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七月派文学,不得不首先提到理论家胡风,是胡风早年接受厨川白村的生命哲学,形成自己主体性的文学理论,由此奠定了七月派的文学基础。厨川白村把“永是不愿意凝固和停滞,避去妥协和降伏、只得寻求自由和解放的力”称做“生命的力”,厨川白村认为“人的内心不满于外界的压抑而表现出创造生活的欲求”,“正因为有生的苦闷、也因为有战的苦痛,所以人生才有生的功效”。[1]七月派作家把“生的苦闷”与“战的苦痛”纳入具体的历史行程,由此形成了他们对生命力的理解。(一)七月派作品呈现的是什么?一个以痛苦为基本色调的情绪世界…  相似文献   

2.
周涛 《晋阳学刊》2008,(4):110-112
文艺本体论和认识论文艺观代表了西方文艺美学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但在鲁迅和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中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这既是对二人文艺观的重新解读,揭示出鲁迅接受厨川白村的深层原因,也是对当代文艺学发展趋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鲁迅留日时期弃医从文,开始思索以文学改造民族灵魂的问题,倡导并坚守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文学观。这一文学观是在多重合力所形成的语境中发生的,制约性因素颇为复杂,其中耳濡目染所体认到的日本文学经验则极为重要。日本政治小说观经由梁启超使鲁迅逐渐消解了内心深处文学与科学间的紧张,相信文学能传播科学以作用于现代人生;夏目漱石的"余裕论"和厨川白村的文学理论在鲁迅那里形成一种结构性力量,规约着他对文学为人生之范围、程度问题的思考与言说,即不超越艺术底线而妄谈文学为人生。鲁迅反感"破理显实"的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以至于放逐了自然主义所置重的性爱描写,关注"人间苦",现实主义成为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同在的为人生的启蒙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4.
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生命力受了压力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主张上,他的这一文艺主张显然有独到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很大影响,但是他的接受态度还是客观的,他从苦闷产生的原因为性的压抑和消解压抑的途径这两个方面批判并补充了"精神分析学说"。  相似文献   

5.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和陈独秀的支持、鼓励以至敦促分不开的.陈鲁二人都主张自身独立价值的文学观,属于人性论的范畴,也都重视文学的思想性和文学之为美的特质;但同中有异,鲁日"心声",陈日"人情".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思潮上都提倡写实派,但陈独秀倾向于左拉为突出代表的广义的自然派,强调彻底的写实,拒绝理想主义;鲁迅则属于厨川白村所论证的广义的象征派,注重写实与象征调和.包含理想主义因素.重视文学的思想启蒙即宣传教育功能始终是他们文学观的重要方面,两相比较,陈独秀比较低调,鲁迅则比较高调.陈独秀晚年进入了人生艺术圆融无碍的自由境界,而鲁迅终其一生都处在文学有用与无用的思想矛盾中.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中谈到随笔的特点时曾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到暖炉旁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谈,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ay。”徐北文先生最近出版的《海岱小品》中的大部分篇章,就属...  相似文献   

7.
象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象征泛指一切形象,如厨川白村所说的“苦闷的象征”。狭义的象征,指形象借助暗示的手段,表现那种超越形象自身的意蕴,近似“兴”或“隐喻”狭义的象征艺术,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近代各种文学思潮都有过广泛运用。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曾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即象征诗派;后来这一流派又扩散到其它文学体裁,衍化成意象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崇尚主观的文艺流派,当时被称为“新浪漫主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8.
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情绪主观是文艺的始终"的主张上,他认为,不同时代出现的不同流派,都是文学的支流,尽管在当时风靡盛行,但是终不会替代"情绪主观"的主流文学.主流文学也许会在特定的时期,由于某种原因沉入河底,但那仅仅是暂时现象,终究还会容纳纷至而来的各种支流,又以崭新的姿态,奔流于文艺的江河之中.  相似文献   

