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富有东方智慧的理性精神.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和李光耀一切以行得通为原则的"行得通论",体现了实用理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摸论"和李光耀鞋子"穿得越久,就越觉得合适"的"鞋论",体现了渐进理性;邓小平"不搞争论"、"抓紧时间干"的"不争论"和李光耀"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将来怎样,让下一代去决定"的"存而不论",体现了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刊特稿《邓小平谱写的经典乐章——苏州工业园区》,首次披露了邓小平当年访问新加坡,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孕育伟大构想的内情。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精神文明的主要特色及其借鉴意义张建祥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我国南方视察时指出,新加坡经济发展快,同时精神文明也搞得好,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搞得更好。纵观新加坡独立后几十年来的建设实践,他们不仅创造出了一个令世人惊羡的经济奇迹,同时...  相似文献   

4.
在邓小平理论中,改革的实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再批判,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否定,对市场经济的理性确认;开放的实质则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再认识,对人类一切共同文明的创造性吸收,而深圳就是改革的试验地与开放的窗口;实践邓小平提出的"再造几个香港"的安排和响应"广东要借鉴新加坡经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号召,是深圳在战略机遇期中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施忠良 《今日南国》2007,(22):63-63
我女儿高中毕业不久就拿到了驾驶证。大学毕业后,她远嫁新加坡。今年暑期回家探亲时,我发现她居然不会驾车了。难道她在新加坡不开车?"是的,我在新加坡没有开过车。"女儿证实了我的猜想。"因为我在新加坡考不下来驾照。"女儿有点儿无奈。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7.
说话算数     
"如果马来西亚能够给予华裔和印度裔人民公平的教育机会,新加坡可能考虑重新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李光耀马来西亚官员莫哈末泰益对此的回应是"我们不需要新加坡",他认为"我们比新加坡更好"。"我们允许人民自由养猪,新加坡却完全禁止。我们允许民众吃香口胶、定期举行大选、容许反对党存在及批评政府。"  相似文献   

8.
正那天在网上与定居新加坡的同学小军闲聊,得知他准备买一套房,便问:"新加坡房子贵吗?你买得起吗?"小军回答:"若是买商品房,一般每平米2万新币左右,相当于每平米10万人民币,这种房子我是不敢奢望了。但在新加坡,只有15%的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而85%的新加坡公民都购买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的商业、贸易、加工业管理就像她的热带气候一样,充满'热气'。而保持这种局面,就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各类经营管理人才。这为中国高中和中职毕业生选择到新加坡留学就业提供了机会。由于新加坡在经营管理方面紧随国际水平,因此,如果有机会留学的话,中国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可以选择新加坡商学院。"这是新加坡商学院驻上海办事处的箫永强先生对本刊记者说的一番话。但人们在思考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被认为的华人学校转型分段期,早在1930年代,新加坡的潮州华侨学校就已经进行了在地化(Localization)。学校为了迎合殖民地的特殊环境和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大量调整,使得潮侨教育和大陆的联系变成了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体现。更突出的是,在治校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潮侨教育充分体现了新加坡的在地特色。可见从早期"中国人的教育"转向"新加坡华人教育"的转型并不是在新加坡建国后才开始,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历程。这些早期的调整适应也为之后当地的华侨学校转型提供了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始以"低补偿"为显著特征的土地征收制度运行了长达四十余载,直至2007年方予重大修改。这些被新加坡国内外诸多人士谴责为"恶法"的征地补偿规则成功运行如此长时间且从未引发野蛮强拆或者被征收人(户)涉法上访、堵路、跳楼、自焚乃至暴力性质的群体性抗法等征地与拆迁乱象。以"法治二元论"视角观之,其根源于新加坡法律治理过程中所依循的泾渭分明的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二元发展路径。新加坡土地征收领域的法治实践是该国处于长期执政地位的人民行动党依法执政和全社会服从规则治理事业的缩影。新加坡法治建设模式可为中国等法治后发型国家所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何如平 《华人时刊》2008,(11):86-86
2008年9月22日是中国无车日,活动主题为"人性化街道"。在中国城市开展无车日活动,主要目的是倡导绿色交通,促进能源节约和减少污染。其实不仅中国有"无车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每年都要开展"无车日"活动。去年我到新加坡旅游,小姨开车带我去观赏新加坡的市容。新加坡风景秀丽,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这里城市规划井井有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置身其中感到心情非常舒畅。  相似文献   

13.
1992年3月,针对当时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理解的片面性,朱镕基强调对邓小平"南方谈话"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要片面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朱镕基在"要不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问题上与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都是一致的,而不是同其唱反调。一方面,朱镕基坚决拥护邓小平关于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观点,另一方面,朱镕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主张全面正确地理解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等思想,特别强调"发展"的约束条件,主张保持"快速发展"与"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邓小平思考、运筹、决策当代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贯穿于邓小平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是他提出"先富"、"共富"论的理论源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论,坚持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15.
王冕 《今日南国》2008,(3):60-61
3万中国留学生"出身"影响就业 目前新加坡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8万余名国际学生.中国是新加坡重要的生源国之一.据了解,现约有3万名中国学生在新加坡留学,且每年人数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有"民族博物馆"之称,新加坡的民族关系与新加坡建国有着特殊的联系,新加坡在建国前后发生多起民族冲突,是新加坡政府在建国时候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新加坡民族关系和谐的原因包括:权威型政治领导和廉洁高效的政府、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方面追求平等的权利、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形成共同价值观、尊重各民族宗教和传统文化等。这些经验为多民族国家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的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新中港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跨国公司。其股东包括香港30多家实力雄厚的著名企业、中国内地10多家大型企业及新加坡政府属下的新加坡贸易局等。公司注册资金5亿港元。其股权分配为:香港股东占55%;中国内地股东占32.5%;新加坡股东占12.5%。其总部设于香港中环新中银大厦25层。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更加汹涌澎湃,中  相似文献   

19.
丁汀 《新少年》2012,(Z1):7
现在,每年有上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专程造访鱼尾狮公园,与世界著名的鱼尾狮塑像拍照留念。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名绝不虚传,在新加坡的市中心,绿树与高楼互相映衬。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价值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猫论"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础,科学技术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核心,发展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关键,"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