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持货币适度增长,避免物价大帽波动物价稳定与经济成长是经济发展的两大目标,每个国家都希望在经济快速成长同时,保持物价稳定,但能达到双重目标的国家极少。根据各国早期发展经验,显示经济快速发展时,即是物价膨胀时期。以日本为例,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期,政府和银行选择了稳定批发物价,同时也就自然允许消费物价上涨了。消费物价和批发物价反映在价格体系中就拉开一定的距离,它们关系表明,要稳定消费物价必降低批发物价,或者稳定批发物价必导致消费物价上升,二者必择其一。稳定消费物价对个人消费有利,稳定批发物价对企业生产有利,是重视企业生产还是侧重个人消费,这必须有所选择。日本在赶超欧美实现经济起飞时期,侧重批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发展到 2 0世纪 80年代 ,在经历了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多种磨难以后逐渐认识到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 ,而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政治问题。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才能实现政治系统的持续稳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既存在着由于经济落后和长期贫困带来的环境问题 ,也存在着现代化本身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 ,因而使得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所以要确保我国政治的稳定 ,必须全面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三个问题:第一,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而发展为改革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后劲。第二,不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经济,就会落后,而违背经济规律的盲目求快是会吃亏的。第三,不改革就会扩展新旧体制对峙并存的时间,为大量矛盾、问题的滋生、恶化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只有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总之,稳定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秩序与活力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两个基本维度。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行,激发社会活力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秩序与活力只有相互促进、互动共存才能维护社会的长久稳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深刻的矛盾,即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但改革本身又可能引发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当下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只有从优化国家控制的角度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既维护社会秩序又增加社会活力,才能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社会稳定是我国当前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大问题,为全国人民所重视。现就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这一问题,略抒管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只有社会稳定,全国各族人民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才能同心  相似文献   

6.
李秀华 《理论界》2005,(7):35-36
正确理解和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事关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我国发展与稳定的和谐统一,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稳定工作。 江总书记曾多次指出:“稳定工作,责任重于泰山”.重视不重视,关键在领导.作为一方领导主要是做好两件大事:一是发展经济;二是维护稳定.稳定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大局稳定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又可促进社会的稳定,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那么领导如何重视稳定工作?一是落实责任;二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权威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稳定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目标,执政党权威是政党政治稳定的核心要求。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弱化,削弱了政治体系的运作效能,程度不同地影响了政治稳定。只有加强执政党权威的政治社会化建设、民主建设、绩效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才能创造一个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保证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科学事业如何发展?社科实业如何开发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结合我们地区的情况,就目前社科联面临的实际,笔者认为只有服务于党委、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社会,为市场经济服务,以求得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科学事业全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稳定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这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我们应很好把握时代主题,在政治、经济、国防与军队、生态环境、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以实现新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丘仲宜 《南方论刊》2002,(11):22-24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都坚持渐进式改革.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紧逼下,国有企业改革提前进入"快车道",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表面化,伴随而来的稳定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国有企业必须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稳定,坚持"两条腿走路".只有做到改革与稳定并重,改革与稳定协调,国有企业在加快改革的同时,才不会"后院起火",才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鹏同志今年3月20日在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今明两年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在治理整顿中,“必须把稳定、改革和发展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求得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的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打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攻坚战,必须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这篇大文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才能顺利进行,而改革、发展又常常会打破原有的运作机制和利益格局,引发出新的矛盾。如何把稳定与改革、发展统一起来,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成为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一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经济方能壮大,人民生活才会…  相似文献   

14.
恐怖与反恐怖斗争的发展对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衬,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将是恐怖与反恐怖的半争,反恐牵动的大国关系调整将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与稳定,合作大于冲突。美国借反恐巩固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但多极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突出,南北问题将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世界只有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公正合理原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区域间关系在中亚国家发展迅速,除俄罗斯主导之外,欧安组织是其中发展较好的一组区域间关系。对于中亚国家与欧安组织(OSCE)区域间关系发展的原因在学界有很多假说,但在解释力上都存在不足。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识认为,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较为稳定的变量上,才能较好地解释中亚国家发展与欧安组织区域间关系的原因。为此,文章在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中亚国家与欧安组织区域间关系发展的原因是在国际体系、地区秩序和国家利益三种变量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协作与互动中求发展———“区域经济与广东新优势”座谈会综述本刊记者谭湛明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已经走向多元化,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整个世界的分工出现了新的格局。西欧、北美、亚太地区三个经济集团已...  相似文献   

17.
当前,俄罗斯正面临由"稳定增长"到"稳定发展"的重大转折,将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俄罗斯稳定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国内对稳定发展的认识统一,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支持经济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雄厚,普京计划"得到贯彻执行的可靠性程度比较高.而"梅-普组合"出现后新的决策中心的形成和领导层的职权划分、市场经济和"主权民主"制度的完善、经济多样化和创新经济的实现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营造,则是俄罗斯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俄罗斯稳定发展对中俄关系影响的主导面将是积极的.中俄两国的稳定发展将对双边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中俄关系步入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张体魄 《兰州学刊》2004,1(5):29-30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政治参与既可以带来政治稳定 ,又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 ,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 ,多角度地影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心理 ,才能创设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 ,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19.
欧元的稳定首先取决于欧盟经济实力、发展状况和趋势,其次,欧元稳定客观上需要与统一的贷币政策相协调的其它经济政策的支持。保证欧元长久稳定的深层原因在于欧盟内部统一的劳动力,税收和社会福利等结构性改革。欧洲共同外交和共同防务的加强是欧盟安全与欧元稳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土地流转需要在正确处理农村稳定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必须清楚谁需要土地,之后再决定如何流转.当前我国土地流转方式多样,有些还亟需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