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和华人族群身份的历史建构过程,重点强调殖民历史、政府角色和政党政治对族群关系的影响。西方殖民势力向马来半岛渗透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套有关族群种类的认知和管理手段。欧洲殖民者将“马来人”土著化,将“华人”他者化。“懒惰”的马来土著和“有用”的华人外来者之迷思便始于那一时期。这种有关族群性的论断被马来政客不断复制,成为他们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最有力的借口。1969年之后,马来民族主义的复兴和非马来人的回应已经令这个国家的族群关系越发分化。 相似文献
4.
亚述人起源于两河流域北部,以聂斯托里派和迦勒底教派信徒为主,是伊拉克最大的基督教少数群体之一。20世纪初,亚述人深受“民族自决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鼓舞,以“民族”身份凝聚族群,寻求政治独立和族群共同体自治。伊拉克建国后,亚述人延续其独立活动,与英国殖民政府合作,拒绝承认其公民身份,从而催生了诸如族群认同和宗教认同挑战国家认同、族群认同遭遇国家的暴力裹挟和民族同化、族裔民族主义运动冲击并消解国家认同、库尔德政府认同与国家认同相抵牾等一系列的族群—国家认同问题。在后萨达姆时代,亚述人的认同问题在宗派碎片化和国家政局动荡的情势下进一步复杂化,未来也将继续考验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和族群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早期成立的民族国家,还是二战以来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只要国内存在多民族、多族群,都不得不面对国家整合的难题。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的案例表明,近代以来的国家整合形成了三种模式: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这三种国家整合模式在效果上有以下差异:就国家认同度来看,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就社会包容度来看,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普遍将中国边境的壮族和越南边境的侬族与岱族称为"跨界民族"。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一些地方的壮族边民并未将自己与另一侧种族文化同源的越南侬族和岱族想象成"同一个民族",而是看作差异显著的不同群体。被国界线分割开来的某些"历史民族"由于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响,不同部分正渐行渐远,双方文化差异所透射出的国民身份,已成为边境地区人们辨识异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论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本文认为,矛盾冲突并非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固有属性和全部内容。文章从辨析认同的基本特性入手,分别考察了个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以及族群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说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的事实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8.
六百多年来国家在场中的翦氏族群认同发生了巨大变迁,其变迁轨迹分为三个时期:明代翦氏认同于军户身份,清代翦氏加强家族认同,民族识别后翦氏被划为维吾尔族,翦氏借助国家意志,强化民族认同。翦氏族群认同正是在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互动中变迁,国家在翦氏族群认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九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3):10-21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成分是多元的。在内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各类专业人才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背景下,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深圳中成文具厂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分析了该厂的族群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族群的认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族群概念的争鸣入手,以两岸客家和台湾族群的建构为实例,阐释了族群——族群认同——族群建构论这一组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内涵,在肯定族群建构论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台湾族群建构过程中建构论被过分夸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Anna Cieslik & Maykel Verkuyten 《National Identities》2013,15(2):77-93
Questions of hybridity and multiple identities are over-theorised but th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is limited.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some of the discursive devices used in two Polish Tatar magazines for managing narratives about their national, ethnic and religious identities. The Polish Tatars are a numerically small group that have lived for more than 600 years in Catholic Poland. For them, being a Tatar, Muslim and Pole at the same time, is central to their self-understanding, and they do not want to limit the importance of any of these. Two main strategies of narrative identity management were identified, related to identity definitions and identity connections. The former gives layered understandings about Polish Tatar identity: a factual one in which a local and historical connection is made and a spiritual one in which belonging to an imagined symbolic community is stressed. The latter provides reconciliation between identities by stress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relations, by emphasizing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Tatars to Polish society, and by presenting the Tatars as potentially being in a unique mediating position between Islam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near future, Tatars’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a hybrid identity might be challenged by global and more local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探讨了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问题,指出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的主要情形如和(和谐)而不同、由合(融合)而同、因同而合(融合)与不和(和谐)不同产生的条件与影响,认为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促使跨界民族实现本土化的转型,实现"适应-认同一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离散族群与祖籍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对祖籍国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并发起或参与指向祖籍国的远距离跨国政治活动,成为当今全球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被学术界称为“远距离民族主义”。作者认为促使远距离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几个:一是离散族群对祖籍国或传统居住地的归属感,二是政治流亡者的动员,三是双重公民身份或双重国籍的存在,四是现代交通、通讯为远距离跨国交流带来的便利。第一个因素至关重要也必不可少,但并非完全具备这四个因素才能产生远距离民族主义。许多国家在舆论、组织机构和法律政策上对离散族群参与祖籍国的外交和政治事务给予了程度不同的支持,甚至成为远距离民族主义的主导者。作者认为,远距离民族主义曾在历史上推动了反殖民斗争最终使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有时也为改善居住国与祖籍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它给离散族群的居住国和祖籍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7.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国家行动——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中后期,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广西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这是贯彻民族平等政策的一次国家行动,它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贯彻落实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25年国民军入甘前后,实行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但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国民军在民族政策上开始改变,但是由于其没有认识到甘肃民族地区地方实力派的特殊性和其自身的不足,造成了民族政策的失败,而这失败导致了其经营甘肃的破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