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建慧 《云梦学刊》2011,32(1):136-138
湘语部分方言点出现了宕开一精组字与宕开三庄组字韵母合流读合口呼的现象。宕开三庄组字读合口呼是受到江开二庄组字的影响。宕开一精组字读为合口呼的原因是韵母的主要元音[’a]与精组声母舌尖前音[ts tshs]相拼时比较费力,于是产生了一个过渡音u。  相似文献   

2.
富善是19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北京附近生活了近60年的著名美国传教士和翻译家,他所编的《华英袖珍字典》是记录当时北京音的重要资料。该字典通过多种方式保留了北京话大量的旧时异读,反映了连读音变、现代已消失的音节、俗读和文读、古庄组字声母异读、古入声字的声调和韵母异读等重要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3.
怀集县是广东省北部的一个主要流行粤方言的县。这里的粤语以县城的下坊话为代表语,它与广州市粤语的比较起来,具有如下的语音特点:1.部分非组字在下坊话中读双唇音[p]、[p■];2.古知母、澄母部分字读[t]声母;3.古见系字有齿化的现象,在流、深摄三等前读[■]、[■■];4.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大部分字均读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5.有以不圆唇元音[E]作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读这些韵母的字广州话主要元音大多是[a];6.咸摄开口三等、咸摄开口四等[-m]尾变[-n]尾、[-p]尾变[-t]尾等。  相似文献   

4.
罗湾客家话是清朝年间由广东迁至陕南商州的客家移民的方言。罗湾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少数非组字读双唇音,少数溪母字读擦音,f、hu-不分,基本没有撮口呼音节,古入声韵尾p、t、k已脱落,古阳声韵的m尾并入n尾,蟹咸山摄一等、二等、三四等韵母有别,臻摄开口见系舒声字、曾摄一等白读读入山摄,梗摄舒声存在复杂的文白异读,有六个单字调,平、入声分阴阳,部分古次浊平、次浊上、全浊上字读阴平(次浊上字最多)。与其他客家话比较,罗湾话保留了客家话的一些典型特点,同时也发生了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5.
平江话来母有两种变读:一种是变读端组舌尖音,一种是变读泥组舌尖音。平江话来母变读是由韵母的声音洪细决定的。来母在细音韵母(三等韵和四等韵)前,变读端组舌尖音。例如:三等韵的离、李,立,列,燎、潦、寥、刘、柳、六、连、脸、恋、临、凛、吝、良、量、陵、领、令、吕、律、略、类、累等字和四等韵的犁、礼、丽、辽、料、怜、练、零、灵、等字多数变读透母,少数变读端母或定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写韶关本城话一种特殊变音现象,从变音的语音特点、变音字的来源和位置以及变音的语法和词汇意义入手,总结其特点如下:1、变音以韵母中嵌喉塞并变调为话音形式,变音字中有古舒声韵与古入声韵混同的现象;2、变音字来自古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古入声字发生变音的最多;3、变音字多出现在单音词及多音词的末音节;4、变音具有名物化的作用;5、变音的名词多为生活中常用的普通名词;6、变音字如有本音、变音两读的,往往伴有词性与词义的变化,也有部分为本音、变音自由变读。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韩国语里,“来”纽和“泥”纽的汉字词在韵母或韵头为i的头音中均变成零声母。“来”纽字在韵母或韵头不是i的头音中,声母变读为n。这种声母的失落与变读的现象跟韩国语语音的特点和语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会同方言的流摄一等字读音与效摄相同,在流摄的[u]、[a]、[ia]、[au]、[iau]、[u]、[iu]七个今读韵母中,流摄一等的文读音和流摄三等的主流读音[u]、[iu]有不同的性质,流摄读如效摄等的现象反映了中古南北语音的不同,从《切韵》中离析出不同地点的语音系统来,方言中不少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杨蔚 《学术研究》2002,(6):169-172
在历史演变中,粤语入声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各粤方言点中。入声分化后,调类数量由少到多,共有五种分化类型;其分化除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外,还以韵母主元音的发音状况为条件。我们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粤北、粤西三大片粤语的人声情况,认为人声的分化是入声消失的前奏;在相对低、音时长的韵母主元音的冲击之下,入声韵尾在某些韵部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入声调值正向舒声调值靠拢;入声字在失落韵尾后可能有不同的归向趋势。  相似文献   

