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雷乐·艾泼斯坦,1915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917年随父母迁居中国天津,在南开中学毕业后,进《京津泰晤士报》任记者。后历任《北平时事日报》编辑,美国合众社、重庆美国《联合劳动新闻》记者。1933年开始为  相似文献   

2.
前记:本纪要编辑的依据,是一九一九年一月至一九二○年五月的北京《晨报》、《益世报》、《国民公报》、《北京日报》、《民治日报》、《公言报》;上海《申报》、《时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救国日报》、《新闻报》、《神州日报》、《新申报》;天津《大公报》、《益世报》和武汉的《大汉报》等报纸,还有《东方杂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周刊》等刊物以及有关的回忆、日记和书籍。  相似文献   

3.
楠柠17岁离开大学生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部队转业时,主动要求到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深深激励过她的《中国青年》杂志工作。历任《中国青年》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和《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相似文献   

4.
在瞿秋白的政治、文化活动中,编辑工作占了很大一个部分。他主编和编辑的《新青年》、《向导》、《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等报刊杂志,都致力于介绍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走向编辑的第一步——《新社会》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瞿秋白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他由消极的“厌世”思想转而投入  相似文献   

5.
田仲济教授,山东潍坊人,1907年8月17日生。193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政治经济系。求学时期即从事文艺活动,先后编辑《野光》、《处女地》、《青年文化》、《报告》、《微波》等周刊和月刊,曾担任东方书社编辑主任,现代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新型文艺教程》、《情虚集》、《发微集》、《夜间相》、《微痕集》、《小说的创作与鉴赏》、《中国抗战文艺史》、《杂文的艺术与修养》、《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精神》、《文学评论集》等理论、杂文著作。历任上海音乐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的早期诗歌,主要指的是一九四○年他在延安时凭记忆默写出亲自编辑成的《预言》诗集中的诗歌。这个诗集基本上包括了他早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中的《燕泥集》,和他自己的《刻意集》中的诗作。这看来是经过他有意筛选的。因为从近来找到的他发在《红砂碛》、《新月月刊》、《西湖文苑》、《新时代月刊》、《文艺月刊》、《华北日报副刊》、《万县民众教育月刊》、《文丛》、《成都社会日报》……等报刊上未被选入《预言》的诗看来,还没有突出的超出《预言》水平的诗篇。  相似文献   

7.
张琴秋传略     
张琴秋,女,一九○四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石湾镇。父张殿卿,曾任浙江嘉兴《三江日报》编辑,后回乡务农。因琴秋聪颖好学,张殿卿节衣缩食,供她深造。  相似文献   

8.
吴宝康,1917年9月4日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1938年2月,参加党的外围团体——上海市银钱业联谊会。1939年1月在上海英商汇丰银行工作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下乡参加新四军。历任中共苏南东路特委《江南》半月刊编辑、无锡战地服务团团长、中共常熟县董浜区委委员、董浜办事处主任、大众报馆编辑主任、江南社编辑部主任、社长,前进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因此,对丁玲的研究离不开对她编辑活动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的丁玲研究者都把研究视线投射在…  相似文献   

