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悲鸿19岁时由家乡宜兴到上海去谋生,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1年,他到法国去留学,有个外国学生竞当面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爱国心强烈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社区》2009,(14):1-1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白石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人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见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但也有人或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给他泼污水,或出于无知,对他妄加评论,老人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3.
赵芳 《社区》2010,(23):46-46
1939年1月,徐悲鸿经由香港,来到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在新加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非卖品外,徐悲鸿的作品,很快销售一空。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了祖国。同年七、八月间,徐悲鸿还替当时新加坡的总督汤姆斯爵士绘了一张巨幅画像,这幅画像现在陈列在新加坡博物院的“国家画廊”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有关西方现代绘画的论战有过很多次,但本文选取的是发生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备受世人瞩目的“二徐”(徐悲鸿与徐志摩)在《艺术旬刊》上就此而展开的学术辩驳和探讨。通过这样一个视角侧重于去体现徐悲鸿的现代艺术观,他力图以西方绘画去改造当时衰败不堪的中国画,表现出他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教育家对中国艺术前途的双重忧患意识和炽热的民族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5.
大忧患时代中的建构——论徐悲鸿“新国画”体系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主义美术思潮的激荡下 ,并经徐悲鸿的推波助澜 ,以西画写实技法与传统笔墨相结合的新国画式样 ,成为中国中西融合的主流 ,并非个人意志使然 ,而是历史注定。  相似文献   

6.
以两项问卷调查为依据,研究外国留学生汉语“婉拒”言语行为习得情况:他们在表达汉语拒绝行为时受国籍、性别、学习时间长短等主体特征因素的影响;在实施“婉拒”行为时,他们的表达策略比较单一,表层策略常常运用道歉语、感谢语、时间限制词和复合句等方式,深层策略限于运用拖延、补偿、客观等策略.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密切相关,他们表达策略的有限导致理解思域的狭窄.  相似文献   

7.
张振旭 《社区》2013,(5):39-39
刚到法国沃尔德镇,正值冬天,寒风呼呼,雪花纷飞。朋友李俊把我带到一家酒楼接风洗尘。在异国他乡聚集在一块喝酒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喝得很尽兴,热火朝天。直到餐馆到了打烊的时间,我们才撤离。  相似文献   

8.
1919年,徐悲鸿游学巴黎,多次观看各大博物馆所藏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名作,渐悟自身绘画之不足,乃数月不作画,认识到“观古人所作”观念的重要性。1920年,徐悲鸿与法国画家达仰交往,达仰“勿慕时尚”的观念传达给徐悲鸿。“勿慕时尚”至少包含“观古人所作”加上画家独立的判断与分析,有更强的开放包容性。“观古人所作”与“勿慕时尚”两种绘画观的融合与深化带来了徐悲鸿绘画观的嬗变,也是其绘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深刻影响着他日后的绘画创作,这在徐悲鸿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编辑出版的《徐悲鸿选画范》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立冬后,暖风里,风生水起,书画展如期盛开。由福建青年书法家倪可风与青年画家林深,倾情合作的“风深水起——倪可风、林深书画展”于11月16日至20日在海峡文交所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书画家新近创作的50多件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10.
苇杭 《百姓生活》2014,(8):15-15
今年是马年,流行“马上体”: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如此等等,说到成功,最吉祥的一句话莫过于“马到成功”。“马上体”,马到成功,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固然无可厚非,但也暴露出人们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不由想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画家去拜访绘画大师门采儿,他问大师:“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要一天时间,而卖一幅画却要整整一年?”门采儿对青年画家说:“你不妨把时间倒过来,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说不定一天就能卖掉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汉硕外国留学生培养存在如下问题:生源情况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培养方案未能充分照顾留学生特点、留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就业信心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开展全国性的汉硕留学生培养现状调研,提高招生质量、拓宽招生渠道,根据留学生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多层次师资,同时适当借鉴第二语言国际教育硕士经验,解决汉硕外国留学生学习焦虑、文化休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夸奖文化曾让我失去自我判断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的自我感觉好极了。大学新闻学院的很多教授对作业的评语通常是"做得好"或者"做得不错"!这对一个没有多少自信的外国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曲悦耳的音乐。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原来每个学生得到的都是这样的评语。如果人人的作业都是好,那么这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教授再称赞我的作业好,我总是持怀疑态度,心里更希望他们告诉我哪些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教我们新闻特写写  相似文献   

13.
《成才与就业》2011,(11):2-2
留学回国的北京籍大学生也能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了!今年北京市计划招聘3127名大学生“村官”,20名留洋回国的“海归”加入了应聘者的行列。左图为上一年度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在号召青年学生下农村的横幅上签字。  相似文献   

14.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F0002-F0002,F0003
凌德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交大——普渡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理事,厦门大学日本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1982年自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外国学者留学生研修部、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曾任全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  相似文献   

15.
钱卫华 《21世纪》2001,(7):62-63
中国贸易市场的前景几乎被全世界的人看好,但由于语言、文化等障碍,使很多人无法参与分割这块“蛋糕”,于是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语言,学习商贸,为以后留在中国或返回国内做对华贸易奠定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是作为搭乘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不断发展的“顺风船”而日新扩大规模的。关注外经贸大学留学生部对外培训中心有很长时间了,不久前一天,我来到对外经贸大学.与一个留学生班的“老外们”一起上了半天课.便有了这篇“现场传真”──  相似文献   

16.
当代俄罗斯诗歌的发展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裂变的、徘徊的、寻找的过程。在这个文学进程中,有一个非常活跃、非常引人瞩目的诗人群体,就是年轻诗人。从生理年龄和创作时间上看,他们可分为两代人:第一代和第二代。两代诗人的诗歌理念、书写风格和审美情趣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保持了各自的创作特点,批评界称之为年轻诗歌。年轻诗人及其诗歌创作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诗界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7.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三农”认同是青年成为乡村人才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思想前提和保障。当前,青年“三农”认同整体薄弱成为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掣肘因素,主要表现为认同对立、认同离散、认同逃避、认同功利等。认同本质上是心理过程,因而既要从心理学的层次分析认同薄弱形成的原因,也要从中寻找增进青年“三农”认同的着力点。在实践中,以“三农”政策引领乡村振兴以彰显认同的时代主旋律,以“三农”教育夯实理性基础严守认同的认知主阵地,以“三农”实践激发行动热情打开认同的知转行主通道,联动协同发力,增进青年“三农”认同,从而培养“一懂两爱”的青年乡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周礼 《社区》2010,(35):37-37
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这一点毋庸置疑.稍微读过一点书或懂一点异域文化的人都知道。法国人的浪漫让世人景仰,然而法国人的“抠门”同样让世人瞩目。我早年曾留学法国,对此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人假设理论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中,尤其是在青年人才人力资源开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动性差、管理单一、晋升渠道狭窄等突出问题。应用社会人假设理论,科学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必须在青年人才引进上做好双向选择题;在青年人才培养上树立全面发展观;在青年人才选用上坚持人岗相适论;在青年人才管理上倡行宽严相济。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 ,就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切合青年学生的心理 ,激发学生青春的朝气 ,高扬个性 ,发展理性 ,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快乐中学好语文 ,为自我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