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享健出生在广东顺德。从创办乡镇电风扇小企业,到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叱咤商海的何享健,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企业家"、"首届空调大王"、"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何享健的一切成功源于他一直坚持的信念和战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求变才能做第一"。  相似文献   

2.
古国凡  何洋 《社区》2013,(8):38-39
"多做好事、帮助别人"是他的人生信条;"我以我心济贫困,我愿终生学雷锋"是他的座右铭;他先后救助了30多名贫困学生、16个残疾儿童、7位贫困母亲,捐钱捐物数不清;遇见落难者,他腾出房间,一住就是3年;看到孩子失学,他东奔西跑,联系学校;他先后开通了爱心热线电话,创办了"雷锋网站";他的家几乎成了"残疾人救助站""困难人收容站""扶困济贫服务站"。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2日,深圳,初秋的莲花山上,一群人在一个中年汉子的带领下,正以各种形体状放声大笑,笑声荡漾在绿树丛中,漫过这个朝气蓬勃的都市。这位45岁的中年男人,便是被称作中国"欢笑大使"的张立新。而今,张立新创建的爱笑俱乐部在全国发展会员已达10余万人,他也成为了中国当之无愧的"笑长"。一年多前,张立新还是一个闯荡商海的商人,他抛开日赚干金的诱惑,创办了中国的健康运动——欢笑瑜珈。张立新的心愿是让亿万中国人放声大笑起来,让和谐中国的梦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3,(5)
1990年10月,打工汉郑书明创办了一家资助穷困学生的旅馆,免费吃、住,还兼任旅馆教师,教如何做人,批改作业。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爱心旅馆"。12年来,旅馆先后住过近百名小客人,郑书明12年如一日的破天荒义举震惊重庆和北京,原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亲切接见这位打工硬汉,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  相似文献   

5.
正说改革开放40年,说温州模式40年,若问谁直接参与特别早,突破之事特别多,社会影响特别大且持续时间又长,那非陈寿铸莫属。是他,积极建言并参与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城市农贸市场;是他,自行设计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批个体户证书的颁发;是他,负责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是他,  相似文献   

6.
洪贵孚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74岁了,还在担任唐山新月穆斯林瓷厂的厂长。17年前他创办了这家瓷器厂。他手下只有9名员工,可是这个小工厂生产的穆斯林餐具却能热销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而且这样的工厂至今在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相似文献   

7.
正他曾经是一名军人,一名公务员;他曾经创办郑州第一家量贩式KTV;他是国内商务型酒店的弄潮儿之一。在河南省内,他的商务型连锁酒店已经遍地开花,达到了22家。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急剧增长。而此时,不安分的他又将商业的触角伸向了旅游行业。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游客带着"会飞的家"到处去旅行。他就是河南弘峰酒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峰。  相似文献   

8.
正树人,是这样一所学校——由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之一——"自学·交流"的创始人徐辉和他的精英团队创办。学校含小学、初中两部,全寄宿管理,学校负责接送。树人,是这样一所学校——在全县教育的最洼地起步,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从招生极度困难到一个学生进不来、一张床位腾不出的跨越;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了多名教师在全县上公开课、校长应邀赴全国多地讲学的腾飞;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教学质量由全县倒数跃至总均分连续的全县第一……树人,正被人们的认可、信任和称赞紧紧"包围";树人,到底凭借什么陡转乾坤——"尊重,是学校前行的根本力量。""教育,心灵与心  相似文献   

9.
一润 《百姓生活》2013,(9):32-33
2012年10月28日,在浙江义乌工商学院讲台上,22岁的石豪杰面对数百名前来取经的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教师说:"我创办的3D眼镜公司,已经有了全球500强合作伙伴,今年的销售额预计5000万元,分公司已经开到了温州和深圳等地……"石豪杰是该院当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上大学3年,他是怎样走上创业路并取得成功的呢?贫寒农村娃放弃上重点大学,考入高职院校开启创业梦1990年6月,石豪杰出生在河南郑州市郊区的一农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种地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给患白血病的7岁女儿筹钱治病,李朋拿着女儿的涂鸦到街上去卖。路过的好心人纷纷解囊相助。在陪女儿住院治疗期间,李朋看到很多患者每天吃不上卫生营养的饭,决定回馈社会,于是,创办了"爱心厨房"。李朋和"爱心厨房"的故事还上了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和《东方时空》。在他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和企业纷纷加入,共同将这份爱薪火传递。  相似文献   

11.
<正>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53年,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现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学院与硕士生培养点,南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协作医院。今年11月27日,全国"2010改革创新医院"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我院荣获全国"2010改革创新医院"称号。  相似文献   

