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本分析是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路径之一。刘俐俐教授在文本分析领域进行了长期而有效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理论与方法,认为文本分析“是介于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不单纯是感悟式的欣赏活动,通过文本分析进而实现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论文在初步理清刘俐俐教授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就《理论与文本的疏离》一文若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法研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法研究范式不符合我国国情。破解经济法研究的困境,首要的任务在于实现由市场经济法范式向转轨经济法范式转换。转轨经济法范式抓住了我国经济法的“真问题”,契合国情。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经济法应在基本假设、研究视角、研究核心、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法研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法研究范式不符合我国国情.破解经济法研究的困境,首要的任务在于实现由市场经济法范式向转轨经济法范式转换.转轨经济法范式抓住了我国经济法的"真问题",契合国情.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经济法应在基本假设、研究视角、研究核心、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4.
赵毅衡教授所提出的“伴随文本”,扩展了“文本间性”,给定了伴随文本问题的分析框架.针对其中存在的部分有待明晰和完善的问题,笔者尝试性地进行了修正与扩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民族志是在科学技术人类学的大背景下,一些科技民族志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现场作的人类学描述.用民族志方法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事项,是人类学理论的突破,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延伸.民族志文本的演变、更替,从表面上看,只是文本写作形式的变化,实质上是文本所表达的范式风格的演变.科技民族志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都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李洪岩 《文史哲》2006,(5):5-18
中国古代史学文本理论具有客观主义的特质,史学文本写作实践却表现出反客观主义的文学化情形,由此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并延展到近代史学,构成考察整个中国史学脉络的一个线索。史学文本中的文学化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具有必然性和认识论上的某些理据,时常造成历史认知的变形。反文学的史学文本思想则缺乏历史认识论的澄明,甚至成为悖论,但客观主义的史学文本书写规则并未因此而失效。将古今之文本理论与史学实践结合起来,参照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予以观照,对史学观念颇多警示与警醒作用。后现代主义逼使客观主义深刻地反躬自省,然而,无论史学文本具有多么强烈的诗性结构,“历史真实”的概念却依然可以成立,史学文本所表现出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都无从抹煞。将后现代主义中“异化的力量”“解构”掉,吸取其“合理内核”,历史学将变得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7.
20纪初,面对物化现象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势,西方马克思主义悄然兴起。在这一潮流中,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中介范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进行评判性研究。透过对中介范式理论实质、理论使命和实践运用的描述,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利用中介打破对待现实客体的“直接性”,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的力量”,看到历史的“事实性本身”。  相似文献   

8.
闵云童 《兰州学刊》2007,(9):182-184
文章从"互文性"的概念分析入手,指出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往往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文本的层面、主体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而在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中,文本、主体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又是其核心要素,并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在这个意义上,互文性理论中的"互文性"就具有了多向度性,从而也使互文性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大的拓展性.  相似文献   

9.
董希文 《学术论坛》2005,2(8):176-180
面对来自左右阵营的攻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将詹姆逊勇敢地接过时代赋予的重担,将现代语境中占优势地位的语言文本理论与历史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泛文本理论与批评。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同时又借鉴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语言学阐释模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文章对詹姆逊泛文本理论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内涵与特征及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本理解与汉语文本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文本理解,进而进行基于理解的信息抽取,是当今信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要实现完整的文本理解,首要的工作应是对文本在结构上作详细的分析,因各段在文本中的位置,及一些特定的语句的顺序和关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的角色。文本理解是自然语言理解中最重要和最难处理的工作,但是自然语言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李宏伟 《北方论丛》2009,(1):133-135
20纪初,面对物化现象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势,西方马克思主义悄然兴起.在这一潮流中,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中介范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进行评判性研究.透过对中介范式理论实质、理论使命和实践运用的描述,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利用中介打破对待现实客体的"直接性",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的力量",看到历史的"事实性本身".  相似文献   