10.
王度庐,1909年生于北京下层旗人家庭,原名葆祥,字霄羽。1926年开始在《小小日报》发表侦探、社会、言情等类型小说,1927年开始发表武侠小说。1930年在《小小日报》开辟个人专栏"谈天"纵论天下,并于次年进入报馆担任编辑。1934年移居西安,1936年回北平,1937年赴青岛,次年始以"度庐"为笔名发表作品。1938年开始在《青岛新民报》连载《宝剑金钗记》,到1944年《铁骑银瓶传》连载完毕,王度庐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悲剧侠情"风格的杰出代表。抗战胜利后,王度庐在青岛继续从事写作。1949年迁往辽宁,先后在大连、沈阳从事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1年迁入铁岭随幼子生活,直到1977年病逝,终年69岁。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兼有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新闻编辑工作是瞿秋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瞿秋白在短暂的一生中,创办、参与和主编了《新社会》、《向导》、《新青年》、《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一系列进步的党报党刊,多年的新闻编辑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和宝贵的编辑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明确的办刊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报刊文章的真实性原则;提倡报刊文风要通俗化、大众化,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避免教条主义;依靠群众办报,走群众路线,着力建设和培养工农兵的编辑通讯队伍。瞿秋白的新闻理论与编辑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读书     
为“温州模式”鼓与呼《为“温州模式”鼓与呼——温州日报农村改革(初期部分)报道回忆》,日前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由原温州日报副总编辑、温州侨乡报总编辑蔡育麟编著,原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温州市委第一书记袁芳烈等为该书题词。  相似文献   

13.
立秋  钟达图 《山西老年》2013,(10):27-27
今年69岁的杜巨才原在山西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编辑、高级编辑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采编组长、副主任、副社长等科处级行政职务,他在新闻战线上奉献了将近五十年,退休后,出于对新闻工作的责任,仍然笔耕不辍,为多家报纸供稿,先后采写数百篇,并以《责任》为题,出版了新闻作品集上下两册。  相似文献   

14.
从1940年到1949年,周文在延安、晋绥边区、重庆等地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工作,负责编辑报纸和期刊,先后担任《边区群众报》、《抗战日报》、《晋绥大众报》的社长和《新华日报》的副社长。周文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通讯网络,培养通讯员队伍;第二,对新闻大众化的理论总结;第三,新闻小说化的成功实践;第四,新闻作品的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关于《豫报副刊>)的出版 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在鲁迅的支持下,在河南开封创办了一种新的日报——《豫报》。《豫报副刊》是随《豫报》发行的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每日出版十六开 纸四页。现在看到的《豫报副刊》共一百四十期,至一九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止。 《豫报副刊》由吕蕴儒、高歌、向培良等人编辑。吕蕴儒,名琦,河南人,鲁迅在  相似文献   

16.
陈去病先生,早年积极投入民族革命运动。1903年东渡日本,参加拒俄义勇队。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宜传和教育工作。先后参加《警钟日报》、《江苏》、《二十世纪大舞台》、《国粹学报》等报刊的编辑工作,并在上海爱国女学、吴江国民学校以及镇江,安徽、绍兴、杭州等地任教。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先生共同创建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陈去病先生擅诗文,存世的《浩歌堂诗钞》,多为鼓吹反清,悲愤国事  相似文献   

17.
《青年学刊》创刊十周年,《校报》发行三十期座谈会,1997年12月18日在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举行。 陕西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冯家臻、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徐来见、省委宣传部《宣传向导》主编刘华为、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王晓弟、《理论导刊》主编宋正明、编辑路军、《少年月刊》主编王宜振、《当代青年》副主编王金劳、《陕西青年工作月刊》副主编房燕平、陕西有线电视台记者张明、单子键、《陕西日报通讯》责编金路、《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18.
彭翼仲是清末北京地区一位活跃报人,他致力于民间报业,以一己之力创办了《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三种报纸,以《京话日报》最负盛名。《京话日报》初创时有所赔累,进入乙巳年(1905年)开始兴旺,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报纸定位的显著变化。论文探析1904年8月到1905年7月期间该报定位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正>光阴似箭,三十年筚路蓝缕采百家精华;岁月如歌,三十年精雕细琢创一枝独秀!1984年12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大好形势下,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萌发出勃勃生机的美好日子里,《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了!30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报历任主编、编辑  相似文献   

20.
晋劼 《山西老年》2012,(6):22-22
抗战时期,山西兴县蔡家崖是晋绥边区的首府所在地。晋绥边区政府和贺龙率领的一二○师师部均设在一座漂亮的宅院内,贺龙、关向应等在这里住了许多年,毛泽东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