热带三友》笔致动人地写述了"南洋"椰、蕉、木棉的尤异姿态和精神内涵。"南洋"的佛塔寺可谓"南洋"文化"超机体"的一个泛例隐喻,而新加坡的"鱼尾狮"则是"南洋"文化记忆库里最微缩典型的一个特案象征,两者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代表性视界具体而微地诠证了"南洋"建筑风景全部文化归属性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常吃葱、蒜、姜,大脑得健康。以我多年的食用体会,在饮食中适量增食这大脑三友,不仅大脑健康不衰,还可增智益寿呢!洋葱(大葱)在欧美被称为菜中的皇后,它含有不少对人体结缔组织有益和舒张血管的元素。我坚持每天至少吃半个葱头,有  相似文献   

6.
竹韵(散文)     
竹,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故有“青梅竹马”、“岁寒三友”、“四君子”(梅、兰、竹、菊)等等美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悟者乐竹。固而有魏晋“竹林七贤”的佳话。唐朝时,曾有“竹溪六逸”之美谈。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8.
《源流》2012,(23):41
11月19日,"客家黄酒之都"、"客家酒文化博物馆"在河源市笔架山下挂牌揭幕,这是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它的挂牌,为积极推动河源创建"中国客家黄酒生产基地"迈出的重要一步;广东三友集团创办的"客家酒文化博物馆",则是河源首家以客家酒而命名的文化馆,展示客家黄酒这一瑰宝传统酿造工艺以及客家人的民风民俗。河源市副市长谢春森表示,河源创建中国客家黄酒生产基地,创建"客家黄酒之都",既是传承历史,也是开  相似文献   

9.
"大/小"饰名有两种量式:内比和外比。"大/小"的量式和它们的功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外比量式的"大/小"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对对象在认知域中地位的确立或强调,突显与对象在认知域中地位"相应相称"的性质细节。突显性的"大/小 名"据"名"的不同大致有一般名词类、指人名词类和时间词类三种,各类之间存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XX地V"为状中偏正结构,"XX"为"名 名"/"数量名 数量名"/"数量 数量","V"为光杆动词,"地"音"de",书面上写作"地".把三种不同形式的"XX地V"结构放在一起考察,分析了其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共性和个性,指出这种特殊形式的结构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和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反分裂国家法》在国际媒体中有Anti-Secession Law和Anti-Separation Law两种译法,"名"相近"实"相远。所以我们认为在对外宣传翻译中,那些有关国体国格、民族形象、政策实质、人文内涵等的语汇,需要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力争抓住其核心意义,并要按照受众的思维习惯去表达。简言之,译"名"更要译"实"。  相似文献   

12.
"十大金曲"类组合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并且使汉语增加了一种富有个性的组合格式。"十大金曲"类组合由"十""大金曲"两个部分直接合成。有两种"十大曲"、"十大城市",其中之一不属于"十大金曲"类组合。"数+大+名"并非来自"数+量+名"。"数+大+名"之"大"并没有量词性质,而是形容词。在"十大金曲"类组合中占据"金曲"位置的词语,多具有名词性,也可以是形容词、副词等。  相似文献   

13.
楚共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君主,其一生有"葴"、"审"二名。关于二名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葴"、"审"二字,读音相近,一也,皆为楚共王名。征诸史料,该观点值得商榷。楚王践祚后照例有易名的传统,"葴"、"审"二名,应是楚共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名+动"式组合一般表示主谓关系。一般来说,表示偏正关系的"名+动"式组合,都具有与之相对的"动+名"动宾式结构形式。"名+动"偏正式组合有其独特的表达功用与构成方式,它产生于汉语自身,古已有之,并非为现代汉语所特有,受外语的影响而得以大量涌现。在构成新的句法结构中,其组合功能也呈现出不同于"动+名"动宾式结构的特性,体现出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代动词"来"不仅可以带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以带动词性宾语;在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中,宾语对数量词有强制性要求,不论是名词性宾语还是动词性宾语,宾语中一般要有数量词或量词,甚至用数量词直接代替宾语;数量词有使宾语有界化、指称化及标记焦点等功能,同时其标量功能弱化.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人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对先秦孔子、孟子等人的人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对人性的界定是"质朴之谓性",指人的天生资质.结合其天人感应哲学思想便会发现董子人性的天生资质中既包含了自然本性的内容,也包含了社会本性的因素.董子主张性有善有恶论,其内涵是性有善质,亦有恶质,这正好是董子"中民之性"内涵所在,而"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不在其界定的人性范畴之内,故董子云"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可见,董子并未提出性三品说,最多是略具雏形而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兄弟之间取名有若干规则.双名者,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单名者,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取名规则与维护宗法秩序和血统纯洁的目的相关.古人表字有与名的涵义无关者,其形式为以表长幼次序的字与表男子身份的字构成.古人有单字表德者,加语助而为双音节词.单字加语助有两种情况,一为单字加行第,即表德之字加伯、仲、叔、季等;一为单字加美称,即表德之字加子、甫(父)、君、公等.僧人法名由"共名"与"殊名"组成,表字与士大夫同.法名可简称"殊名",字须全称,法名与表字可连称.据其称呼惯例可纠正古籍整理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洞庭"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时有出现,但是意义不完全一样,也不一定是同指一处。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体还处于"渊"、"泽"的阶段,"尚相当窄小",应该还不会有"洞庭湖"之称。随着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洞庭湖名逐渐形成并开始固定。洞庭湖之名在湖南的出现,则可能是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地名的移位。  相似文献   

19.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20.
在废名的小说中,有很多对儿童与童年的书写与表现。本文以废名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塑造作为切入点,借以分析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童年回忆主题、儿童视角的运用,从而探讨作家儿童观的诗意表达。通过分析废名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探究废名小说与散文中的互文现象,及诸多小说篇目中引人关注的"十年"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