9.
吕林 《江苏社会科学》2004,5(2):197-200
本文主要对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进行比较论述,从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天才观”、唯美主义印象批评等三个方面辨析了前期创造社的文学观、批评观与英国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早期曾在日本思索中国文学问题,日本文学作为一种氛围、一种场地背景引起过他的关注.在其文学生涯中,厨川白村、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和有岛武郎等人的观念曾激起他的共鸣,支持了他对于文学同现实、历史、未来以及创作主体等关系的思考.然而,他与日本文学之间不是简单的"被影响"关系,而是跨文化语境中的潜对话.日本文学在鲁迅那里作为一种知识已失去了原有的语法地位,转化成了新的言语单位,参与鲁迅的话语活动,承载着新的结构性使命,佐证、强化或推动了鲁迅的某种认识.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呈现出不中不西的混合状态。他以动的文化精神为统摄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幅度的重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塑与他通过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形成的“生命底文学”的诗学观念有着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着《女神》的风采与格调。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平议贾锡信,邱文治鲁迅与郭沫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位巨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性格、哲学情趣、学术探求和文学创作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儒学观,形成强烈的对照,可谓两峰对峙,双水分流。鲁迅毕其一生,始终是批孔的,近年来有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关系,他既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纵观二者的关系,鲁迅早期尚不能识破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论实质,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然而不久,通过翻译厨川白村的著作,对弗洛伊德便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和批判。鲁迅具有伟大作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善于“拿来”外国的东西为我所用,他将弗洛伊德学说的若干合理因素提炼改造,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斗争,发挥了极强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厨川白村是一个有着"悖论"情结的文艺思想家,在他的文艺思想中,始终贯穿的是他的文艺"情绪主观"论,但是,我们在阅读他的文章中还能看到,他在强调这一文艺主张的同时,仍然是将"时代精神"作为文艺的背景,并且对此做了详尽而周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在“救国”与“载道”、“有用”与“无用”的话语角逐中,晚清文学功能观历经“文无所用”与“文学兴国”的两歧分流,最终汇流于“文学救国论”的强势话语。从他者资源的译介上看,晚清“文学救国论”这种常识上的“功利主义”,其论思形式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可称为“无意识的实用主义”。从内在理路剖析,可追溯到儒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文学观,要言之,“文学救国论”可以解读为儒家实用主义的晚清呈现。然而,“文学救国论”依然因循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也未能摆脱“以反载道始,以载道终”的固有思维窠臼。“文学救国论”这一儒家实用主义文学观当代价值的再阐释,需要引入新儒学与新实用主义的思想资源,在对二元对立的解构中重构文学张力,实现“文学自主论”与“文学工具论”的互济对话。  相似文献   

16.
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在其起源语境中就遮蔽了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体验性、超越性等特性。文学本质问题要落实到文学的情感肌质上来探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借鉴存在论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这三个层面为文学情感的生存体验性、生命交往性和精神超越性寻得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17.
法俄文学与文学研究会文学主张的演进刘平清“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为人生”,是它们文学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这一文学观有密切联系的现实主义是它们所提倡的创作方法。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后人心目中的“文学研究会”的主体形象。但...  相似文献   

18.
秦林芳 《河北学刊》2003,23(4):141-145
浅草 -沉钟社顺应着文学多向度革新发展的要求 ,在文艺思想体系的建构中表现出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鲜明的二元倾向。这种二元文学观的形成首先受制于其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特有的文化心理 ,但也与他们广泛接受中外文学的影响有关。将它置入时代要求和文学传统构成的语境中观照、考察 ,这种二元文学观呈现出双重意义 :其中 ,前者强烈地反映了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猛烈地冲击了“文以载道”的陈腐传统 ;而后者则积极地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文学消闲传统以及“瞒”和“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能力。其次, 日本文学具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传统。川端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并一再强调,必须从传统出发,将外来文化“变异”为本民族的东西,“创造世界文 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第三,川端对日本的爱与生命同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种 爱充分体现在对千羽鹤,对山,对古都风物、断简墨迹等的执着当中。第四,川端是一位 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与西方交流,并以本民族的特色和母语的魅力消除其借鉴痕迹的作家。 总之,川端将自己的生命视作“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倾其一生融入日本的传统之中,去 追寻那千百年来不灭的美。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