12.
郜合启 《华人时刊》2007,(10):40-43
在眼下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超市货架上,一种商标名为"老干妈"的瓶装辣椒调味品,总都摆在非常显眼的地方,可别小看这一瓶辣酱,生产它的陶华碧,白手起家,在短短11年间创办了一个资产达13亿元、员工1300人的大型企业。2006年10年12日,胡润"中国内陆百富榜"发布,陶华碧以13亿资产位列第325位,同时成为贵州的首富。在眼下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超市贷架上,一种商标名为"老干妈"的瓶装辣椒调味品,总都摆在非常显眼的地方,可别小看这一瓶辣酱,生产它的陶华碧,白手起家,在短短11年间创办了一个资产达13亿元、员工1300人的大型企业。2006年10年12日,胡润"中国内陆百富榜"发布,陶华碧以13亿资产位列第325位,同时成为贵州的首富。  相似文献   

13.
江镇 《老友》2011,(11):26-27
每次看到汪有根都是风风火火,精神矍铄,根本不像一个花甲老人。是什么动力让他退休不褪色,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干工作?带着一份好奇、一份钦佩,笔者走近汪有根,也走进了他的“多面人生”……社会上的“名人"在汪有根的书桌上摆了足有上百封信件,这些信件来自全国各地,都是缘于他创办的《夕阳情》手抄报。有的来信向他索求手抄报,有的寄报纸与他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从1919年开始,作为旧上海三大报之一的《时报》,先后创办了"教育""妇女""儿童""实业""图画"等多种周刊,这是我国最早创办系列专题周刊的报纸,在整个报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知名报人、新闻史学家戈公振正是创办"专刊"的直接推动者。他不仅擘画各专刊的创办、发展,还亲任《图画周刊》的主编。戈公振认为风靡一时的报纸专刊只是为形势所迫,虽代替了杂志的部分功能,但其自身有不可化解的内在矛盾;理想的报纸专刊应以文艺为基础,贴近读者的常识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从萌发"要做一新闻记者"的思想萌芽阶段,到立志"以新闻记者终其身",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新闻记者",到自己创办《京报》并以"铁肩棘手"以自勉,最后为报殉身。他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峰 《老友》2009,(7):28-28
廖祖彬是会昌县小密乡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牵头设立小密教育基金会,资助困难学生读书;他创办"留守孩成长乐园",义务辅导留守儿童读书、写字、绘画;他自办家庭图书馆,7000多册图书免费向农村孩子们开放;他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送去关爱,送去温暖。廖祖彬十几年如一日情注农村留守儿童,使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2日上午,在国家"十二五"全国重点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上,教育部中国教师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司长授予中国教育品牌研究所"全国创新教育贡献奖",会上还表彰了该所常务副所长陈二泉,授予"全国创新教育杰出人物"光荣称号,对陈二泉的治校理念和办学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把"优秀校长陈二泉治校个案和治校规律的研究"立项批准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品牌研究所以其鲜明的教育宗旨和理念,在全国直接参与创办学校8所,管理  相似文献   

18.
李志光 《源流》2012,(11):68-69
一个外形怪异,看起来极不规则的樟树根可以做什么?一个巴西花梨木做成的复古办公桌可以用艺术进行如何包装和升级?对普通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然而,对萧社和来说,这些问题都如家常便饭,他的工作便是卖家具、"搞"艺术,他用艺术提升了自己的家具品位。8月10日,记者采访了萧社和,并参观了他一手创办的"大涌美术馆"。...  相似文献   

19.
在荆州市沙市区杨林堤路北边的一条僻静小巷里,坐落着一幢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王盛汉创办的湖北省首家私人博物馆——荆楚民俗博物馆。王盛汉,今年58岁,是荆州变电分局周家岭变电站职工。弱冠之年,他即爱上绘画、书法、雕刻、摄影,此后一直勤钻苦研,坚持不辍。因"文革"期间精于画毛主席像的缘故,单位派他赴四川万县购买颜料。在溯江而上的"东方红"轮船上,船长听说他会画毛主席像,不禁大喜过望。当他完成画像任务之后,船长给他开了一张免费坐客轮的证明,于是,他沿江参观了屈原庙、昭君故里等名胜古  相似文献   

20.
《宁波大学学报》创办20周年了,真是可喜可贺。自己作为一个参与学报人文科学版创办并在其中兼职达15年之久的老兵,就像一位老农对于自己长期耕耘过的土地一样,对学报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回顾学报的成长,至今成了"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然是与学校师资队伍的日益壮大、科研实力的日渐增强分不开的,这中间也包含着历届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质量是学报的生命,生命是需要精心养护的。我认为学报质量包括文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