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买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出现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自从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无论在政治与经济、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几乎在各个重要领域和地区都有买办的活动,在瓦解中国古老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买办的作用从沿海城市直至穷乡僻壤,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深度不容忽视。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侵略的加深,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买办阶层,可以说买办是东南社会变迁的产物;另一方面,买办阶层的形成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新型阶层,他们的商务经营与社会实践活动则促进东南社会进一步变迁。因此,在研究东南社会变迁这一命题上,买办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以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和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国土开发格局相应地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而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统筹长江流域和全国国土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柔软的“脐部”近年来,区域经济再次引起宏观决策者的重视,无论是跨国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是中国的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大都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最终达到共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并实施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区域发展上大体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沿海、沿边、沿江、沿路“四沿’发展战略。这一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沿海城市经济的战略发展目标 沿海城市经济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城市经济应该实现比翻两番更多一些的目标。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其一,如果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国经济发展的沿海城市的经济不能翻两番,要实现全国翻两番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沿海城市经济能够翻得多一些,不仅可以相对减轻兄弟地区的负担,而且可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支援兄弟地区的发展。其二,沿海城市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据1980年统计,我国220个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占的比重为:工业总产值71.3%(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63.2%,工业企业利润税金76.9%,职工人数51.9%。其中沿海城市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要部分。解放前,我国轻重工业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分布在沿海城市。解放后,虽然我们花较多力量发展了内地工业,但是,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在全国经济中仍然占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动江苏区域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本文基于非均衡、均衡发展理论,以"三极一带多节点"非均衡空间开发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模式,在非均衡发展中构建江苏沿海地区均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 在制定和实施沿海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突出问题之一是如何科学地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的水平.笔者对此加以论述,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沿海开放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多类模式的建立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之后,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急剧改动.第一,在突破传统产业增长模式的同时,以开放为中心,建立起新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  相似文献   

8.
近代青岛经历了由封建性的商业贸易口岸重镇到殖民地性质的商业贸易港口城市、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港口城市的历史演化。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作为沿海城市的青岛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资源、广大的经济腹地和较好的商业贸易基础;二是德国、日本先后对青岛进行殖民统治,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入,带来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客观上刺激了当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在外国资本势力、中国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势力的控制和摧残下,软弱的中国民族资本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挣扎,无法得到正常而充分的发展,这无疑对青岛这类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和工业近代化进程起了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利民 《河北学刊》2004,24(6):177-182
明清时期 ,运河漕运和贸易促使运河附近的港口城镇成为规模不一的南北商品集散中心 ,海运漕粮和沿海贸易带动和促进了沿海港口城镇的发展。根据当时的商品流通网络 ,华北地区分为两个经济区域 ,各经济区域内经济重心是在大运河和驿道等交通枢纽、首都和省会附近等华北平原农业比较发展地区。近代以后 ,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轨道 ,沿海城镇内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 ,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成为不同范围的经济中心。随着商品运输方式的变革和商品流通网络的重组 ,港口城镇完成了向东部沿海的区位转移。但是 ,这并没有打破原来的两个经济区域的格局。其中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沿海和近代交通运输枢纽 ,其空间特征就是从偏重内地向沿海地区东移。而且 ,这种符合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地域结构特点,以53个沿海旅游城市所构成的沿海城市带为主体,以11个沿海省市为依托,建立类—亚类的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方案,按照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的三大沿海区域格局,系统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功能区布局特点及开发重点,提出合理安排不同旅游功能区开发时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带、三圈、多极滨海旅游产业总体空间格局等发展对策,并在交通、人才、法律、资金等方面为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提供相关保障,以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与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兴奇 《兰州学刊》2013,(2):213-215
城市文化在塑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沿海开发战略背景下,沿海新兴城市如何抓住沿海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克服文化资源薄弱的软肋,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现城市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松弟 《河北学刊》2004,24(3):160-166
1840年以来,中国的绝大部分区域,通过开放港口及沿边商埠,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港口-腹地对中国近代交通和贸易体系、城市格局、经济区域以及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指向贸易港口已成为近代交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由于沿海沿江一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其他城市,在不少区域实际已成为经济中心,从而发展为与政治中心城市二元并立的状况;20世纪前期形成的港口-腹地的格局至今仍在大体维持着;按照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和近代的启示,当前的港口-腹地格局实际已预示着新的经济区的即将形成;远离东部港口城市和指向港口城市的交通道路是中西部落后于东部沿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沿海城市发展战略的意义我国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是一个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由于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不平衡,我国许多沿海城市的发展较之内地为快。目前,沿海城市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在全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40万个工业企业中,沿海11个省市占全国的45%,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2%。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00个城市的统计资料计算,1979年沿海地区70个城市,人口占全国的13%,工业企业数占全国的14%,工业总  相似文献   

14.
近代城市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与美国城市化的比较于云汉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之一就是城市化的初步启动。其标志一方面表现为一批因港而兴、因商而兴、因工而兴、因路而兴的近代城市的诞生和发育,体现出近代城市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则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的世纪 ,西部大开发应加强各区域城市间的合作 ,以城市这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 ,辐射和带动各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大机器工业产生并迅速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各地区经济面貌及发展轨迹的转变。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逐渐被以资本主义工商业为核心的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所替代,沿海及开埠地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先导。  相似文献   

17.
传教士、儒士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跃进和渐进的变迁,不是直接来源于社会内部诸因素缓慢发展和积累的结果,而是在外来军事、经济、文化入侵,旧的社会形态被强制破坏的背景下发生的。在整体意义上,这种特殊状况下的社会变迁仍是缓慢和渐进的,但在局部的区域——开放的沿海城市、特殊的社会阶层中——与西方人关系密切的买办、商人、官僚、知识分子等,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却是在强制性的外来输入情况下产生了跃变。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领域的跃变,既没有本土文化的延续性演变为基础,也不具有足够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型报刊事业的萌芽和发展,平民群体第一次能够平等、公开地加入到公共空间的社会交流中,民间“意见领袖”群体开始崛起。  相似文献   

19.
略论近代上海市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崛起,由一个中世纪滨海县城演变为近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这个过程中,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建设亦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 近代上海市政以上海光复为界.大致可分为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晚清时期上海市政肇始于英租界,而后推而及于法租界和华界;民国时期则在晚清的基础上大步推进,到1930年代前半期上海的市政设施和市政管理已可以与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大都市相媲美。上海市政的近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上海城市的外观和空间格局,极大提高了市民生活的质量.并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认传统伦理道德到近代伦理道德,是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转型.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产生其理论形态的历史转换,是由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已经腐朽并开始瓦解,新的生产方式逐渐生长,并在伦理道德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社会需要一种新的伦理道德体系为这一新的经济因素进行辩护和论证,并打破旧的伦理道德体系对新的生产方式的束缚,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