10.
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征,由于古音不同于今音,想要准确无误地划定近体诗的平仄绝非易事,尤其是今读为阴平、阳平声调的古入声字。本文从近体诗的格律入手,找出巧妙判断入声字的一些规律,如利用相间(含相对、相粘)的原则判断入声字、利用"三平调"判断入声字及押平声韵的近体诗首句以外的奇数句末尾为字当为仄声字来判断入声字等。利用这些规律判断入声字时应将一些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听、思、拥、颗、看等除外,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11.
铺门方言是贺州市公认的最难懂、最古怪的方言之一.古全浊唇音、舌音和牙音声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没有完全清化,尽管单念的时候语图上并没有明显的浊音特征,但听感上与来自古全清的塞音声母还是有所不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古全浊声母字在作为二字组词语的后音节时经常出现明显的浊音特征(首音节若是入声韵母,则有可能例外),可分别记为b、d、g.铺门方言的b、d、g只与阳调搭配,而来自古全清声母的p、t、k只与阴调搭配.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看,b、d、g可分别合并到p、t、k这三个音位之中.但是,我们认为把b、d、g独立出来作为三个音位,比较有利于从微观上解释铺门方言中浊音清化的动态过程.另据分析,古帮、端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残存着浊内爆音的特征,表明内爆音向清塞音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2.
湘江流域汉语方言有较多的中古阳声韵字今读同阴声韵,并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各地方言的古声韵条件不一致,二是出现在白读层和常用词中,三是较多的分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这说明,阳声韵在湘江流域的汉语方言中发生了鼻尾脱落后又恢复鼻尾或者鼻化的回头演变。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方言调查字表》,考察中古入声字在今灵丘方言中的舒化情况,在详尽罗列完全舒化与舒入两读的中古入声字的基础上,归纳舒化规律,并对38个舒入两读入声字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三语音的演变,声、韵、调三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从今音看《广韵》的反切,有的从反切上下字不能得出被反切字的读音,其原因除了声母的变化外,还有韵母、声调的变化。韵母的变化比声母的变化还要复杂,不过一般是以声母作变化的条件。沿着这一线索,按照等韵学家制订的等呼,掌握古今音变的条例析合反切下字的韵母,可以得出被反切字的今音。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常常使用“由今知古”的研究方法。然而,今与古的联系是多维的。“由今知古”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研究的对象是“古”,“今”是参照,由“今”领悟“古”。其二,古之存留,长期湮没无闻,今之发现使人们知“古”。其三,“今”作为“触媒”而引起的知“古”。其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知“古”。其五,考察当代,由“今”知“古”。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东门行>中"今非咄行"四字,现在通常的读法是:"今非!咄!行!"在当时,这种读法不仅很难演唱,而且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萧涤非先生坚持黄节先生的读法,认为读为一句,文从字顺,比较圆通,也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今考古诗文,确证这一读法可以成立:"咄行",是"咄嗟行"的省文,乃一复词,不能拆开来讲;"今非"二字必须下文连读;"非"解作"若非",是假设词."今非咄行,吾去为迟"是古汉语常见的假设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汉乐府《东门行》本词“今非咄行”的理解问题,二十八年前,前辈学者曾在《光明日报》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王季思、段熙仲先生主张余冠英先生的读法,即四字读为三句:“今非!咄!行!”然而,这种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没有的。萧涤非先生坚持黄节先生的读法,认为“今非咄行”读  相似文献   

18.
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有清化送气、清化不送气和保留浊音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通过分析古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字在现代闽语的读音异同,结论认为这是闽语自身演变的多种语音层次叠置的结果。送气清化为最早层次,保留浊音为最晚层次。它与闽方言形成早期的移民、隋唐之间的通语影响有关。这还可以找到方言内部结构的两种证据:一是闽北方言的声母清浊、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声调分化存在着明显的对应;二是声母清浊和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文白异读也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540部,收9 353字.其中韦部有十六字,重文五.对韦部十六字逐一进行考释,因声求义,查源探流,撷采古注,旨在正读、释义.分类考释以求“韦”字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