12.
自由教育以培养智识之士为目的,以个体灵魂的博大与人格的健全与独立为旨归,以现时代的基本精神状态为思考语境,努力发掘文化经典之真正智慧与内在生命力,以期使古典文本的内在价值能够参与现时代个体的精神建构。而对经典文本的精微阅读即是达成这一目的的基本方式,并且必然涉及到对传统的文本解释学范式的转换。对古代哲人的隐微写作方式的发现能够为解释者提供一种足以与写作者心灵交流的方式,从而为新的理解提供一种途径,使得经典文本成为个体与写作者精神交流的思想场域。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俐俐 《学术研究》2006,(11):127-131
论文在分析了一批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的基础上,思考了几个理论问题。其一是关于文学经典的思考,认为文学经典是文学理论加以分析、概括和提升为理论形态的重要资源。其二是关于文学经典的文本分析和采用方法,认为以艺术效果为逻辑起点、由果溯因的诗学研究是对文学经典研究的主要路径。其三,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式的经典文本分析,将艺术效果的描述和效果追根溯源性分析紧密结合;文本内部分析与文学史、文学思潮史视野的考察相结合;以互文性为关注重点也是分析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历史上,"文本中心论"研究范式,可以说由来已久.这种研究范式从"意义为文本所固有并被作者所赋予"观点出发,关注文本本义,把"文本"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心.在当代文本中心论研究范式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了一种新文化研究范式,即"相关性"范式.这种新研究范式的重心不在文本的本义,而在于文本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上,主张意义不是文本的固有特质而是被读者发现并生产出来的,一个文本只有进入社会和文化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活.这种新研究范式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当代文化研究从以往过于注重文本分析转向注重读者的文化实践.但另一方面,这种新范式也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寻求范式突破的过程中,各种研究范式都力图取得最为合法的地位。本文通过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科学"、"人学"和"文本学"三种典型性研究范式,对各种研究范式的优势和缺点进行省思,体认到各种研究范式是"相竞""相生"的关系,从而力图检讨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为各种范式清理出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以期开拓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体学理论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形成了理论文体学和历史文体学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但这两种范式在对具体文本的文体阐释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文体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即文本文体学,并从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研究的综合视野和研究方法等层面对文本文体学的具体理论内涵和理论方法提出一系列自己的见解,其目的是为建构现代文本文体学提供某种可行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的进步,拍摄影视作品变得越来越方便,社会文本、书面文本与影视文本三者之间彼此切换成为当代文艺的一个特色。在此切换过程中,尽管小说与影视剧的改编是双向的,彼此都可以扩大作品的影响,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仍然可得出不同的结论。相互揣靡对方,已成为主体角色互换及文本相互切换时必需考虑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件,有效地坚守着人文科学的"人文性".通过确认"文学文本"具有"双声语"品质,巴赫金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对话性"与文学接受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是将人工智能伦理价值和要求转化为国家规范化、常态化的正式性行动原则、集体规约与管理制度的过程,探索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逻辑是完善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体系的关键之义。运用扎根理论对我国人工智能伦理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构建出“条件—工具—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情境、价值感知和政治势能是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重要发生条件,经验准备、保障基础和配套支持是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必要辅助工具,国际竞合和多元协作是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主要联结行为。三者发挥驱动力、托动力和助动力的合力作用,共同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孙绍振简介: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1973年奉调至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孙氏曾致力于诗歌创作,曾有诗集出版。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卷入朦胧诗大辩论,其《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从1981年在《诗刊》刊出以后,引起广泛的批判,1983年又与谢冕之《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之《崛起的诗群》遭到批判。但是日后的实践证明:孙氏的这一论文已成为当代新诗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到90年代中期,已经为一系列当代文学史所肯定,其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自1981年以后,孙氏集中力量从事文艺理论之研究。有专著《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等等。孙氏的所有学术以其独创之真善美三维错位及形象之三维结构之理论为基础,自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