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矛盾系统结构层次和范畴体系的研究,倾向于将其分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具体矛盾的"三分法".这种分法缺少一个层面,即"社会根本矛盾"这个最基本的层面."社会根本矛盾"范畴确立后,人类社会矛盾系统和范畴体系就被分为四个层面、四大范畴.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和生产的矛盾也就上升到了"社会根本矛盾"的地位,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矛盾论》是毛泽东一生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他在《矛盾论》中重点探讨了矛盾的特殊性,并且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辩证法的精髓的观点,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矛盾范畴是辩证法中最高层次的哲学范畴,亦是长期被人们运用得最混乱,迄今仍被西方许多学者所歪曲和否定的范畴。如现代英美哲学就提出,“矛盾并不存在于现实之间而只存在于观念之间。”矛盾规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搞清矛盾学说与物质本体论的关系,不仅是矛盾学说自身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批驳西方哲学的“无矛盾原理”.澄清矛盾概念上的混乱,捍卫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需要。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构筑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矛盾学说与物质本体论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变革,又是矛盾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的本性所在;既是物质世  相似文献   

4.
矛盾辩证法是以矛盾范畴为理论中轴的辩证法,它有"存在论"和"方法论"两个层次。存在论的矛盾辩证法是一种滞留于矛盾存在论层面、拒斥"融合"概念、缺失方法论的辩证法,其理论错失是:理论渊源错位,背离马克思的和谐理念;理论元素缺失,遗漏对立面的融合;不承认融合也是发展的动力;对待矛盾的态度错误,放弃对矛盾运动的掌控;解决矛盾的方法论被扭曲、化解矛盾的方法论缺位,误导人们把客观存在着的对立面的斗争性质变成人们的价值努力目标,滋生斗争哲学。存在论的矛盾辩证法应当终结。矛盾辩证法应当走向新生,新生之路是实现从存在论到方法论的跃升,为此,就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辩证法文本,引入对立面"融合"的理论元素,从源头上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吸收中国哲学"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之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与当代世界主题的变化,实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化。矛盾辩证法正走在新生的途中,新生之路的终点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辩证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在如何说明和发挥这个"核心"的问题上,一方面先后出现了用存在缺陷的"一分为二"命题和失范的"一分为三"命题的来表述对立统一学说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长期以来对对立统一学说只停留于狭义的认识水平上,忽视了对立两极之间的"中介"在统一物内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过但没有详细地考察的"中介"范畴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确立.我们要明确地把"中介"范畴引入对立统一学说,把狭义对立统一学说提升为广义对立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6.
矛盾观、发展观是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鉴别一种哲学思想是否具有辩证法内涵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上,有一个与西方辩证法史不同的突出特点,即中国哲学家们几乎都普遍地承认矛盾和运动的存在,因此辩证法观点与非辩证法观点的分歧和争论主要不是承不承认存在着矛盾和运动,而是如何认识矛盾和运动的性质,对矛盾和运动持什么态度的问题:矛盾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还是暂时的,可以取消的?矛盾是以同一性为主还是以斗争性为主?运动变化是发展还是循环?应该是尚变还是防变惧变?  相似文献   

7.
主体是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结点,马克思用现实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扬弃过的辩证法也就变成了以人为主体的辩证法,即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应作主体的和人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老子在其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提出了矛盾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量变对质变的作用,并且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由于受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彻底的,但仍然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来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辩证法,取决于如何理解哲学.如果遵从苏格拉底把哲学理解为对大众信奉意见的批判性检思和启蒙改造,那么辩证法不仅仅与言谈"实践"内在相关,而且更与政治伦理等各种形式的"实践"内在相关.现代启蒙辩证法起始于一种能自我启蒙的主体性哲学.现代主体性背景和根基、坚信主体都具有内在的自我启蒙的潜质与能力,构成了我们理解现代辩证法,特别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现代启蒙辩证法的范围和根基等拓宽之后,辩证法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主体性成为现代辩证法的根基,主体性的内在裂变和矛盾冲突也就构成了现代辩证法的核心之所在.这样的现代辩证法不再只是认识论、逻辑学,而更是社会理论、主体性理论和实践理论.和解、分裂、异化、外推、内化等构成了现代启蒙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相似文献   

10.
和谐辩证法是"和而不同",而矛盾辩证法则是"同而不和".矛盾辩证法适应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而和谐辩证法则适合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和谐辩证法的提出,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自觉转变思维方式的产物.在矛盾辩证法中,矛盾在方法论体系中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而在和谐辩证法中.矛盾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和谐辩证法强调差异互补、合作共赢,倡导宽容、包容、兼容,努力防范、限制、克服矛盾,化矛盾为差异,从差异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1.
论与“一分为三”有关的几个学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形态中确实存在“一分为三”,但仅凭这一点就用“一分为三”补充甚至取代对立统一规律,根据不足。“一分为三”不是矛盾的形式,而是联系的形式。“中介”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着普遍的意义,但矛盾中没有独立于对立双方的中介。用“一分为三”、“一分为二”等对辩证法的一些观点作通俗说明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必须注意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矛盾”渊源的考察,认为矛盾只可分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并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和逻辑学界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认识进行分析,在澄清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不矛盾律”和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以及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了认识论的基本矛盾;如何去解决主观、客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辩证法的理论内容;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4.
范畴域和问题域是洞察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内涵的关键。符号形式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符号概念.基本问题是关系问题。卡西尔以符号概念为基点,通过揭示符号的功能性、文化性、意义性、伦理性和辩证性,对人的世界进行文化重构,成功架构起人类文化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史上 ,关于矛盾即对立面统一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极其丰富。但把“矛盾”作为一个概念明确使用 ,首推先秦思想家韩非。唐朝思想家刘禹锡突破了韩非形式逻辑意义的“矛盾”观念 ,第一次表述了“倚伏之矛盾”概念。在此基础上 ,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以直观形式第一次正面肯定了辩证的“矛盾”概念 ,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光辉思想 ,全面阐述了矛盾的辩证法 ,形成了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古代较为完备的矛盾学说 ,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应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赞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有一段论述发展观的话,我们长时期以来只认为是强调发展的必然性,而对其中关于“退步”的叙述没有在意。要更加彻底地贯彻辩证法,贯彻辩证的矛盾观,就应超越以往关于世界是发展的观点,将世界看成是发展与退步的统一,在发展与退步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矛盾运动中把握发展,从超越与扬弃退步的意义上理解和推进发展,这才是更为彻底的辩证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以意逆志”由先秦的《诗》学方法论,逐渐演变成后来的经学方法论以及文学批评方法论。历来对“以意逆志”的理论阐释及实践操作聚讼纷纭。究其实质不外论及读者、文本、作者三者关系时因侧重点有异而认识不同。正确处理读者、文本、作者三者关系无疑是认识“以意逆志”的基本前提。“以意逆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读者“以意逆志”的结果自然存在差异,以今律古、以古律今或以己律他的做法均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8.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现实的哲学研究中,辩证法都有多种涵义,但如果研究唯物辩证法,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即唯物地、辩证地和实践地理解辩证法。辩证法首先是法则、性质和规律,然后才是人们对它的反映并内化为思维方式。理解辩证法要始终坚持对立统一的实质和核心,并要用辩证法的要求反观其自身。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实践自身的辩证性质决定了人们必须实践地理解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